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基本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大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8/1 11:16:43  文章录入:吴大成  责任编辑:吴大成
 
            
    吴氏会所装修,首桩事就是要先做好一个神龛,神龛上供奉吴姓第一世祖宗吴泰伯的神像。按民俗习惯,祖宗像的二边还得挂幅对联,觉得这样合适:
    上联:吴泰伯世家第一
    下联:三让王至德无名
    年轻人不知道对联的意思,马上会发问。这现象好,年轻人问字联,他们求知求晓的心情越激越好,怕就怕最是要传承的国民文明后代人不闻不问。民族文化要一代一代的往下传,国家强盛就有希望,家族优良要一辈一辈的承接,民族精神才断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天,即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为的就是让新中国的后来人知道,我们的今天是从前辈们那里接下来的。
    吴氏族谱上,每一支族的谱记上都记得有吴泰伯为遂父愿采药让王的故事,对泰伯让王故事的细节,还是让年轻人拿着谱书自己慢慢的去看,书唯有看得多,才能细咽精嚼,可以积厚在头脑里,融化到血液中。
    古公亶父是揪心于对国家前途安危的忧虑,以至愁出病来。泰伯远避荆蛮,有对父亲尽孝的成份,有对国家尽义的成份。按当时的现象,泰伯尽孝与尽义,二者关系是合二为一的。在许许多多的中国历史故事中,为父亲尽孝而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事例枚不胜举,为国家尽义而慷慨赴死的事例实在不少。
    有说吴泰伯让王就是为了向父亲尽孝,认为该说法有欠缺。单一的尽孝,泰伯可以守在父亲的身边,用行为去满足父亲身体的一切需要。这样的结果是王位到不了姬昌身上,父亲的心病必定加重,忧愁会至人早死的论据不单是各种书上记得有,就是现代医学研究也早就把忧虑这一症状作为一项单独的医术在对待,大医院里的心理治疗科、忧郁症咨询室,就是针对忧虑而专门开设的。泰伯把王位让给弟弟而自己远徙,在对父亲的尽孝方面,并没有完全弃而没管,有弟弟在父亲的身边,在弟弟尽孝的成份里,泰伯、仲雍、季札三兄弟对父亲的孝都是合集在一起的。
    泰伯让王,并不是说泰伯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泰伯在江南创建的吴国一直存续到了第二十一世裔孙吴王夫差的手里,历史学家为古吴国定年在七百多年以上。泰伯当年所让的中原周国与他后来创建的江南吴国,区别在二种类型国家的治理方法不一样,商周更替需要的是战斗,荆蛮建国需要的是和谐。姬昌长于战略,适合时局需要,泰伯长于团结,适合荆南时势。商周需战,是中原人心所向,荆蛮需和,是吴地民心所示。学谱,读懂吴泰伯思想中的长处,就是处事多从民心的需要出发。人依着人心去做事,人做事就会出成就。国依靠民心去做事,国民齐心肯定出好事。
    至德,是孔夫子在查阅了前七百年的历史档案以后,对吴泰伯精神的总结。第一世家,是大史公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为吴泰伯排列的位次。
    在现代说法里,见到过有说“德,是天地之规律”的说词,该词与孔夫子称吴泰伯“至德也矣”性质接近。人性之德,该是上苍在创造人类时即在基因中植下了德的种籽。植物种籽能不能发芽,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对种籽的影响。人性中的德种,则是随着人体的成长感应来催发。这就是说,人人有德种,但不是人人能成就德。孔子称吴泰伯至德,道出了在吴泰伯之前,人们对德的认识没能给予圈定,是吴泰伯尽孝让国的行为首先达到了至德。孔子对吴泰伯行为作出的定义,其过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尊祖爱国。民家常用的“天地国亲师”即是提示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得按照这一定理来运行自己的作为,在这一组词里面,天地是大自然固有的,国与亲是需要尊敬呵护乃至保卫的,师在这里则是指教育,这个教育即是传承。随着科学探索的深入,人们懂得了大自然的规律人不能去破坏,也就是说,人性定理中的德秩序乱不得,爱国卫国的信念动摇不得,国犯了危,亲就难保。吴泰伯让王至德,道出了德在维系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