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学者读论语泰伯篇(7)—
(宋)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泰伯第八
录入:吴李才 (2016-3-18)
录入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泰伯第八的原文,供宗亲读者阅读与思考。
【朱子(1130-1200年)简历】即是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一位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朱子著作辑定《大学》二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以及《四书或问》等作品,作为教本立於学宫;康熙皇帝亲自为《朱子全书》作序,乾隆帝把它作为加强清朝统治地位和文治理念的天书,是编辑《四库全书》的重点之书目。然而,改朝换代的历史证明,乾隆盛世也改变不了清朝至终灭亡的命运。
图1、(宋)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泰伯第八,卷十三,第119页(数码版页数,下同),载自《四库全书》,
详校官监察御史臣左周, 刑部郎中 臣许兆椿覆勘, 总校官编修 臣王燕绪, 校对官编修臣施培应, 膳录监生 臣萧文钲。
【译文】
四书或问卷十三
宋 朱子撰
论语 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
或问曰何以言三譲之为固譲也曰古人辞譲以三为节一辞为礼辞再辞为固辞三辞为终辞故古注至是但言三譲而不解其目也今必求其事以实之则亦无所据矣曰何以言其譲于隐微之中也曰泰伯之譲无揖逊授受之迹人但见其逃去不返而已不知其譲也知其譲者见其譲国而已而不知所以使文武有天下者实由于此则是以天下譲也曰其为至德何也曰譲之为德既美矣至于三则其譲诚矣以天下譲则其所譲大矣而又能隐晦其迹使民无得而称焉则其譲也非有为名之累矣此其德所以为至极而不可以有加也曰太王有废长立少之意(接下文)
图2、(宋)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泰伯第八,卷十三,第121页。
(接上文)
非礼也泰伯又探其邪志而成之至于父死不赴伤毁髪肤皆非贤者之事就使必于譲国而为之则亦过而不合于中庸之德矣其为至德何耶曰太王之欲立贤子圣孙为其道足以济天下而非有爱憎之间利欲之私也是以泰伯去之而不为狷王季受之而不为贪父死不赴伤毁髪肤而不为不孝葢处君臣父子之变而不失乎中庸此所以为至德也其与鲁隐公呉季子之事葢不同矣曰逃去可矣何必断髪文身哉曰先儒论之多矣蘓氏以为譲国盛德之事也然存其实而取其名者乱之所由起故泰伯为此所以使名实俱亡而乱不作也此以利害言之固不足以论圣贤之心而其弟黄门又曰子贡言泰伯端委以治呉则固未尝断髪文身也且汉东海王以天下授顕宗唐宋王成器以天下授玄宗皆兄弟终身无间言何必断髪文身哉此引子贡之言则其事固有不可考者然以汉唐二事例之则亦未足以尽(接下文)
图3、(宋)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泰伯第八,卷十三,第123a页
(接上页)
圣贤之心也葢使王季之心但如顕宗玄宗则可若有叔齐之义则亦不能以一朝居矣使泰伯而不有以深自絶焉则亦何必以致国于王季而安其位哉然顕宗玄宗之心其厚薄又自不同也曰程子既曰泰伯知王季文王必能开基成王业矣又曰不必革命使纣贤文王必为三公何也曰此亦推广假设之辞耳曰谢氏以为泰伯亦能有天下信乎曰泰伯固为至德然恐非文王之伦也使其德业果与文王不异则太王之欲立季歴乃邪心矣大率此为推本而言杨氏之説得之矣
(本文在《华夏吴氏网》发稿,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