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陵吴氏兜裕二宗1163年迁湘后,木裕公于1166年回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果木塘圳上祭祖,并背回了故乡谱谍,据说谱谍上有吉州吴氏拟定的十四字班行“绍世承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当时已用到学字派),本想几年后故乡修谱时再次派人回乡背谱,岂料关山阻隔自此远,千年茫茫无消息,公此一别,直到800多年后的今天,木兜木裕二宗的子孙,也没能找到别在云端那边的亲人,只好任凭音书杳断。
齐文公是个有心之人,他担心谱事失传,因而做了个家谱草谍,但由于种种原因,齐文公的草谍并未配序成谱,直到他的曾孙国相公到大理寺任职时,才想起曾祖心心念念尚未达成的心愿,他整理了草谍,配上那篇著名的序言(即元大理寺评事国相公为自撰的《梅湘世族》所作之序:窃为欧苏立谱式,笃亲亲,族谱之修,有由来矣。。。。。。),形成了江西吉州迁楚南宝庆吴氏的第一本成谱,给我们今天寻亲问祖提供了客观依据。但历史总是给我们开玩笑,这本成谱连同木裕公返乡祭扫时背回的底谱,几百年来谱谱相传,原版至今也损毁迨尽,怕是再也看不到了,有些珍贵的资料,如今又只得考古考藉了。
木裕公的遗序中也只提及老谱留下的十四字班行:绍世承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曾给后世留下前接和后传的问题,正传的吉州谱是这样的(只录谪传):唐太史63世吴竞,传二子64世伯泰、伯芮,伯泰传一子65世少诚,少诚传二子66世珎、珍,珎传一子67世绍道,绍道传三子68世世富、世清、世元,世富传一子69世承让,承让传一子70世添禄,添禄传二子71世共一、共二,共一传一子72世景德、共二生72世景隆,景德生三子73世木兜、木优、木夔(音kui葵),景隆生二子73世木裕、木礼。自木派起,有木兜、木裕率先西迁楚南宝庆,据说木夔(音kui葵)也随后跟迁(这从木夔公的后裔现居湖南东安的斗垒公派可以推知),木优在武昌府衙为官,只有木礼留居故里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果木塘圳上。这据说也就是国相公留下的第一部邵陵吴氏谱谍的基本内容。
这中间有个66世珍公,这里的珍公应该就是“65世烈发珎、珍”-----我在《邵陵吴氏族谱》电子版中引用了这段话,这段话是萍如宗亲发给文华宗亲的一个回复(2007-05-14 15:44:58)中的一句。但后人把“珎”误为“琛”,进而把“珎、珍”误认为是同一人了,“珎、珍”二字,现在查字典是同音同义同解,就是一个字,但在古时,人们取名搞形式化,非要自欺欺人,兄弟辈取名时追求同底、同旁之类,一个字搞出两个字来,说不定读音都进行了变通,珎公或叫“尔”公什么的也未可知,按照“吉谱”所传,我们是珍公的后代,但现在的无锡《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把我们这一支归在珎公名下,真正的珍公还真有其人,珍发玉振,后代裔系均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这还不算什么,几位老祖宗的名字也让后世传谱的传出了不少名堂,先说伯太、伯芮二公的名字:文献上说,伯太字秦公,伯芮字泰公,不敢妄论祖宗,但祖宗的名字也实在是太不好记了,这“太”和那“泰”让人很容易混淆;再说少诚公,在《吴氏在线》网上摘得国华宗亲的一段话,说 “我谱1945年的老谱中,兢公还只是伯泰、伯芮二位爷的父亲,到了2002年谱中,却成了伯泰、伯芮 、如海、如渊四位的父亲,原本老谱中明确说明少诚、少阳不是我族中人,在新谱中却成了我们祖先”,他对这点很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种结果不得而知,但我想江南吴氏,使用这种世系的肯定很多,不只邵陵,也不会只有吉州系。另外,少诚公的名字,在有些谱系上传的是烈公。少诚公的后裔,吉州谱传的是五兄弟:倌、邵、启、仁、珍(邵陵翰公裔谱又错成四公)。
现在,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上,已经给我们邵陵吴氏刊正了传衍图,唐太史竞公脉发两支:伯太、伯芮;伯太发少诚(烈公),少诚发珎、珍。为什么明明祖谱传的是五支,现在却只有两支呢?接触族谱多的人都知道,古时各族著谱,只要是生下来并且起了名字的人,家族为了表示人丁兴旺,都要给他留下一根丝,然后注明“幼殇”,五兄弟生下来,并不表示都成了有成就的大人,也并不表示都有了后人,这可能就是后来有谱注五支,也有谱注二支的原因,上千年后的现在,我们到处寻找,不也只找到两支可以承脉的支系吗(当然暂未联上的莫须会有也未可知)!
关于少诚公代,“吉谱”中牵涉到轮公谱系曾提到过的以玠(音jie)公为祖等许多历史传说,也牵涉到文献上诸如“64世伯太发烈、铭 ”,“65世烈发珎、珍”“ 江西丰城荔棚吴氏谱记:伯太-烈-邵,又记烈公生五子:倌、邵、启、佳、珍”,也有我谱“琛公居吉州发绍道,绍道公发世清、世元、世富”的直接叙述。这是谱界更深层次的研究,我们只能遵从祖辈以经形成的共识,描述为伯太(竞公之子秦公)发少诚(烈公),少诚发珎、珍,珎公发绍道(原描述为珍公发绍道,现按2014年《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刊正文修订)。
国相公当年留下了第一部谱谍,为我们邵陵吴氏寻根问祖提供了直接依据,但国相公在谱序中的一段叙述,也为后来许多的子孙裔谱留下了麻烦,国相公说:“而唐之时,太史竞七世孙讳宣者,复由西蜀下江南,卜抚临之石井,旰丰之嘉禾”。这段话前接了唐时的竞公,但竞后有两大支系:伯太系和伯芮系。国相公本人是伯太系,他的序言却将唐竞公的七代孙拖到了伯芮公系,他引用了竞公第七世、伯芮公第六世孙吴宣,伯太公也有六世孙承让,做为承让公的后裔(11世孙),国相公没有例举自己的直系祖上,却例举了旁系宗亲,主要原因是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在历史上可以为竞公裔系做一个点缀,这说明国相公内心也有“捧名人”的心态存在。
他这一捧拖出了一些麻烦,麻烦的关键是宣公有三子,长子纶公的第五子也叫珍公。这让有些伯太公系珍公裔的子孙,将此珍公误认为那珍公(琛公或者珎公),也跟着将自已的谱系由伯太公系下拖到了伯芮公系下去逗了一圈,为什么会逗一圈呢,可能是因为前面那个珍公(66世的那个)有些写成了琛公,有些写成了珎公,而口口相传的是,他们是珍公的后裔,加上国相公都讲宣公为唐太史竞公七世孙,而查一下就知道,宣三世就是珍公(不过这是是伯芮公裔系下的71世),于是顺理成章了:好多人把前珍公(66世)改写为“琛”或“珎”公后,便把后珍公(71世)如实列出;或在把前“珍”公实叙后,又把后“珍”公有意地改成了“琛”公。这样就人为地拉长了谱系,频空多出了五代人来。
关于吴氏家谱,《吴氏在线》网管常斌早两年编发了两种在江南比较流行的版本,现摘录如下:
第一种:(根据宋朝《吉安吴氏族谱》记载的吴氏源流考) 1太伯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夷吾-9柯庐-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诩-23售-24庸-25勾余-26厥由-27申-28芮-29浅-30信-31广志-32千秋-33衍陵-34全-35隆-36复兴-37章-38汉-39成-40盱-41如胜-42允承-43偳-44熊庆-45康年-46延英-47之则-48式-49皋益-50劼-51始泰-52符隽-53豫-54戢-55荟-56琨-57襄-58洵文-59鬷-60盾-61奎-62臧-63若远-64世伟-65唐太史兢公
第二种:(明清民国时期江南各种族谱上记载较多)
1太伯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夷吾-9柯庐-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20重道-21利坚-22成铿-23若水-24玉-25梓-26烜-27圭-28镐-29沐-30霍-31庄-32森-33永-34敬-35封-36筼-37葳-38汉-39槚-40蒸-41璞-42镬-43佑-44瑚-45梁-46库-47圻-48式-49壁-50钜-51涿-52隐-53煜-54噩-55齐-56竺-57祯-58堂-59明彻-60逵-61靖-62莅-63秀-64稇-65唐太史兢公
按各裔所传的记述,我们邵陵吴氏原来信奉的是第一种谱系,称为吉州谱系,简称“吉谱”,后一种称为抚州谱,简称“抚谱”。“吉谱”和“抚谱”的区别在于:一是前面一段,“吉谱”传的是季札五子说的征生系,到唐太史竞公为65世。而“抚谱”,传的是季札二子说的重道系,到唐太史竞公是为63世。二是在季札两子说中,也有两种版本的传说,无论“吉谱”还是“抚谱”,都有适应甲种本“长房世系”或乙种本“次房世系”的问题,采用长房世系则到竞公为65世,而采用乙种本“次房世系”,到竞公为63系,常荫吴氏是采用乙种本的(上面第二种,但无式公、秀公代),我们的祖先在吉安,我们也是采用乙种本的,到竞公代也应该是为63世。
上面常斌网管列举的江南谱,也是65世,但网上普遍质疑是网管错加了式公代和秀公代,是为了照顾第一种版本和第二种版本的关系,以便到唐竞公都为65世的排列方式。
邵陵吴氏是木兜木裕二公的子孙,自打从江西迁来之后,在楚南宝庆石壁(今属涟源)生活了八代之久,由于元至正年间土瘟流注,亲堂兄弟再次四下分迁,子孙遍布新化、安化、湘乡、后来更扩迁至湘潭、城步、东安,常德、溆浦。族谱在形成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变迁,或合或分,分分合合,几经周折。各族裔根据自己的情况,为彼此融合进行了不懈努力,雍正四年1726年新、安、湘五修时,邵陵吴氏接受了季札二子说的重道系,也认同了抚州谱的63代说。
在所有的木兜公裔系中,新化梅山吴氏是经历最曲折的一支,但他们也是处理得最好的一支。新化吴氏,由三大派五大块组成:一是来自江西吉安泰和四十一都圳上的宣义公派,他们是兄弟数人,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奉编来湘公干,后来留湘卜居邵阳黑田铺再转新化的,叫前吉州派。二是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隆兴共三年)同样来自江西吉安泰和千秋乡果木塘圳上的木兜公系(轮公裔),称后吉州派;三是来自抚州的国岩公系通贵公裔,他们是唐太史竞五世孙初云公的后裔,称抚州派。这三派人中间,前两派有共同祖源,来自同一地点(吉安泰和圳上),只是迁湘时间不同,但前一派的历史纪录、可查资料太少,祖源清淅度不及后一派高。第三派即抚州派同前两派也有共同祖源,都是唐竞公后裔,但抚州派也有几代祖源失联的情况,但有个关键点,他们来自抚州附郭临川县积善乡,他们的祖上国岩公同木兜公系的国相、国周都是国字派,也基本上是同时代人,后来就干脆同挂在木兜公系助民公的下面,做为助民公的第三子叙谱,另外两大块一是木兜公系的国周公子孙兴绩(继)、兴续公裔,他们在邵阳八代后分迁时就来了新化炉观,只是兴续公裔比较稳定,大部分时间是以本来角色出现(也有过存疑期),而兴继(按词义推应为国周公名下的老大,所谓继续也)公系,则历尽艰辛,最后还是摸凌两可地挂在国周公名下,到了民国十六年,木兜公三十三世孙吴树猷做序,才勉强做了个是论,文中还使用了不当贬语。言“然道才公系国周公之裔,而何臭味之差池哉”。二是木兜公系的通良公子孙政理公裔的德朝成三支,他们均属后吉州派,他们的本支族裔大部分在安化。
新化这几派进行了几次修谱历程的磨合,文人墨客各抒已见,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最后才达到相互融合的。文人们举了许多例子以图说服自己,也说服同宗,比如张九龄之与张说;黄庭坚之与黄渥;或以同宗或以同年,继而同修宗谱。从明万历九年1581年廷葵公著谱首创,接着明天启37年1627年二修,到雍正四年1726三修,先以玠公为始祖,后以道卿公为始祖,最后实际上是以通轮公(道卿公之父)为始祖,分分合合,有心的宗人们花费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让吴门同宗在将近千数年来的时间里,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真正享受到了血浓于水、敦睦一堂的乐趣。
新化1581年的廷葵公谱,言“葵寻先世,籍考莫自始耶,仅传:祖自吉州来,居邵州黑田铺,次迁新化高坪黄心易家门首。一祖分桃源、一祖分麻冲、一祖分安化、一祖分冲里、一祖分炉观云云。至今数百余载,亦罔祥其始终。。。。。。若夫由枝以究其根,溯流以穷其源,尚赖于后世之善述者。葵有殷望焉”。显然,廷葵公之序,未注明吾吴新化之来源也。
大明天启七年1627年,大型公得远祖景贤公亲书分关一牒,因以此再次为新化裔谱做序,序中叙云:祖居上龙源,于元朝成宗大德年间,有始祖道卿,娶石屋周家大婆袁氏,置买下岸屋场,生祖均禄,娶龙塘李氏,生瑞福(娶周氏乏嗣)寿福(娶李氏生子嗣宗),嗣宗娶曾氏回娘,生六子:景贤、景良、景忠、景元、景芳、景政(谱叙还带一侄景志),卿祖以前无从追核。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新化六大房出资,购买县邑东门外房屋,建立祠堂,后得《梅湘世族》善本,以宋玠公为始祖,每于祠堂会聚,有修谱之议。至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由吴承烈做序,修谱于炉观真武阁,这是新化又一次和又一个层次的修谱,言又一个层次者,炉观本是新化又一支邵陵吴氏,乃国周公裔下的一支后裔的聚居地,此次聚新化境内国相、国周、国岩(同为吉安抚州派且挂为助民公第三子)三公位下吴姓于一堂修谱,谓之盛也。此次重新定义,以轮公之子即道卿公肇基龙塘为始祖。后一年,有正秦者又序,言大型公所考宣公者,嗣息何人,查无可据,云某祖分某处者,亦莫得其实,因前之难籍者,故俟而不论。
雍正四年即1726年的三修(安化即为五修),是邵陵吴氏最重要的修谱时期,是新(化)、安(化)、湘(乡、潭)三邑合修。此时,新化已基本上确认了轮公(其子道卿公)为新化吴氏之始祖,并且派人到抚州(和吉安靠近的地方)去央谱,背回了底谱,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到抚州央谱(背底谱)央回的是抚州谱,前面讲了抚州谱同吉州谱有些差别,在通贵公房的谱序行文中可以看出,它有几代脉络不是很清淅,而且最重要的是,抚州谱主要是写的是伯芮公裔(国岩公本是伯芮公后,后来同伯太公裔一同叙谱)。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新化四修族谱,进士吴思树做序,言大型公所考,宣义公兄弟奉编来邵(黑田铺),分住冲里、桃园、麻冲等处,各立籍成户,又言龙塘为宣义后,然一二百年,后人凡三、四人者,子姓无考,故不如邵谱。然廷葵公立言,确证诸处所自出也,余三思之,知木兜公与宣义公,后分而前实合也,。。。。。。同为太和,同为圳上,又同为我族中人。。。。。。祖宗在天,皆聚鉴之,(树)不敢妄注一字云。
清嘉庆十年(1805年)新化五修,有吴思朂、吴肇禋者,接原邵阳派语“通必政”后,又立“”
安化通良公裔的一修二修,其实只是排个队列形式而已,它分别排列了关于谱事的宋太史司马光序和元大理寺评事同相公的两篇序言,当然,国相公是邵陵吴氏79世三祖之一,他的序言,前面有述,是邵陵吴氏第一篇有序之文,这篇文作就叫《梅湘世族论》。
从前面常斌宗亲编发的两段谱系中也可以看出,伯芮公系的后面,把伯太系绕了进去!一段时间好些人把我们伯太公系的谱修到了宣公名下去了,这就造成部分背谱去川的人或许保留了旧谱,频空多出了六代人来,比如说开江吴氏(四川开江吴小毅2010-01-08上传的开江吴氏资料),他们说是良公裔,却把竞七世写成伯芮公下的吴宣,宣三世写成吴珎,珎后世富。。。。。。又回到了伯太公系,其实,把自已的传衍路线图从伯芮公裔修到伯太公裔的,只应该有国岩→兴远→通贵公一支,前面讲了这个过程,他们是一个特例。其它的谱系写成这样,一定是传衍图出了问题。但抚州背谱的意义无论如何是很重要的,是“吉谱”改变内容的一大节点。
生活在安化的主要是通良公裔和木裕公一支的通慧公裔。分迁后的通良公,可能存在特种原因,这个可能的原因我在《关于木兜木裕至通字派的出生年考》中做过假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通良公一开始就有个殷实的家境,也使他的族裔少有搬迁,江西十四字派语“绍世承添共。。。。。”用完后,由于老家难回,派语不能同老家共续,于是做为临时措施,兴绍公又续订了“通必政”三字派语,通良公一支是唯一一支坚持用完的邵陵裔系!我从安化《吴氏九修族谱》—-这是木兜、木裕二系雍正五年合修谱的继承谱系 吴思树先生的一段序言中知道,过往这些修谱大家,在世系上其实也没有多少确切依据,有很多是片面的,我也看过江西常荫吴氏的图谱,和我们的代序相同,但历代祖先的生年间隔,都格式化在28岁左右,所以我断言,竞公以前的世系,大多是为杜撰,而唐以后,由于修谱风盛,世系大抵是可信的。
吴思树先生是进士出身,很有成就的,在谱事上也是很有研究的大家,他在序言中说:“吾吴族木兜木裕二公南宋时迁于邵阳州,得豫章旧谱,有王十朋先生序云,唐太史吴兢七世孙宣公由西蜀下江西,此真族人之幸也,第有西蜀而上溯太史之汴梁,由汴梁而上溯後汉之广平侯,前汉之河南太史,以至于常州之无锡,苏州之姑苏,能一一分其由何派而分,何地而起乎?故曰终非完本也!然有豫章犹知源流 将来吾楚及江右江苏河南山西,天下之吴必有博学明辨有力者,悉聚修之以继欧阳谱之盛。吴无二姓,非一二人之言也”。
其实,现在考来,我们同宣公系列一样,自季札后裔二十代起,有传说是缓自征生公(上面第一表),也有传说是缓自重道公(上面第二表),我们这边是采用了第二表的,但至唐朝竞公吴超止的代序,我们只有63代,(常斌为了迎合第一表,刻意加成了65代,多了式公代和秀公代),到竞公的儿子64世时,共发两支:一支是秦公(即我谱之伯太),一支是泰公(即我谱之伯芮),吴芮就是泰公伯芮,宣公是泰公伯芮之后,江西南雄有很大一支是宣公之后,湖南新晃吴氏也是很大的一支宣公之后。
天下之吴,分支太多,有些连来连去,就连到别支去了,比如我们邵阳翰公裔这一支,由于旧时修谱记载过于简单,后人到了广西、四川,就找不到自己的上头记录了,而良公裔和轮公裔(有一支良公裔同轮公裔杂居在不远的地域),他们的谱修得勤且细,现在已到了十一修,所以四川就出现了很多良公裔和轮公裔,却鲜有翰公裔者,焉知没有翰公裔后来不把自己归到了这两支门下。
轮公裔的谱,本来在新化就是同地域吴姓合修,并不是清一色的直系血缘关系。只有我们翰公裔,自己闭塞,影响地域很小,同门同户,老死不相往来,最亲的几支,就在邵阳周边,如长阳铺、周旺铺甚至云水铺这些地方,都没能建立联系,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八九百年才修了四次谱,很可悲,当然,这说明我们这支历史上很少有聚族之人,缺少同心圆,没有向心力,所以公事很难办,四次修谱,都亏得85世出了个友义公,他在柳州平暴立功后,衣锦还乡,创立了家业,他的后三代开始拟出修谱字派“朝上世大士,启开文明运,道盛德至善,贤良方正代”,并且上追几代,才有了我们这边的翰公裔谱。后来的三次修谱都是用的这点家底,还称所谓族资盛大者也。四修的推动人是共产党的旧官,一个善敏公是几十年的大队干部,一个善稚公是原梓木山区(原公社上面的一层建制)区委委员,特别起作用的是几个台湾族亲所出的几千元钱,那时村民一个个把钱咬得出水,按人丁收的一个人几块钱,被村民们盯得眼晴发肿。
我们始终认为我们这里就是完整的翰公派了,一直到2012年四月间,我同涟源的吴仲柏先生(他是无锡编《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湖南地区协编人员)取得联系后,才知道原来我们翰公裔除必延、必廷两个支系(我们是延公裔,迁湘乡的廷公失叙)外,还有同父异母的另外四个支系存在,2013年我到长沙参加吴文化研究(筹备)协会时,在协会总部找到《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一书,翻看线谱上这四个支系的资料,才发现原来这四个支系远的隆回周旺铺离我们不过百来里,近的邵阳长阳铺离我们只有几十里。
而更令我难堪的是,吴文化研究协会正式成立时,会址放在邵阳市,我却因为老婆不支持,而不能入会,最终我只好委托家乡现任族长吴善宝带着五六个房亲参加这个会议,我告诉他们:参加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另外四个支系的人,但最终这四个支系却没有一个人参予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省内外都有人参加,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河南、北京、江浙一带,许多人是坐飞机入会的,包括了许多支系(我们迁湘的木兜、木裕同宗两系在湖南称湘中派,是有很多人,但在这里只算很小的一部分)都很重视,而我们翰公这一支六个支系(迁湘乡的廷公支系和迁川的略公支系已失叙),几十里地找了几百年还是只知居处不见人面!
历史就是这样一团麻,谱事就是这样一个局,有些人想理却没机会理,有些人想说却又说不清,有些历史,老辈人不传,后来人就越来越模糊了。我对谱事的认知也有个过程,1992年我们家乡修谱,我得了一箱,那时我认为我对吴姓知道了很多,后来才知道,木兜公的后裔兴绍公发了四个支系,我们只是其中一支;再后来,又发现同时传下来的,还有兴绍公的爷爷国相公有个弟弟国周公也留下了两个支系;木兜公的弟弟木裕公传下了先迁溆浦、后转迁安化的通慧公一支,我于是写了《木兜木裕二宗七大支系寻根总图》一文;文章发出没多久,我再次发现国相、国周二公还有一个弟弟国岩公,他也传下了一个支系;算来算去,国相公传下辅、良、通、翰四支,国周公传下王郎、万一、文质、迁山四支,国岩公传下通贵一支,木裕公传下通慧一支,邵陵吴氏合起来是传下十大支系;于是我把《木兜木裕二宗七大支系寻根总图》改成《木兜木裕二宗十大支系寻根总图》,我以为这样就全了,岂料发表后又知道通慧公还有一弟通必公存在,只是没见到世系表,于是我在十大支系后加了一个括号(其它应还有目前未见通联者)。
到长沙参加吴文化研究协会(筹备)时,我又大开了眼界,哦,我们知道的面太窄了,湘东靠近江西一带,那才有好多好多吴门支系存在着呢,他们大部分几百年未曾修谱,口口相传者多去了。我们新化轮公裔也是多支合作修谱,通过湖南吴氏网,我又发现,在湖南东南部,东安和邵阳河伯岭、黄亭市一带,从他们的谱系上看,是又一种联合修谱,其中有木兜公的后裔,也有木夔(音kui葵)的后裔,他们也拼合成了另一种通谱。而木夔(音kui葵)公一支,即东安(有些就在邵阳朱家亭)斗垒支系,令我非常奇怪,木兜公和木夔(音kui葵)公是亲兄弟,而和木裕公是堂兄弟,相距又不是太远,缘何上千年修谱过程中都没有牵连,而使用的旧谱字派又完全相同,真是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太小了。
近年在网上,我看到了好多和我们的底谱相似的谱系,一是江西常荫吴氏秉良公房谱,它刊出的是照片文件,它和我们是真正的最近的亲人组,老祖宗都相同;二是吴逊河宗亲2006-5-20给吴达船宗亲的信,信上列出了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丰顺汤田敦伦堂吴氏族谱》资料,据说这是前清光绪二十九年间,翊廷公自京师携回手抄吴氏族谱原本,很重要的资料,这个谱系是另一种季札两子说的版本,其中甲种本是65世说,汉公为40世,后接长房世系。乙种本是63世说,汉公为38世,后接次房世系,我们接的是延陵次房世系,即38世至63世,这实际上就是江南广泛引用的吴氏大司马广平侯本家世系;三是比对了广西宗亲吴廷玮2006-12-4上传的乔涧吴氏资料,这和我们这支使用的谱系完全相同,四是吴庆臣宗亲2006-6-19 答吴自金宗亲的山东费县东流吴氏资料,这是完整的征生系列谱,所不同的主要处所是那里面的竞公,是61世奎公接承休、若远、世伟到佐、竞两兄弟的竞公,而非我谱之竞公!
我还参考了《吴氏在线》网管吴煜煜关于競公以后支系的考籍、网管吴太雄关于世系表的疑问,和网管吴萍如2007-05-14回复文华宗亲的一封信(有关唐竞公63世至67世的世系传承)、以及网管吴国华和网管吴常斌2003-4-18关于唐竞公63世至68世的世系传承信件、常斌宗亲20110228根据吉安《吴氏源流纪略》等资料编发的上面列举的江南两种世系对照表。通过网络,我看到了新化轮公裔的许多谱事资料,也看过了良公裔、文质、迁山公裔几大房的所有谱序文章,还看了木裕公裔发在网上的九修镜像文件,更看过多支良公裔外迁族人的家传,做得最好的要算四川安岳附郭重石村的家谱,从中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示,使我对我们吉州派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我们湘中邵陵吴氏现在共分十大支系:其中木兜公的后裔到通字派时又分为国相公派衍下的兴绍公裔辅、轮、翰、良四大支系,国周公派衍下的兴续公裔文质、迁山两大支系和通大郎裔的王郎、万一两大支系;国岩公派衍下的兴远公裔通贵公支系;木裕公的后裔到通字派时有通慧、通必两大支系,我们知其然的只有通慧公支系。各支系的族谱多的已历十一修,而我们翰公支才到四修(92壬申版)。
元延佑(1314年)时,因邵阳石壁(现涟源石壁镇)土瘟流注,亲堂兄弟四处迁涉,通辅公迁至湘乡四十二都团山,其子道显公再迁四十一都黄管;通轮公迁新化四都上梅龙塘;通翰公迁邵南下花桥阳桥山;通良公迁安化丰乐坪,此后由于陈友谅之乱,通良公之孙政理公避乱涉居新化鹅洋塘(即德朝成三支);在新化,通轮公裔会合了先期到达的宣义公派和国岩公裔兴远公派,也会合了同期到达的族堂叔系兴绩、兴续公派,逐暂合成了今天的梅山吴氏。通辅公后裔可能由于分迁时的无能为力,后来一支去了贵州,不知是成了土司还是成了在土司治下的一帮族人,一支在家乡一直也没有什么声名显赫的人和事,谱事也常常是在木裕公系和通良公系的关照下领取存照文件,目前网上都没有辅公的族人声言立论。
良公裔系在谱事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最早两宗三邑联修通谱的倡议就是良公裔提出来的,良公裔的人气相较其它支系要高一些,因为网上显示:迁四川的、迁贵州的,大多是良公系人,四川资阳、内江、綦江、简阳、开江、仪陇。。。。。。多得很,也可能是他们的谱用格式好,亦或是他们更注意了人文教育,让家乡的、外迁的族人更加重视尊祖敬宗,更加增强了勿忘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潜在意识,不管到了哪里,总会找到故乡,更亦或是安邑果有安邑吸引族人的地方,其地也西靠洞庭,北依梅山,夹资沅两江而立,自古更有梅山十景相衬,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故而家山虽然远去,游子依然想往!
我们翰公裔自从延佑(1314年)分迁后,到邵南阳桥山的我们祖上,自延公下六代无谱可依(延公次子瑛公系据说在邵阳市云水铺一带未叙),后来修谱时,“通”字派后的这六代,只好以名代辈(接通辈:延、琏、海、亮、友、连),直到友义公柳州剿匪立功,衣锦还乡时才在今邵阳下花桥镇双江村购买了胡杨二姓的屋场田地,肇基五里坝田塘,到友义公的孙辈(朝字派)时才立派兴谱。
友义公回乡后,一直关心着家业扩展的大事。到了15世纪中叶明隆庆年间(1567年),友义公的独子连公当时也到了管事的时候了,于是有人提议应该兴谱注事了,连公当即允可,组织一班族人仔细琢磨,想出了一个20字的方案:“朝上世大士、启开文明运、道盛德至善、贤良方正代”,并确定从连公的儿子们头上开始排辈,连公一共生了六个儿子,一字儿开了六条脉,可惜的是,由于对族谱的发布缺少认识,没有人想到家谱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事,诸如序、跋、世系传衍、接续源流、屋场居地、墓志图示、修谱过程、生殁典志、人文记叙、礼义文书等,这些一直没做,世系一直草修草传,稀里糊涂地传了九代,也可能是为了落实传衍路线图,派人到新化、安化,多处寻访族裔核对,参考了新化轮公系的族谱,才确定做序创修,因此翰公裔的《家传》是在有世系草稿近200年后,到乾隆壬辰(1772年)才叫做首创(纂修)。光绪十三年(1887年)进行了续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做了三修,文革以后(1992年),由原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吴善敏和退休的区委委员吴善稚牵头,由原国民党中校军官吴福祥和本地文化名人吴国器等发起,进行了第四次修辑,2009年,我把这些资料搬上网络,形成《湖南邵陵吴氏家谱(电子版)》,2013年发现文武韬略四公后,又进行了整理扩版。
关于邵陵吴氏各种裔谱之班字,几百年来有各种版本,总起来看,轮公裔的最具独立性,良公裔的最具通用性和一惯性,通贵公系常年同德朝成,也即部分新化良公裔系同修,兴续公系有时从轮公系,最终从良公系,而我翰公裔系,存续的四大房系(廷公系脱谱、略公系失联)至今各行其是,老死不相往来!
安化良公裔在乾隆六十年拟有自己的五言十二句班字:
(上接“通必政”)
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
文章逢大运,嗣繁冀远春,仰源思宗祖,祥开肇锡龄,
治际昌隆盛,恩敷亿兆宁,敦笃存仁本,万代育奇英。
安化木裕公系也有自己的六十字辈:(上接“通必政”)
文彦兴孟明,振诚尚国仕,水长毓大立,宗盛蕃丰芑。。。。。。。
合谱自“大立”后即为:光显应名成。
雍正四年(1726),新化良公裔三修族谱,而安化良公裔于雍正五年(1727)紧接着进行了五修(实修也为三修)。新化之修,统一了新化境内六大吴门,而安化之修,广联了新、安、湘三邑及兜裕二宗许多吴门,是更大范围的合谱过程,由于范围广,需要处理的事务繁多,于是决定谱头合修,世系分修,最后,安化通良公裔以本裔编拟的五言十二句六十字辈为基准,提出了一个通谱辈字:
几届修谱曲折,光绪十九年九修后,通谱字辈改成:
接“光显应名成”句:
文章逢泰运,嗣续茂芳春,仰维宗祖泽,敦本继家声,
时际隆平会,恩敷治化纯,承先怀让德,万代育奇英。
在裕公房谱中“文章逢泰运”改成“荣章开泰运” 避讳。
新化吴氏六大房派,原本各有班字:轮公之子道卿公派有:
(接邵阳旧谱通辈):
道均福嗣,景志永仁庭 万 (应)大(仕)正(元)奉承。大明天启七年(1627)大型公初订16个字:思文肇国,世继兴昌、江有南浙,伯仲希光。
雍正四年(1726),由于当时约定是共修谱头、分修世系,新化轮公裔并未执行通谱之约,嘉庆十年(1805),以莲池公为代表的修谱团队,也选定了一个五言四句班谱字辈:(上接世继)
兴昌原祖泽、长发自延陵,让德家声远,诒谋裕后昆。
道光二十五年(1845),莲池公再订四言十句班字:(还接世继兴昌句):思文肇国,世继兴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先业弥芳,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积庆绵长。
注:道新、景彻、历与道卿房同传班字。而此后,宣义派的均义、均彻,兴续公房,兴贵公房皆从昌字派起与道卿公房班字相合,言“我族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已合修族谱于龙塘(通良系德朝成三房及通贵房道才房兴续房分修于白溪洋桥),既已合谱,理应合班”,同遵“四言十句”班字,此为新化六修。
兴续公房、均义公房、道才公房,接前原班,后从新班“世”字起跟续,为避新续祖讳,又避迁山公房原班“世”字讳,将新班内“兴”字改做“隆”字,“世”字改做“代”字,句形如下:
崇厚诒谋,代继隆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先业弥芳,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积庆绵长。
光绪十六年(1884),汝霖公在莲池公原订班字的基础上,于“名臣理学”句后,“积庆绵长”句前,添加“严肃纪纲,力田孝弟”两句,形成四言十二句班字:
思文肇国,世继兴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先业弥芳,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严肃纪纲,力田孝弟,积庆绵长。----这是新化轮公裔最终形成的班字。
由于此前兴续公系也已有了自己的原订班字:
文质公房为:文怀达,耀德敏以守,承士自振上。
迁山公房为:迁景玉,文选孔召国,尚世大明应。
到雍正四年(1726)班字改成四言八句式(接上字派):
开基崇厚,诒谋允臧,仰维世德,继序声扬,
体元敦善,履顺安康,本培枝茂,庆余泽长。
兴续系文质房、均义、均彻、道新、道才五房相同。
道光十七年(1837年)又改成四言十句:
崇厚诒谋,代继隆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
先业弥芳,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积庆绵长。
道光二十五年(1845),改为四言十句(从轮公裔谱);又改成五言十二句(从安化通谱)
文怀达,耀德敏以守,承士自振上,开基崇厚诒,谋允继名成。。。
迁景玉,文选孔召国,尚世大明应。天祚受厚诒,谋代继名成。。。
兴续公房最终接受了安化(1726)通谱班字。
注:
1、 在所有班字中:(轮)思文肇国=(良)能大立光=(续)受厚诒谋=(翰)明运道盛=泰伯96至99世。
2、 邵陵吴氏(新化称梅山吴氏)的传统聚居地,在吴桂林宗亲编著的《梅山吴氏大观》一文的<宅里记>P234页中有祥述。
翰公房二十五世(泰伯104世)吴查田(谱名良竦)敬撰
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
QQ:40744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