漫谈吴玠祭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正茂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9/29 8:06:07  文章录入:渭水龙  责任编辑:渭水龙
 

 

漫谈吴玠祭祀

吴正茂


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鱼池村与陈仓区周原镇第二村、千渭街道办事处光芒村及其分籍在有关村落的吴姓子孙,是南宋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吴玠的嫡系后裔。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吴玠的元孙、宋大理寺少卿吴涔率本支近属由四川兴州(今陕西省略阳县)迁居凤翔府虢县(今陈仓区虢镇光芒村),后裔分为三支,一支迁居八鱼里淡村堡(今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繁衍生息,至今近700年。南宋王朝敕封吴玠吴璘昆仲为涪、信二王,宋孝宗赐许设立家庙,爵同郡王,秩比诸侯,祀用少牢。《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祭以特羊,殷以少牢。杜预注:四时祀以一羊,三年盛祭以羊、豕。殷,盛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孔广森补注:“少牢,举羊以赅豕。故按《礼记》有关条文,吴玠身后应该享受少牢祭礼。祭礼的牺牲,用羊、豕(猪)二牲,南宋一代,笔者的先世属超级品官,宗祠正殿应为五间。

在元、明、清、民国时期,我家因吴玠子孙中嫡系,南宋朝廷为吴玠敕建吴公祠于宝鸡县益门镇,明、清两朝有世袭七品五经博士、六品奉祀生的待遇,故而吴氏的祭祀名目很多,官方、阖族、单个家庭,三者都有。笔者堂伯父吴永周老先生生前曾经回忆过他幼时参加祭祀活动的一些经历,笔者曾经从耆老吴珍荣、吴德荣、吴春荣、吴宗瀛等几位老人生前的回忆中,对于吴氏的祭祀,更进一步详细地了解了许多。古时,祭祀一岁凡五祭,岁朝(元旦;正月初一)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祭祀时皆有祝文。形式有岁朝祭神龛,朔望祭祖、先祖诞辰与忌日祭;祖者,始也。故一年之始岁朝最为肃穆庄严,祭祀最为隆重。此外,端午、长至(即夏至)、中秋、重阳、十月初一、腊日等,也要祭祀祖宗,祭礼相对简略。吴氏的祭祀通常有以下四种:祠(庙)祭、家祭、墓祭、年祭。这些名目之下,又分为益门镇吴公祠的官祭,吴氏大宗祠的年祭、四时春秋祭(分为清明、中元、十月初一日三祭);奉祀生组织的涪王忌辰祭,吴氏各房支的小型祭祀,吴氏大宗派常祭、墓祭。祭祀繁多,仪式复杂,新春祭祀隆重庄严。益门镇吴公祠官祭、吴氏新春祠祭与农历六月廿一日吴玠忌辰祭、吴氏大宗派祭祀吴玠则是祭祀的重点。虽然祭祀存在不少封建糟粕,但是作为民俗而言,吴氏的祭祀还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值得宋史研究者和民俗爱好者的研究和关注,现就我整理的有关吴氏的祭祀活动作为资料奉献给读者,请参考。

益门镇吴公祠官祭   绍兴九年(1139),先祖涪王吴玠薨,终年47岁。南宋王朝为了表彰其功绩,凡吴玠战斗过的地方,都立有专祠纪念。宝鸡宋金国界前沿不少村社也立有庙宇,供奉吴玠吴璘神位或塑像,在宝鸡祭祀吴玠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就是今天渭滨区神农镇益门堡村西的大王祠。这处祠庙,又称吴涪王庙,武安王庙、大王庙。坐落于清姜河畔,今益门堡村二组关帝庙西南方,其后为百丈崖,崖前有一泉(已毁),三开间。乾隆二十九年(1764)《宝鸡县志》卷二载:“吴玠祠,治南益门镇,俗名大王庙”。民国《宝鸡县志》载:“宋吴公祠在益门镇。祀宋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节制陕西阶成等州少师涪王谥武安吴公玠,俗号大王庙”。大王庙的修建时间应该在南宋绍兴九年(1139)吴玠薨后,由朝廷出资敕建。宋金议和后,大散关、和尚原划归金国后,迫于二吴在南宋军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金国没有对大王祠进行毁灭。只是将祭祀规模由官方降格为民间祭祀。清嘉庆时曾整修,咸丰六年至十年庚申(18561860),吴公祠会长刘大文、俆鉴昭等再次重修。建有山门、大殿(悬“功同武穆”匾额)、山门左建有两楹五间街房(用来收取租金供祠堂圣会开支)、山门外修建百丈石崖等建筑物。当地文人、例授登仕佐郎、候补巡检司徐联甲撰写《重修大王祠碑记》一通,碑文真实记录了吴公祠的修葺经过,并用详细的笔墨记载了二吴在大散关一带抗金的事迹,同时又记载了南宋王朝明谕降旨在益门镇建立祠庙、明确大王吴玠屯兵牧马的大王岭、和尚原一带所收获地方特产,变卖作价后作为大王祠收入,用于平常用度及修建吴公祠的史实。书写者为地方耆老淡三坟。参与修建祠者为刘大文等30余人。当时参与捐资的乡社为益门镇、永宁里(今高家村)一带的百余村与县内三百余商号和周边父老、吴氏后裔,祭祀一直延续至民国。

民国二十年(1931)辛未六月廿一日,宝鸡县国民政府县长石海珊组织的辛未祭祀是官方最后一次官祭,在这以前是民国十六年(1927)县知事蒲海帆主持的。我的曾祖父、前清海州直隶州州同、奉祀生吴尚璘,伯曾祖、清庠生吴钟英,吴尚瑗、吴执礼、吴尚均,伯祖父吴师稷、吴建烈,我的堂伯父吴宗周、吴宗瀛等13人,曾经作为涪王的嫡派后裔,陪同县长大人祭祀。这次宝鸡县政府对参与祭祀的吴氏后裔,成人给予五块银元、幼童给予两块,每人分5斤胙肉的优待。这次王县长祭祀吴玠的目的,一是为了尊崇爱国英雄,二是为了与吴氏后裔中的主事人商议,官方圈占吴家在大湾铺的祭田,商办实体。我的曾祖父经过权衡,最终还是将官田中的12亩馈赠给宝鸡县国民政府,作为创办实业的基地。后来随着抗战的爆发,实业没有办,这12亩土地一直闲置。听堂伯父说,20世纪70年代创办渭滨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那块地就是吴氏祭祀田的一部分,当地老百姓一直称之为官田。

1954年,国家修建宝成铁路,铁路从吴公祠穿过,祠毁景湮。历经沧桑的《重修大王祠》碑,碑体保存较为完好,今移竖于关帝庙前殿右侧。今关帝庙大殿内所供奉神祗牌位上有“宋世大王”(即吴玠)神位。在大王祠近邻的姜谭路谭家村社区双峰沟内还有一座建于明景泰年间的吴公祠比较著名,这座三开间的大殿内左、中、右分别供奉间供奉部将杨从仪(“二吴”的契弟)、玠、吴璘。农历二月十五和七月十二日为大王殿庙会期。原庙毁于文革中。20世纪60年代初至2006年曾数次重修,并重新为二吴和其契弟塑造金身。

大宗祠祭   大宗祠的祭祀回忆起来主要是年祭、春夏秋冬四时祭。

(一)年祭   也称庙祭、祠祭、族祭,是阖族祭祀,是祭祀祖先的大礼,在大宗祠举行,是每岁大年除夕晚至新春正月初一(又称正旦)的祭祀。这项祭祀是吴氏祭祀吴玠最为隆重的祭祀,是除益门镇官祭之外最隆重的,之下就是奉祀生忌辰祭、大宗派的常祭。每岁岁朝供祖,就是大宗祠年祭。农历正月初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封建时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祭祀先祖先宗,未尝懈怠。我家也不例外。每岁末由族长派遣族丁,传谕八鱼、永宁、晁峪、凤州、灵台、麟游酒房境内的吴氏户族,于除夕三十晚上,十六岁以上男丁云集于大宗祠守岁。正月初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日,五更鸡鸣,族人即起,设香案;牲果,先拜天地神祗,五祀(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神和宅神),卯时阖族祭祖。时,阖族男丁老少须着吉服(新衣),有功名官爵者须冠服顶戴齐备,在祠外等候,族长开祠门,族人按长幼尊卑依次入祠。祠堂上上陈始祖画像,四世祖涪、信二王画像,其他祖宗神主与祖案排列有序,陈列在案头,依次摆放“少牢”祀品,燃1米长巨型红烛两对,高悬八角宫灯。祭礼由族长主持,族长、奉祀生立于东厢,族众侍于西。族长宣读祭仪规矩,禁止出现懈怠喧哗与随意走动,否则族规赏罚不贷;奉祀生恭读祭祖祝文,祭文毕,上酒,阖族依次上前叩拜,献食。拜祖毕,尊卑长幼列序称寿,共话欢度新年,族长于万年台前,宣讲列祖列宗功绩,科第中式,官任州县,司州牧县,为民请命,的史迹,以新年祭祀保佑荫护子孙财源滚滚,富贵兴旺。继而大宗祠,按照在册男丁分发祭祀胙肉,麻花,白馍,让后人享受祖先的福泽与恩赐。

祠祭春秋二季都有,是家族中最隆重的祭典。春祭在春分后三日,秋祭在霜降前三日,均择吉行之。大宗祠祭祀为阖族共办,清明祠祭有时候为十三房联办。冬至祭祀先祖吴玠,祭品繁多,主供桌上为“少牢”之仪,摆设豪华、丰盛,蒸馍、油炸果品及麻花,还有大量纸扎花束之类,应有尽有。白昼黑夜,接连三日,祠内中间供桌屏障,高悬宗谱,桌前摆列高达二尺的巨型纸匣牌位,供奉涪王吴玠,始迁祖宋湖州学教授吴伋牌位,祭仪繁多,族长与奉祀生为主祭者,合族男丁按辈分向祖宗叩头,缅怀祖宗功德,夸耀后辈成就,鼓乐喧天,热闹非常,恭恭敬敬。如有不恭者,则剥夺其祭祀之权,或被驱逐,不能再入祠堂,此为一生奇耻大辱。一般族内妇人,不参与祭祀,然新婚媳妇,每岁正月初一日须入祠拜见祖宗。

吴氏除夕夜于大宗祠、各分祠悬挂先宗画像,至初五日(俗称“破五”)隆重祭祀后方收起,遇到六十载、三十载大、小修《吴氏世家谱》之年,可悬挂至上元夜收起,再次展示就到明年。

吴氏大宗祠祭祀能遵循古人的礼法,祭用四仲月。设始祖至四世祖涪、信二王神主,族长或奉祀生具馔,乃行事。盥洗告祠,次序为:祭神主于正殿,参神,再拜,降神,主祭者焚香,跪受盘盏,实酒灌于茅上;进馔,设正四位,肉在盏南,食在肉西,鱼在醋南,米食醋南,醋东设羹、盏西盛饭,其蔬果酒肴,匙箸设于前方。继而初献、亚献、终献(如初献,不读祝文)、侑食,族长或奉祀生添酒,饮福(酒)食胙(肉)于案前,祝告礼成,族长回到主祭,再拜。

附:康熙元年吴氏大宗祠祠祭文

维大清龙飞康熙元年岁次壬寅春王正月新正吉日,嗣孙恩袭奉祀生吴进、吴暹、监生吴松、郡庠生吴柏、驿丞吴林、寿光县主簿道明等十三房人等,昭告于始祖考唐通事郎、池阳县主簿、宋封魏国公讳谦,显高四世祖考宋敕封涪王、显高四世祖妣张氏太国夫人、显高四世叔祖考宋封信王,显高七世祖宋湖州学教授伋府君、显高八世祖宋大理寺少卿讳涔二府君、十一世祖明儒林郎重庆府通判蓉村三府君、十二世叔曾祖征仕郎子寿二府君,十三世高祖京学凤高府君、十三世叔高祖府学正堂凤彩二府君,先曾祖、先曾伯祖考……先祖考……以暨堂中男女该祀之神曰:岁序流易,时维春王正月,追感岁时,不胜永慕,谨以洁牲庶品祗荐岁事,尚飨。

四时祭  是吴玠祭祀的主要活动,春秋祭即春分、清明和中秋节的祭祀,冬祭祀有十月初一祀与冬至祀。他们都由吴氏大宗祠组织举行。祭祀的规格与年祭相对而言,稍逊一等,祭祀程序大体与年祭相同;但是这些祭祀也是吴玠祭祀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叙述如下。

1)清明祭  吴氏大宗祠祭在春秋四时祭祀中,数清明节祭祀最为隆重。是日,族中男丁都至宗祠祭祖,按照有关程序,先祭始祖,在祭四世祖涪王时,信王为从祀。祭祀毕,大宗祠简单备筵席,以示尊祖敬宗之意。筵毕,商议族中大事,尤其对族中一些违犯族规的人和事,如忤逆不孝者,偷盗淫乱者进行处罚,以儆效尤。

2)中元祭  又称接祖,馈神、送包袱。农历七月十五日古称中元节,又称鬼节,祭祀多在黄昏。筹办祭祀,牲醴(牲口与甜酒)时鲜,注意洁净。在七月十四日隆重祀先祖。除大量焚香烧纸外,供先祖亡灵在阴间消费,供品以新产粮食作成熟食和瓜果为主,并献桑蚕丝、帛布,盛情款待先祖,意在让祖先同享丰收之果实,又称献麻谷。新谷物所做熟食,先给祖宗神主前敬献,然后再按人数重做,阖族食用。中元祭于门外,十月朔祭、冬至祭相同,均阖族合祭,吴氏十三支派十六岁以上序齿者皆参与,然后分享祭品。清乾隆十六年(1751),吴氏祭祀涪王吴玠的祭品有:祭猪两口,祭羊一头,时果、面食、烧酒十三坛、大申文纸一百张,白纸二百张,大红蜡烛六对、檀香三钱、盐十斤、酱五斤、醋三十斤、香油五斤,白面壹佰斤、时菜葱三十斤、麻花五百根、馒头三千个,柴五担等等。

3)十月初一日朔祀  曰送寒衣,是日,鸡鸣,吴氏族人在大宗祠焚烧纸钱,煮馄饨于先人神主前,于四世祖吴玠画像前盛六碗;余各盛三;节前吴氏族妇用各种色纸剪糊成衣服,黄昏时在大宗祠、祖茔、各派坟茔烧掉,即古履霜露而凄怆之遗。同时,族众于门外,持供馔及纸钱,先烧纸钱给亡故之祖宗,后抛洒供馔,相传,十月一日为孤魂(介子推)罹难日,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还要多烧给无主的孤魂爷,以示缅怀。

奉祀生的忌辰祭  这项祭祀始于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当时刚刚被明英宗敕封七品五经博士的吴氏十一世孙吴宗,深感吴氏先祖中兴宋室功勋卓著,定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廿一日,也就是南宋绍兴九年六月己巳日,吴玠逝世日祭祀。自从奉祀生祭祀始,直至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我的曾祖去世,奉祀生主持的忌辰祭祀共计延续467年,祭祀仪式如新春大宗祠仪式,规模仅限于十三派士绅。

吴氏各房小祭   实际上就是每岁新春正月初一日吴氏大宗祠祀涪王吴玠仪式结束后,大、二、三、四、五、西、老大、老四、老九、东、礼义、友敬、四维等十三房各房支在大宗祠中各自的小宗祠内开展祭祀,祭祖的规模很小,仪式与大宗祠一样。只是限于各房派祭祀涪王,感恩涪王封爵显赫,为子孙后代谋得数十万田产的厚赐,祭祀吴玠时,通常从祀的有自十六世分房以来各自的始祖,祭祀时,各自男丁齐聚一堂,一番敦宗睦族的景象。因为大宗祠结束后,各房派通常要分割大宗祠按人头分配的祭肉、麻花、白面馒头等等。祭祀毕后,各房房长(即各房族长),学着大宗祠族长的口吻,鼓励子弟勤读诗书,科第中式等等,训诫族人遵循朝廷例律,好好做人,毋受刑律之苦等等,同时,还要查明本支人丁生殁,生者入谱册,殁者上祖案,若本支有作奸犯科者,一旦待大宗祠处罚后,本支亦要严重处罚,重者要开除族籍,逐出各自居住的村落,永不召回,小祭只是限于岁朝,其他节岁仅限于冬至祭祀,程序简单,仅为各房房长职责。

大宗派常祭  即家祭,极为隆重。在家设祖先牌位,古称寝祭。笔者家族属分籍在宝鸡八鱼、周原、虢镇三镇的吴玠后裔大宗派族长,与孔府的衍圣公一样,属大宗户。除参与在益门镇、谭家村、观音堂的官祭与社会贤达的祭祀,陆续参与大宗祠的年、春秋祭祀外,笔者家属大宗西房的东、中、西三股的中股,在笔者故居盈宁堡、广益堡两所宅第、笔者曾祖所建的新居中所,还有笔者堂兄吴福祥、吴吉祥所居的老宅,陆续都建有纪念先祖宋涪王吴玠的神龛信王吴璘出于从祀。每逢先祖六月廿一的忌辰,我们嫡系五股七支都要在奉祀生组织的忌辰祭举行后进行家祭。我们七支多奉四世祖涪王、七世祖宋湖州学教授伋公、八世祖宋大理寺少卿天才公、十六世祖明处士加乐公、二十世祖清赐县学教谕、介宾梦麟公以及五代近祖神主。家祭多在正房堂屋左边或北面设享室或立龛,一般族众以版别为四室,奉高曾祖祢四代神主,皆以妣配,左昭右穆,妣以适配。位均南向;前设香案。服亲男女成人无后者,按辈行书纸位祔食,男东女西向。案前盛饭二,肉食、果蔬四份;荐果蔬新物,每案不过羹二,饭二。前期,各户户主及与祭者咸致斋。荐之前夕,主妇煮馔于房中。当日,户主以下多早起,盥洗后,穿新衣,率子嗣齐聚香案前,依长幼辈次站立,燃烛置祭文,于堂北设供案,设祔案于两序下各一,奉神主于案,户主东阶下立,众各以行辈东西序立。户主诣香案前上香毕,率在位者一跪三叩。主妇率诸妇出房中,荐匕箸醯酱,跪叩如前,户主至神案以次酌酒荐熟毕;皆就案前跪叩,子弟荐拊毕,户主跪,在位者皆跪。祝进至香案右,读祭文,户主以下男丁叩拜先祖叩,再献,主妇荐饭,三献,主妇荐饼与时蔬,主人酌酒跪叩,均如前仪。完毕,主人率族姓一跪三叩。祝取祭文及祔食纸位焚于庭。众出,主人纳木主彻,祭祀礼毕。中午,户主聚集男丁、近族设筵席于正厅东西北角,将祭品酒水等分赠族人,享受祖先恩赐。岁时、伏腊、忌日,月朔望日,祭必启室祭祀。燃烛,诣香案前,依行辈序立。子嗣奉茶,族众户主上香献茶,率众一跪三叩,抛洒茶水于阖室,众人退,祭祀方毕,始算终结。若家有吉事,必然香汤沐浴,启室燃烛焚香,以告祖宗;行礼如朔望。

虽然祭祀只限于家庭,但是这项活动是一年内相对重要,隆重者。族内每户男女老少都要斋戒,沐浴,此举虽然没有大宗祠和奉祀生组织的忌辰祭隆重,但是七支各户所准备的三牲、供品样样齐全,一般都是祭日的午时,各支的长辈,特别是有功名与官职的主祭人,率众行三跪九叩大礼后,对儿孙都要进行缅怀先祖功绩,训斥儿孙不法之举,甚至对不法儿孙进行鞭打,以示家法的威严。其余族众,一般多在家中正房或堂屋北正中设龛以供奉祖先神主。包括高、曾、祖、考四世。无力陈设先祖神主者,只有在屋内贴上红纸书写的本门四世神主。日常家祭多在朔望,即每月初一、十五,是祭祀祖先日。祭祀繁简不一,以尽追远之意。

新年是家祭的高潮,元旦为岁首,祭祖为要务。清晨首先拜天地,其次拜祭祖先,然后族众、家人互拜。祭祀乃大事,须清洁,生诚敬,否则祖宗不歆。吴氏族众对祖先祭祀非常虔诚。元旦拜祖先,新正送祖先、拜坟,四仲月,丧葬、忌日、生日生子、除夜、离家赴任、经商、抵任、抵商安家祀祖;冠礼、婚礼拜祖先,官署、新娶拜坟等,名目繁多。随时祭告祖宗,以示孝道。家祭,逢岁时节令,焚香叩头,毕恭毕敬,是为常礼。

 墓祭  又称上坟、拜坟、扫墓。为吴玠家族祭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阖族大事,族中成年男子都必须参加,有事不能前往者,须事前向族(房)长请假。每逢正月初一、清明、端阳、中元节、十月朔日、冬至、腊月之末等岁时节日,吴氏族丁年十六者除宗祠、家祀外,须集中赴官阙祭拜祖先。先赴始迁祖墓地祭祀,然后各房分别祭祀本支祖先,最后各户祭祀自己先人。墓祭的主要是供奉食品、烧化纸钱,鸣鞭叩首等。

清明是一年内最隆重的墓祭日,是春季的重要节俗,是寒食节扫墓祭墓习俗的延续是日,族中男丁长幼毕集,先至宗祠祭先祖涪王吴玠、信王吴璘二祖毕,然后到官阙焚香燃纸,进行叩拜。祭毕,将预先准备好的肴馔、馒头、祭祀酒水分给族人,席地共餐。亦有族人于墓头挂纸钱于墓上,称挂钱、挂墓。贫者多带纸钱焚烧,以示不忘先祖。有时,清明日族内事务繁多时,偶于前一、二日寒食行墓祭;祭祀礼同清明。

岁时扫墓,族人具香烛,酒馔,率子孙诣墓陈献祭品,宣读祭文,上香焚纸钱,序立,呜炮再拜;并设酒、香表于后土神前,行礼如仪。是日,于家祠内设奠,仪式亦如忌日,礼毕,阖家同食。墓祭除岁时节日外,家中有喜庆大事,也行墓祭。入学、登科、拜官、新娶等告于墓,则备牲设乐,谨告祖先,行九拜三献礼,十分肃穆和庄重。

因吴氏初祖至四世祖茔在陇上庄浪县水洛城,故而祭祀时,仅仅有官阙老、新坟数处。新坟为族内各支脉之坟。墓祭时,老坟、新坟都去祭奠,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之说。

雍正三年(1725),宝鸡吴玠的后裔,还由十八世、世袭奉祀生吴道伟组织居住在宝鸡县、陇县、凤州各支派的吴氏子孙70余人,跋山涉水,远赴静宁县(今属庄浪县)水洛城祭祀吴玠的陵寝。这次祭祀声势浩大,在宝鸡、庄浪县的吴玠后裔中影响深远,为教化族人上进,约束族人,极有历史意义,吴氏十九世孙、恩贡生、候选儒学正堂吴蒙先曾经撰写有《家山祀祖记》记载这次祭祀先祖涪王吴玠的经过。

先祖这些祭祀活动,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在民国时期,只有部分还存在。祭祀规模也比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简单。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家族私有林地和庙田被没收,私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消灭,经济来源枯竭,先祖吴玠的祭祀也进入了尾声。1952年,新春正月的祭祀,彻底地终结了一代抗金民族英雄吴玠祭祀488年的历史。

笔者是吴玠的廿五世孙,我的曾祖、清末海州直隶州州同吴尚璘老先生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继承世袭奉祀生爵位的,他于1931年逝世后,吴玠后裔的奉祀生爵位再也没有承袭过。我是其曾孙,目前主持着吴氏的新春祭祀,还担当者续修《吴氏世家谱》的重任,将先祖吴玠的有关祭祀情况整理出来,为宋史研究者提供一点资料,供之借鉴,也算是我对社会做了一点有益的贡献。


20141010日初稿

2016922日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