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学诗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4 9:41:1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至德

 

“至德”之誉来源于民众。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到处听到民众赞誉泰伯仲雍已“至德”,于是告知弟子要大颂特颂。故《论语·泰伯》篇一开头就记着: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后来,汉朝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在搜集整理史料时民众给他提供了大量泰伯仲雍 “无私”和“奉献”的资料,故把泰伯仲雍在《史记》里列为“世家第一”。《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这样记载:“吴泰伯,泰伯并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吴泰伯世家第一》在末尾还记着:“太史公曰:‘孔子言: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鸣

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可见,民众,圣人都对行为有正确的标准。他们都认为“无私”和 “奉献”是人类道德的顶峰,应称“至德”。

泰伯仲雍的“无私”和 “奉献”精神表现为:一,三让王位;二,为了民众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带领民众凿渎开泾变沼泽成良田发展农业,训养野兽野禽为家畜家禽发展饲养业;养蚕缫丝织锦种麻纺纱织布发展纺织业,由于泰伯仲雍的无私奉献民众很快富裕起来。半生为食,半栅为窝的荆蛮过上了无忧无虑的文明生活,为了感恩他们公推泰伯为君主建立勾吴国。身为君主,泰伯一直和民众同甘共苦,将近九十高龄仍同民众一起凿渎开泾而屡拒民众劝阻,在一次挑土运泥时因年高体力不支而摔倒受伤后口吐鲜血久治不愈而逝。泰伯妻姜姐也在一次带领民众采桑养蚕时,一村妇的孩子被野牛衔走,为抢救孩子姜姐冲上去与野牛搏斗,救下了孩子,自己却被野牛角戮伤口吐鲜血而亡。泰伯牺牲后民众又推同泰伯一道为民众作无私奉献的仲雍为君主继续领导勾吴国。

“无私”而且“奉献”是人类文明道德发展的顶峰,故称 “至德”。纵观历史,横察世界;人类道德行为的任何高尚表现都在 “无私”和 “奉献”的范畴之内,总越不过这个高峰。也就是说泰伯仲雍的 “无私”和 “奉献”已是“至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