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雍的故事•仲雍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志田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7/7 18:41:19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恭孝王仲雍墓,在海虞县(今常熟市)城西北一里海虞山(又名天目山,今虞山),与言偃塚并列,辛峰亭下,该墓始建年代已很难考证。《太平寰宇记》:“虞山有仲雍、齐女之墓”,梁昭明太子云:“远望仲雍而高坟萧瑟,旁临齐女则哀垄苍茫。”这就是说,仲雍墓建立在梁代前,其高坟在梁代已呈萧瑟之状,年代之久远可以想见。到明代则有了关于祭祀仲雍的记载。今天见到的仲雍墓三门石坊,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仲雍墓随山势蜿蜒而上,中途有第二道石坊,重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面有“南国友恭”,背面有“让国同心”等字。石柱上有楹联:“道中清权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楹联一副。上联是说仲雍的道德达到了清廉淡泊、不贪名位的崇高境界,因此垂名百代。下联中的“侔”,意为平等、等同;“惠”,指春秋鲁国人柳下惠,孔子说他能“降志辰身”,即能忍辱负重;“夷”,指夷逸,他不愿做官,被孔子赞为圣人,孔子曾说过:“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故下联之意是说仲雍的品行与夷逸、柳下惠一样,既能放弃高位,又能甘受委屈,因而能名扬千秋。上下两联总的含意都是赞颂仲雍顺从父意、仁慈让国的德行。

墓道尽头,仲雍古墓静静地坐落在半山平地的树林深处。墓前还有一座三门石坊,额书“先贤虞仲墓”,背题“至德齐光”。这是给予仲雍与泰伯一样的赞美。坊柱有联云:“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上联“一时”解为同时,“逊国”解为让国,“难为弟”指季历。全句意为:仲雍和泰伯一起,同时让出君位给弟弟季历。下联意思很明白:千载以来,天下“名山”之美称还应属于虞山。这是用虞山以“名山”显扬于千载,来表彰虞山赖以得名的仲雍之盛德高行。说起这幅柱联,清人叶廷绾在《鸥波渔话》中还辑有这么一则故事:“昔年(仲雍与言子)两贤后裔,以争墓旁隙地,构讼累年,官屡讯不决,后常熟令某公题此联于墓门,言氏后人见之,遂让地而息讼焉。盖讽喻之所感深矣,惜不详令为何人。”恭让之德,教化后世,二贤有知,当含笑九泉。古墓正后方,并列着四块以前的墓碑:一曰:“商逸民虞仲周公墓”(明崇祯年立);一曰:“先贤虞仲周公之墓”,为清代地方官所立。另外两块已破碎不堪,很难辨认。

周朝建立,周武王追赠仲雍为“吴伯”。历代帝王也都临幸仲雍公墓园,前来致祭,尊崇御赐。

晋明帝太宁元年癸未(323),临幸吴郡仲雍公庙致祭,尊崇为“恭孝王”。并于仲雍公之墓南五十步,敕建祀殿,御制“王德碑”于庙前,垣周五百步命卫一百户令尉。晋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御“赞亭”于殿前二十三步。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重开山路以广门境,作二石柱于祀殿门外,太书榜碣,墓道御赉金炉、花瓶、香盒、祭器一坛,建库收贮。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赐墓傍175亩岁收供王墓祭祀。宋仁宗天圣年间,77代孙吴感南增置250亩地于墓南。仲雍公墓诗曰:“仲雍古墓既邱墟,上闲云日卷舒,奠实不闻陈簠簋,艾荑端合樵苏苏,杜鹃啼血春风走,狡兔穿茔深夜孤,遇客无带增怅惘,至今让德重勾吴。”后人黄省曾游仲雍公墓,五言律诗曰:“荒原寻古墓,松桧翳祠幽。借问临诸夏,何如此一邱。衣冠开国俗,俎豆继春秋。千载怀清德,彷徨过客留。”又有七言律诗曰:“仲雍山址归休日,尚余平生五色笔。画山画水画楼台,万态春云研砌出。”赏此,心有戚戚焉!

明洪武三年(1370),封为“吴仲雍之神”。明成化十七年(1481),学御史娄谦在仲雍墓旁建清权祠。明弘治七年(1494),江南巡抚刘迁瓒奉旨重修仲雍墓,建“清权坊”。崇祯九年(1636),巡按御史路振飞立墓碑。

清初始修葺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有裔孙周姓者(相传为仲雍之后)又立墓门於北门大街,由山麓路直达墓所。乾隆五十四年(1789),裔孙又建石牌坊,学使曹秀先题:“南国友恭”四字。清同治十年(1871),曾文正相国巡阅海防至常熟,拨资三千余金饬县修葺仲雍墓。

1996年,常熟市政府拨款,对仲雍墓进行了较大的整修。据称,市政府还要拨巨款进行更大规模扩建和整修。

 

(网站注:文中插图 略)

 

原载于

 

《古吴风云人物志》  香港文物出版社  2011/6

《回眸古吴》(下)  文汇出版社  2013/1

《回眸古吴》(修订本)  文汇出版社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