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吴氏修谱热不断升温。但日前得悉,正在进行第16次编纂的《吴氏大统宗谱》中的分支竟比上次编修时缩编了近一半。短短半个多世纪,何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无锡作为泰伯奔吴之地,吴姓源远流长。自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始至1950年,近1850年间共15次编修吴氏宗谱,而第15次编修《吴氏大统宗谱》共编入五百多个分支,遍及全国11个省。2005年起,《吴氏大统宗谱》开始了第16次编修,至今已编入近两百个分支,预计总共可收入约两百七十个分支。仅半个多世纪吴氏分支何以“萎缩”近半呢?对此,《吴氏大统宗谱》编纂委员会主编吴寿钅奇介绍,过去人们都是聚族而居,各族修谱顺理成章。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近十年城市与农村建设的日新月异,很多自然村被分散甚至消失,人们的居住状态不再以同姓同族为标准,而是分散型居住,旧时修谱的社会形态已不复存在,编修时想寻人都很难。编纂委员会曾按15次编修时的各分支发函,但不少杳无音信,想把每个分支都衔接上很难。另外,旧时人们的宗族观念比较强,家谱不仅有现代户口簿的功能,还涉及个人利益,像财产继承权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漫长年代中通常是根据家谱来定的。对于新时期修谱遇到的诸多困惑,无锡市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孟明锋认为,现代修谱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优势与新特点。比如现在的信息技术与印刷技术发达了,给修谱提供了不少便利。另外,旧时女子是不上家谱的,即便在家谱中出现也只有姓没有名,更不用说女子修谱了,而现代修谱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女子不仅可以上家谱,像江阴璜村的吴菊琴更是成为《澄江璜村吴氏支谱》的主编。 不过孟明锋也表示,现代不少家谱的编修水准比过去逊色。家谱作为地方历史文献资料,被称作“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三大支柱”之一,其隐含的史料涉及民族类、人口类、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颇具研究利用价值,被国内文史认为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地方历史宝藏。因此,现代修谱作为旧时家谱的延续,千万不能简单罗列人名、生卒年月等信息,应当着重编修家族中的重要人物、重要经历、重大事件、现代史料,从而使现代家谱仍呈现出地方历史文献的特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