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科圩的传说看宗谱的重要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云倩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4 9:43:2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从六科圩的传说看宗谱的重要性

吴云倩    武汉科技大学

我今年80岁,故乡在江苏宜兴六科圩。白从1949年解放后参加工作,后被调干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工作快60年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故乡的眷恋、追忆也愈来愈深。儿时听到故乡的传说,至今记忆犹新。六科圩的传说就是其中的一个。

传说:六科圩村名的由来,是吴氏门中六个兄弟皆中科举,故改村名为六科圩。吴氏有一位贤明的媳妇,丈夫早逝,留下六子一女,并要侍俸一位瞎眼公爹。她忙于耕织,严于课子,盼望能考中科举,振兴门户。平时侍俸公爹至孝。有年大旱,颗粒不收,她忍痛卖掉唯一的小女儿,侍俸公爹一如既往。老祖父原本十分喜爱小孙女,每天小孙女为他在长杆子烟斗上装烟叶后,一口一口地抽起烟来,祖孙十分欢乐。几日不见小孙女了,便问小孙女到那里去了呢? 回答说,上外婆家去了。几个月后仍不见小孙女回来,便又追问。媳妇不能隐瞒下去了,才说出真情。从此老祖父不吃不喝,绝食而死。由于媳妇积德,老天保佑,六个儿子读书十分聪明。待到科考的时候,雇了一只小船,准备次日扬帆进城赴考。五个哥哥偷偷地商量:“我们明天悄悄地上船,将六弟丢下,他年纪太小,不要他去赴考”。这话被六弟偷听到了。他头大晚上便钻进船头,随船起程了。船到城时,大哥算了一下,五个兄弟连船夫共6人,每人半斤生面条买来烧烧吃。此时船头里传出了声音:“多带半斤面条来!”大家才发现,老六也来了,只好一同赴考,这6兄弟皆中了榜。从此这个村庄便叫六科圩。六科圩吴氏后代,都以读书为本,所谓“书香门第”相传下来。

传说是传说,是否历史上真有其事? 那就必须考证。唯一的依据,只有找到六科圩的吴氏宗谱,才能真相大白。可是,六科圩的吴氏宗谱在“文革”中被作为“四旧”付之一炬。。当年做村支部书记的那位老人在2006年临终时悔恨地说:“罪过啊,罪过啊,是我把吴氏宗谱作‘四旧’烧掉了啊……。”

1996年《杨巷镇志》编委负责人史来宝提供当时找到六科圩年岁大的吴荫成,他原来保管过《吴氏宗谱》。文革破四旧时不敢保存,只把吴氏宗谱简要抄摘。据吴氏宗谱载:六科吴氏子孙中确有考中六科之史实。时间在明崇祯年间。

吴三畏  贡生  明崇祯庚午科副榜    (17)

吴帝赉  廪膳生                    (18)

    增广生(任儒学教授)       (9)

吴衍畴  增广生                    (10)

                         (17 )

吴学录                        (17)

 (此材料已登《杨巷镇志》)

 经过有关资料查明,以上六人的生卒、年龄、时代、世系各不相同,并非亲兄弟也。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上海图书馆存有《六科吴氏宗谱》之卷四,卷五,卷二十、二十—共三本。其总数一套应有二十一卷,现仅存三本。这三本亦是文革后从民间收来的,其它都残缺了。但就这三本中可以了解到,这《六科吴氏宗谱》包括杨步分支,侯墓分支,桐梓桥分支和六科里分支。并非仅为六科圩村的专有名称。因此“六科”两字的来由和含义就另有说法了。

有一位朋友给我提供了这样的记载:

宋龙图阁学士周必大曾写有《皇宋延陵吴氏前后六科记》。他提出“举宣和(北宋徽宗最后用的年号)以来,吴氏之忠节著者凡六人。”(即吴敏、吴革、吴安国、吴表臣、吴元许、吴元美);“溯宣和前(至皇佑,宋仁宗用的第七个年号)忠节者六人”(即吴育、吴奎、吴中复、吴克鞠、吴甲、吴充)。他们都是以科举入仕,成为宋朝的名臣。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家孝悌,在朝忠义,直言敢谏,仗节死义,故称之谓前后六科。

师尹公(太伯、仲雍第八十代孙,迁宜兴第三代始祖)所写家训中有:“文字不功二子传箕裘,希媲美六科垂”之句。欲以道德节义事功文学,励其家声。

一日,开三公(第八世吴郊,字开三)指其孙曰:“此儿应媲美六科!(此孙即十世吴衍畴,后为六科里分祖。)

二十二世吴协心在谱中有补叙曰:“公(指衍畴)生而颖异,大父尝奇之。谓先世浮公有箕裘六科垂之训,冀其必昌。”(大父即衍畴的祖父吴郊)嗣五公(衍畴之父吴节)以父开三公吴郊属爱亦奇之,遂命迁杨步之南,题其里曰六科圩。祝其后必有达者,叶叶相承。   

在六科圩总系传中,对衍畴确有如下叙述:“生而颖异,大父及父咸爱焉!外舅杨公一见有宁馨之叹,许妻以女。杨公故居荆溪之南从善乡,水土清澈。公大父友宗公(即吴郊)谓杨曰:六科之垂,吾先人所属望者,将在是子,既承萝施,亦许为孟氏之邻乎! 杨公许诺於其里为卜地筑居。既长迁焉! 正统七年提坊曰“六科里”。这就是六科圩名称的正宗由来。

吴协心亦曾谈到:“六科子孙,敦行读书,不阿曲学,数传而后贡成均登庠序著,珍佩相接或应。崇祯初科试,兄弟六人并擢优等,同人称贺曰:“此真六科吴氏矣!”不知者遂以为名之由嗟乎!……六科之命其里者,固不因举业得,而六科之冠其族者,亦非以里名称也!”至于此六兄弟是胞兄弟还是堂兄弟,是同一科还是有先后,只要符合叫“并擢优等”和“均登庠序著”是了。(二十一世东分味墙家族:味墙、刘墙、鼎墙为庠生,诵墙、侃墙为国子监生,景墙为贡生,他们均是同父兄弟,但他们不属于崇祯初的时代,因为他们的父亲宁字,是乾隆丙午科举人)

吴氏原有谱牒,创于明万历,修于天启,明季毁佚(即毁于明末战乱时期,实属可惜)。直到传至十七世时,始有六科圩中分青可公学禄创修,重新收集散失资料汇集初稿,时在乾隆壬戌年(1742)。乾隆已卯年(1759)由十九世亦蕙公迂春增纂,由十九世维翰公迂时主修,二十世付梓。以后又经六次大型的修谱。

乾隆戊申年(1788)由二十世岐周公圭玉主修

(194217591988三次主修谱的人皆为中分先人)   

嘉庆辛未年(1804)由二十世震苍公宁宇主修   

咸丰甲寅年(1854)由二十一世尔羹公味墙总纂

光绪癸未年(1883)由二十二世镜如公协心主修

民国丙寅年(1926)由二十二世锡之公协材主修

(1804185418831926四次主修谱的人皆为东分先人)

民国乙丑年(1925)由二十三世保彝公宝诒,题初公唱纂辑

 (宝诒、题初皆为东分先人)

最后一次刻本共十八部,每部二十二卷。按“远绍宋贤,近徵清代,六科之芳,历千馔而常在!”排序。六科圩吴姓族人共领存八部。

科字号,由西分26世仲荦领。有七子:叙林,玉林,士林,盘林,锡林,宝林,喜林。

之字号,由西分26世红珍领。(福珍字馥梅,子顺生,顺生子吴俊芳在宜城)

芳字号,由西分25业洪澍领。有三子:正裕2子全贞、全生

                                   品裕2子璇赓、璇宝

                                   福裕

历字号,由中分27世生林领,有子宝清。

千字号,由东分23世宝诒领

馔字号,由东分23世戎捷领。其子祖荫、承荫。

而字号,由新南分24世芸生领(字茂耕)。有八子:森荣,金荣,坤荣,斌荣,盘荣,福荣,鑫荣,叙荣。

在字号,存大宗词,由22世协材领。   

旧谱一部存大宗祠,由23世宝诒领。   

在“文革”中,所有宗谱交村支部作“四旧”烧掉了。六科吴氏系宋建中元年(1101)由延陵(常州)迁入中里,世代繁衍。吴氏族中先后有吴彦之、吴师古、吴邦翰等十多人进士及第,有六人官至尚书,故有“六司徒”之称。

宗谱的重要性太大了。因为它记录了宗族中各家各户的来龙去脉,把一代一代人的出身年月,科考榜名,辈分排行,迁徙分系等都记录得十分详细,再现着人类繁衍的历史,历代以来将家谱作为一种极为重大的事情。有人将家谱称为宗族的百科全书。家谱是宗族成员的族藉簿,是宗族成员的认定书。家谱上所记的可以代表真实的历史,所以家谱的历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宗谱在击难之后,所存凤毛鳞角,要找到一张纸片也是十分珍贵的。大海捞针,多么浩渺啊! 光凭个人努力,几个人努力是困难重重的。要有组识,有政府部门支持,发动,调动民间力量,来挽救宗谱,挽救历史,发扬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