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张槎聚边吴绍德堂的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金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2 9:21:37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admin
 

佛山张槎聚边吴绍德堂的根  

   

在《族谱序》里,第一段便开宗明义的说:“粤自季扎肇启延陵,后嗣遂因之以为氏,遥遥华胄,莫得而详纪矣。自是而后代,有闻人至申公者,由御史著名当代南雄珠玑巷支派,实启先声,家乘俱在,可考而知也。”  

    由此可知,佛山张槎聚边吴绍德堂的根,远的说是延陵郡季扎的后裔,但“遥遥华胄,”已无从查考;而宋监察御史吴申之后裔一说,则是千真万确的,“家乘俱在,可考而知也。”可惜,那些“家乘”经历了文革等劫难,早已荡然无存。  

   

吴申其人,历史上有名气的吴申(伸)有三个:  

   

一.是长沙王吴芮的父亲“吴申”  

吴季扎生有5个儿子,长子早逝。  

              次子:吴征生   启蕃            勾余   厥由    

吴申”  

算来,“吴申”已经是季扎的第九代孙。到“吴申”这一代,从山西南迁到楚国,在楚国官任大司马的高职。当时战国诸侯争霸已近尾声,秦国一统天下大势已成定局。“吴申”见楚国必亡,于是急流勇退,自楚南渡长江,隐居在江西庐山。终日以山水诗酒自娱。“吴申”在这里调教抚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吴芮,不负先祖所托,重振祖宗家声,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沙王。  

这个“吴申”是秦末汉初人,绝不是族谱中所指的宋代人“吴申”。  

   

二.是夫差的后裔吴伸:  

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后,他的三个儿子均被流放到异国他乡,其中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如今已经繁衍成今日江西吴姓中最古老的一支。秦汉以来的鄱阳吴氏,就是吴鸿的后裔。鄱阳吴氏传到北宋,出了个进士叫吴伸,官至提点刑狱。  

这个吴伸也是宋代人,比较接近,但此“伸”不是那“申”;同时,他虽是同宗,同是太伯的后裔,但他是吴王夫差的后裔,而不是季扎的后裔,也与族谱所言有差距。  

   

三.是宋代皇祐进士吴申:  

许多吴氏祠堂有楹联云:  

持方刚诚,坐席正讲官之体;(吴  申)  

风裁峻厉,飞铁书御史之名。(吴中复)   

   上联说北宋,瓯宁人吴申,字景山,皇祐(1049-1053年)年间进士,为国子监说书,英宗时任睦亲宅都讲。原来,宗室的座位次序是按官爵位大小安排的,原来讲官座席在东墙角。后来,吴申上疏争辩,从此讲官才得以坐正席。他为人刚方,严正。  

瓯宁即今日之福建建市,由原来福建的安县和宁县合并而成,各取首个字,命名为建瓯市。瓯宁“吴申”,从名字到朝代,都与族谱吻合。但不知道他是否是季扎的后代?  

下联说的是北宋(湖北)永兴人吴中复,字仲庶,景祐(1034-1038年)年间进士,官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仁宗曾用飞白体写“铁御史”三字赐给他。他曾先后弹劾罢免了宰相梁适、刘沆,改任右司谏,外出历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等。后世繁衍成武昌吴氏,为吴姓十二大宗的义字宗始祖。  

祠堂的“楹联”与“堂号”一样,具有同宗、同支派,以至同房的特称,以标榜和炫耀他们祖宗的光辉的历史。在这门联里,同时标榜“吴申”和“吴中复”,可知他俩者之间,特别是同宗、同派之间是有特殊的关系的,这样说,吴申也许是武昌郡望人。  

这位北宋时期“持方刚诚,坐席正讲官之体”“吴申”,是否就是族谱里所称的“申公者,”,虽然“家乘具在,可考而知也。  

但由于“旧有宗枝图谱,凑遇日久橐生,难免霉烂,”(见原族谱语),到现在,历经劫难,早已荡然无存,查无实据,难辩真假。  

    在宋代,吴姓的名门望族颇多,诸如:蒲城吴氏吴待问父子五进士、嵊城吴氏吴中复、吴玠、吴璘等等,还有闽粤客吴姓后人公认的始祖吴宣,在宋史列传人物中都可以找到,唯“吴申”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老师”而已,名不见经传,只在一些典故里找到。但我先祖不傍名门望族,只认“申公者,由御史著名当代南雄珠玑巷支派”,也就是佛山张槎聚边吴绍德堂的支派,难能可贵。所以,我相信“申公”也许是佛山张槎聚边吴绍德堂的支派。  

其实,现在再去研究吴申是否是佛山张槎聚边吴绍德堂的支派,已无实际意义,只要知道吴太伯是吴姓始祖、吴远是佛山张槎聚边吴绍德堂的太始祖,已经足矣。要知道,太始祖传至我等已经有24代,相距时间已有近600年历史了!过去,攀附望族,可以提高本族的地位,例如三国时的刘备,虽是出身寒微,不过是个织草席者,但按族谱追源,当朝皇帝应叫他叔叔,人称刘王叔,有了地位,就出师有名,可以争霸权了。现在,只要是炎黄子孙,都是兄弟,要想光宗耀祖,全靠自己努力。  

华夏网上的各位宗长,特别是南雄珠玑巷的宗长,你们族谱上有“宋监察御史吴申”的有关资料吗?请与我联系wjq6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