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江西——江西文化古县”的千年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王永  文章来源:中国江西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4/17 20:39:02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古色江西——江西文化古县”调查活动专家调研组一行走进金溪县,对该县的文化历史与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琅琚镇位于县境西部,以驻地琅琚命名。东靠秀谷镇,南邻石门乡,西邻抚河与临川青泥镇隔河相望,西北与浒湾镇交界,北与琉璃乡和合市镇接壤。11月28日,“古色江西——江西文化古县”调查活动专家调研组一行走进金溪县,对该县的文化历史与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据介绍,位于琅琚镇的疏口村,是明代哲学家、南京刑部侍郎、大学者、文庄公吴悌之故里。唐中和年间(881-885),吴氏从疏山迁来。据《疏溪吴氏宗谱》记载,疏口吴氏祖籍延陵,宣公吴守德为始祖,是后蜀孟知祥女婿,于后晋天福二年(937)携纶、经、绍三子从四川阆中县迁江西临川长乐乡石井,后迁南丰祝家山金斗窠。三传至吴熊,即为始迁祖,授泗州太守。从南丰金斗窠迁来,过疏山,爱其地而居之,后嗣息繁衍,徙居山阳之疏溪坪,时为北宋初,距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了解,疏口村绕山依地势而建,北面是山坡,南面临水,临村水塘多达21方;村前村后均青山密林,植被茂盛,透过村前翠樟茂林,隔田便是一弯如绶带般的大河,远案青山连绵起伏,风景如画。在山水环绕之中,村落沿着上边街与下边街展开,并由18条南北向的里巷连接两街,形成十八纵两横的巷道格局。村居结构、朝向布局合理,选址科学,集中表现了我国传统村落规划选址“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唯物史观。站在疏山看疏口古村,就像一柄巨大的佛家法器——拂尘。从村西门到增祠是一条长约300米的东西向的直街,称下边街,犹如拂尘之柄;其上边街的南端形成一个长355米半圆形拂尘基部,上边街与下边街统称为疏溪街;东北部如火焰形,似拂尘上部,故人称疏口为“拂尘地”。

据资料显示,疏口建村以来,人才辈出,一门五进士,兄弟同榜,父子同科的现象历代显现,为官者官至朝中大臣,为学者著书立说,学继象山;领兵者忠君报国,万死不辞;经商者恪守道德,富贵不淫……,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吴悌与吴仁度父子,蔚为明代魁杰。吴悌1532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刑部侍郎。悌师黄直称悌为“实践之儒”;罗汝芳谓其“学继象山”;万历进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沈鲤说:“世谓金溪理学宋有象山,明有疏山”,编著并刻印有《天文图》传世。吴悌次子仁度,自幼从父兄学习于疏山复性堂,潜心理学。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郞、工部左侍郎,廉洁为政,关心民众,著有《吴继疏集》13卷。吴灏之为吴悌曾孙,仁度嫡次孙,好辑兵谋、地理诸书,慷慨有大志,学宪等人视为日后大材,惜抗清军与本邑吴秉忠年少则遇难。谱中赞曰:儒服儒冠,具英雄气。读六经,谋国计。被称为“忠烈公”。

据了解,疏口村仍完好保存有18条主要的传统街巷和149栋明清古建筑,其中100米以上的传统街巷有7条,组成7个古民居聚落群,整个村落历史风貌完整如初。疏口古村明清古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规模较大,规格高,尚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149栋,其中很多是官员府第,大部分庭院的地面都是青石板铺砌,有的带有书院;有的带有秀楼;有的带有倒座。例如:书山垂荫、明经第、东壁书房、恒三公祠溢祠、吴幼根家的古民宅、天官第、咨礼公祠、增祠、大夫第等明清古建筑,或轻巧玲珑,或高大轩昂,或古气盎然,风格殊异,是研究中国古代抚河流域古建筑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