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在抵抗外族入侵过程中,屡建功勋。后人评价:抗金初期战功和声威尚在岳飞之上。三代四人80年守边保国。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因文臣乱言皇帝猜忌,加上金章宗离间,吴璘之孙吴曦在四川称蜀王。吴曦称王41天后被杀害,吴璘子孙被迁出四川。吴璘吴挺吴曦一支迁徙到镇江,隐居润南诈输岗解巷。
说起岳飞都知道是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其实《说岳全传》里有些情节属张冠李戴。比如:金兀术“割须弃袍”,事实是金兀术是在川陕战场大散关被吴玠、吴璘兄弟打得丢盔弃甲、割须弃袍的。这个史书有记载。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认为:“自绍兴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陕战场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甚至是唯一战场。吴玠军近乎独立地支撑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间的抗金战功是独一无二的,其战功和声威最初尚在岳飞之上……。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将中,吴玠的军事成就仅次于岳飞,而在他人之上。吴玠善守不善攻,尚不能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这是他不如岳飞之处。”(王曾瑜 《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评述》)。也就是说吴玠比所谓后来南宋历史上称的“中兴四将”中张、韩、刘高得多。
南宋 “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和尚原、饶风关、杀金平三个胜利是由吴玠和兄弟吴璘创造的。其中和尚原一战是从北宋末年开始对金国唯一一次胜利,而且是以少胜多。“ 兀术之众,自是不振”。胜利消除南宋人心理上宋兵打不过金兵的心态。“自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 ,也改变了整个宋金的战争格局。当金军以摧枯拉朽般的气势打得宋军节节溃败之际,其主力军团却在西部川陕战场上遭遇吴玠军队的顽强抵抗和重创,“盖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以至于金兀术对这场战争引以为奇耻大辱,“金人自起海角,扭常胜,及与玠战辄北,愤甚,谋必取玠。”
一:吴玠吴璘其人
《宋史》有吴玠、吴璘、吴挺传。
吴玠(1093—1139),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因战功升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升四川宣抚使。绍兴九年(1139)六月,吴玠病死于仙人关,终年47岁,谥武安。1140年金军再犯川陕,西北军逐渐转由吴玠之弟吴璘指挥。
吴璘(1102—1167),字唐卿,吴玠弟,初为 “掌帐前亲兵”,后因战功逐步升迁,绍兴二十一年,升太尉;绍兴二十六年,升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孝宗受禅拜少傅,乾道元年诣阙,遣中使劳问,召对便殿,许朝德寿宫。高宗见璘,叹曰:‘朕与卿,老君臣也,可数入见。’璘顿首谢。两宫存劳之使相踵,又命皇子入谒。拜太傅,封新安郡王三年,薨,年六十六。赠太师,追封信王。上震悼,辍视朝两日,赙赠加等”。当然吴璘受此荣宠也与他忠心报国有关。据记载:璘病笃,呼幕客草遗表,命直书其事曰:“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不及家事,人称其忠。高宗有次阅览一份别人参奏吴璘的奏折对秦桧说:“川、陕地远,为将尤难得人。如璘统兵有法,肯为朝廷出死力,诸将所不及也。”《宋史》:“璘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余二十年,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
吴玠、吴璘兄弟是南宋抗金诸将中杰出代表。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有:“是时曲端与吴玠皆有重名,陕西人为之语曰:‘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吴璘著有《兵法》两篇。其创叠阵法在川陕战场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璘尝自著书,号《兵要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以制彼之长。盖彼之所长曰骑兵,曰坚忍,曰甲重,曰弓矢。吾当集蕃、汉所长而用之,故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甲重则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曰以远克近、以强制弱。其说甚备。至于阵法,有图而无书焉”。史书载:高宗尝问胜敌之术,璘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曰:‘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现存《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宋史评价:“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挺累从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抑三世为将,酿成逆曦之变,覆其宗祀,盖有由焉。”
二、南宋“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
南宋 “岳家军”是家喻户晓的,而 “吴玠、吴璘、吴挺、吴曦”为代表并称“吴家将”。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甲集卷九》统计:“南宋父子建节者仅十三家,吴氏即居其二;兄弟建节仅七家,吴氏亦居其二;三世建节者仅有吴璘与其子吴挺、其孙吴曦。”
吴挺,吴璘第五子。“字仲烈,以门功补官。从璘为中郎将,部西兵诣行在。高宗问西边形势、兵力与战守之宜,挺占对称旨,超授右武郎、浙西都监兼御前祗候,赐金带。”吴挺也是身经百战,屡建勋劳,屡进军职。“陷阵攻城,何止一月而三捷;酬庸锡爵,殆将终岁而九迁。”“挺每燕见从容,尝论两淮形势旷漫,备多力分,宜择胜地扼以重兵,敌仰攻则不克,越西南又不敢,我以全力乘其弊,蔑不济者。帝颇嘉纳。”“璘尝对孝宗言,诸子中惟挺可任。孝宗亦曰:‘挺是朕千百人中选者。’”“光宗绍熙四年春,以疾乞致仕,诏加太尉。卒,年五十六。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现存有《世忠保蜀忠德碑》。
吴曦(1162—1207),“信王璘之孙,节度挺之中子。以祖任补右承奉郎。淳熙五年,换武德郎,除中郎将,后省言其太骤,改武翼郎。累迁高州刺史。绍熙四年,挺卒,起复濠州团练使。庆元元年冬,由建康军马都统制除知兴州兼利西路安抚使。” “庆元六年春,建节领昭信军节度使,又升太尉。”
吴曦是“淳熙五年随父吴挺到首都临安后被留在首都任职”,其实是留在首都做人质。《宋史》:“吴氏世职西陲,威行四蜀,列圣皆留其子孙于中朝,所以为虑者甚远。”杨成:“夫吴氏中兴危难之时,能百战以保蜀,传之四世,恩威益张,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赵汝愚也对孝宗说过:“吴氏四(三)世专蜀兵,非国家专利,请及今以渐抑之。”光宗时左丞相留正煽动说:“西边三将,惟吴氏世袭兵柄,号为‘吴家军’,不知有朝廷。”四川制置使丘崈“素以吴氏世掌西兵为虑”。他跟皇帝说:“臣入蜀后,吴挺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其实吴挺也知道朝廷意思,在身体不好的时候写信给皇帝要求退休,光宗顺水推舟下诏:“太尉、定江军节度使、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兼知兴州吴挺守本官致仕。”黄度也劝光宗:“闻有旨趣吴曦赴阙。晦饶于财,来,必大纳贿求袭挺位。挺之殁也,朝廷可收数十年浸失之权。若又授曦,非二十年不可复取。乞下臣前疏,与大臣议之。如粹难尽行,则速置兴州都统,渐分兵柄。”赵汝愚则“欲以吴曦为文臣帅,以杜他日握兵之渐”。在这种情况下,吴挺去世后,光宗皇帝坚决不允许吴曦回四川奔丧,强令吴曦起复。诏:“敕具官某。有金革之事,则三年之丧无辟。自伯禽以来,未有之改,况尔曦世为将乎?移孝为忠,朕所以强起汝也。又况蜀师十万,听命尔家;西陲晏然,于今五纪;方图前烈,宜及后人。则脱尔于寄禄之阶,授尔以戎练之任。岂以为利?其毋固辞可”。当然也有人说:“吴氏世捍蜀,故名吴家军。当暂署其子弟以俟命,不然变生。”宋朝是个讲究孝道的朝代,对官员丁忧有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有时官员不执行孝道会被政敌利用受到朝廷处罚。
三、吴曦称王
到韩侂胄执掌权,开始“开禧北伐”,北伐线路图主要战场在川陕及两淮。川陕作为一个重要战场,当然需要一个得力的人去坐镇。吴曦在当时诸将中,无疑是一个佼佼者,算是一个相对较好的人选。吴曦到任后也是积极贯彻“开禧北伐”战略部署,积极对金开展军事行动。但战争开始后,两淮的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战争失利较多。金军将主力布置在陇右地区对付吴曦,战斗较为激烈。开禧二年九月随着川陕宋军由攻转守,北伐宣告失利。据《吴家将》描述:在九路金军总兵力为十四万人,有五路是用在四川战场上的。用在长江中下游广阔地区的兵力为十万,而用在四川战场上的兵力则为四万。在四川战场上,五路金军中只有完颜充所率的一路金军是用来对付程松的东军,兵力只为一万;而其余四路金军是以三万人的兵力并力对付吴曦的西军。
位于川陕战场的吴曦,在金看来是最大的劲敌,而且川陕战略地位也很重要。金章宗明确意识到这点,也开展了积极行动:离间加策反。并以策反成功而为荣,自称“吴曦之降朕所经略”。他提醒吴曦:“然威略震主者身危,攻盖天下者不赏,自古如此,非止于今。卿家专制蜀汉,积有岁年,猜嫌既萌,进退维谷,代之而不受,召之而不赴,君臣之义,已同路人,。。。。。。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惨夷之祸,可不畏哉?”。一番话确实刺激着吴曦,想想父亲和自己年轻时都在朝廷做人质,自己父亲去世也不得奔丧,再看看郭倬兵败被斩于镇江(郭家与吴曦有着姻亲关系),。。。最终吴曦答应了金章宗做了蜀王,也仅仅做了四十一天蜀王就被杀,且“函曦首献于朝”。“曦败时年四十六”。
吴曦称王,在当时属于叛逆,涉及整个大家族。“八十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矣!”朝廷对于这个大家族如何处置意见不一,最后以法律“未足以尽其罪”请皇帝“伏乞睿断施行”。皇帝见朝臣互相推诿决断,只能下诏宣判:
“吴曦叛逆,族属悉合诛戮。朕念其先世,不忍夷灭。除曦妻男并决重杖处死外,其男年十五以下并女反生子之妾并分送二广远恶州军编管,内女已出嫁者免。亲兄弟有宜人除名勒停。应吴璘位下子孙,并移徙出蜀,分往湖广诸郡居住。吴玠位下子孙与免连坐,通主吴璘坟庙祭祀。令四川宣抚、制置司取见服属官职,照应施行讫闻奏。”
在《吴家将》的结尾,作者是这样描述:“考虑到吴玠、吴璘抗金保蜀的勋功,也为了稳定吴曦之乱后的四川政局,宋宁宗经过反复斟酌后,同意了安丙的处理意见(即:将吴璘位下田产给分子孙,免得‘其人皆富贵青梁之久,不辨菽麦,一出蜀口,必填沟壑’)。至此,吴玠吴璘家族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再也无从寻觅到他们后代的踪迹了。
四、吴氏叙宗
也确实是因吴曦之事,吴璘后裔大多隐姓埋名。直至明朝,才有相关记载。明杨继盛曾撰《吴氏叙宗》,将天下吴姓分为十二大宗:“文武功德忠孝信义祯祥和顺”其中有两宗涉及吴璘及其后裔。十二宗分别是:
文:自西岐而至勾吴者,文字太伯之宗派也;
武:自东吴至楚而至郑者,武字庆忌、夫概之宗派也;
功:自关中至汉中至南直者,功字唐卿之宗派也;(后支分金陵、白兔、镇江、金坛)。
德:自延陵而至松、常者,德字承事郎之宗派也;(即松江、常熟二地)
忠:自河南至徽歙者,忠字季高之宗派也;(即东汉吴雄,河南郡人,元嘉时任司徒)
孝:自赵至浙而至湖者,孝字吴灿之宗派也;
信:自鲁而至浙闽者,信字叔庠之宗派也;(叔庠讳均)
义:自燕至宋至武昌者,义字仲庶之宗派也;(即吴中复,宋监察御史)
祯:自晋而至江西者,祯字世云之宗派也;(即吴猛,东晋豫章人,汉公十四世孙)
祥:自魏至韩而至处州者,祥字镇卿之宗派也;
和:自抚州而至宜兴者,和字伯清之宗派也;
顺:自金陵而云贵者,顺字济卿之宗派也;(济卿讳琛璘十六世孙后征云南留子居焉)
杨继盛(1516年6月16日-1555年),号椒山,明代有名谏臣。此人曾经到过镇江,并在镇江焦山留有碑题“椒山”和《与唐荆川游焦山诗碑》。想必他撰写《吴氏叙宗》是有所依据的。
在镇江,吴氏家谱不少,有:《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开沙吴氏三修宗谱》; 《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润洲吴氏宗谱四卷》;《吴氏重修宗谱八卷》;《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四卷》。。。等等,但均不是吴璘后裔。
五、润南诈输岗吴氏宗谱
偶然的一个机会,听父亲说老家的《吴氏族谱》还在。此《吴氏宗谱》也称“润南诈输岗解巷吴氏家谱”,宗谱世系图分四块。外纪是黄帝世系图,第一世:黄帝有熊氏;挚外纪泰伯仲雍世系图为第二块,以古公亶父开始;第三块是外纪季札公世系之图,以季札公为一世祖;第四块内纪世系图以吴璘为祖。吴璘生子吴挺,吴挺生子吴曦。谱上对吴璘的说明和尚原仙人关为都督将军。
在《吴氏叙宗》杨继盛说:“功:自关中至汉中至南直者,功字唐卿之宗派也;”也就是以吴璘为开宗之祖,这与我们家谱“润南诈输岗吴氏重修族谱序”里所说是一致的。 这比万历年家谱早不少。
润南诈输岗吴氏重修族谱序
夫人生天地之中,论先天则同一太极同一性命,原无分别。论后天则各父其父,各祖其祖。岂可混而不辩哉。古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示人,世守勿失,以明宗系之不紊,此谱所由昉也。始自高祖延及五服,渐至百千万世而无算者,一本而万殊也。世系绵远,族属繁植,迨自各寻其祖而无一人不尊,且亲之者万殊而一本也。润南吴氏者,乃季札公后裔至伯善公登建隆进士第秩武德大夫,雍熙乞骸致仕,寄迹润城及君之生也。为璘公令上都督将军,护驾中兴之功不亚于张韩刘岳诸将。诚可光青史而耀后昆矣。又慨水源木本之义,未克以承先待后而昭亲亲之道于悠久也,由是延名士创为家谱,即以伯祥公发迹河南太守传至于今者一一备载,纂辑以成书,俾后世子孙一展卷间知百世为一人,知千载为一日。长幼之别,井然有理,昭穆之序,灿然不淆。上之祀祖礼宗而报本之道,以尽下之分支别派而睦族之义以明夫以君之戮力王朝,置身霄汉。若彼其光前者而又谱及子孙,令遗泽永流而不替于人伦之道,不亦深哉。且君之为人居朝宁则大励廉节,处乡党则咸服。公平深仁厚泽,燕翼贻谋。吾愿为君之子若孙者尚当继志述事,益广先业于无穷焉,于是乎序。
宋绍兴 年秋月
赐进士第除翰林院经延学士承旨敷政曾布 拜撰
序里明确指出是吴璘“延名士创为家谱”,这与《宋史》里说其出身“良家子”是吻合的,那时普通老百姓一般没有家谱的。以前家谱一般是官修,私修家谱从欧阳修、苏洵名人开始盛行。序里的曾布拜撰有点问题,曾布是北宋宰相(1035年—1107年),大观元年卒於润州。其后人一直居住在润州,序可能是其后人所撰,在重修谱录入时笔误。 “万历润南诈输岗吴氏重修族谱序”中说:“因秦桧奸相弄权,致仕隐居诈输岗侧,厥后钟林毓秀,绵绵瓜瓞至为延长。”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对武将掌兵权一直有所忌讳,常常‘以文抑武’。一个武将在承平时最好的明哲保身的方式就是离自己军队远点。绍兴罢兵即秦桧弄权时,岳飞、张俊、韩世忠被安置闲职,以至于岳飞请假回江州私邸休息,韩世忠骑着毛驴在西湖喝酒,不敢与部将往来。吴璘当也会如此。
六、吴璘吴挺吴曦与镇江
南宋《嘉定镇江志》记载:“京口江山素号奇伟,故承平时士大夫有:‘生居洛阳,死葬朱方’之语”。在当时死葬朱方是一种比较潮流的选择,朱方镇江古称。“绍兴罢兵,屯大军于江上。向时公卿甲第与夫名胜之迹率为营砦所占,穿凿殆遍。近岁,江上诸帅多生于此,亦江山之秀不在此而在彼也。守臣宝学刘子羽尝曰:予若早来,则当置诸寨于新丰。盖新丰地平如掌,庶不至坏山川之形势云。”长期征战在川陕的吴璘,曾二次去杭州觐见皇帝,在他第一次进京时确实路过镇江,途经镇江,吴璘想必会拜见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的老友刘子羽。刘子羽对吴玠吴璘兄弟有知遇之恩。富平兵败,刘子羽与张浚俱罢。“吴玠上疏论子羽之功,请纳节赎其罪,诏听子羽自便,刘子羽复原官”。也就是吴玠要高宗将自己节度使的官职免了给刘子羽顶罪。由此可见交谊深厚。在镇江逗留时,他拜祭了南宋抗金名将与夫人陈氏合葬镇江京岘山的宗泽。在《光绪丹徒志》中有吴璘和胡世将在宗泽纪念馆写碑文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民国之前吴璘在镇江还留有手迹。途经镇江并喜欢上这片土地。作为吴璘来说途经镇江在镇江买田置地也属正常,以前打胜仗皇帝都会赏赐一些田亩,只是川陕的土地比不得江南。苏轼就曾经在宜兴买地,高宗也赏赐过李显忠镇江土地50顷。
在家谱中记载:吴璘与夫人张氏葬白龙山枝。根据成县吴挺碑记载:“公,信武顺王第五子,庆国夫人所生也。”然而王智勇著的《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中说是张夫人所生,讲得也较吴挺碑详细,这点与家谱是吻合的。兹录于后:“吴璘是一位多子女的将军。其妻为王氏,绍兴三十二年(1162)已去世。其妾为张氏,被封为淑人,似乎较得吴璘宠爱。吴璘与王氏、张氏共养育了十二个儿子:吴援、吴掖、吴扩、吴揔、吴挺、吴拭、吴拯、吴掞、吴抦、吴扬、吴揆、吴撙。其中,吴援、吴扩、吴揔、吴拭、吴拯皆为王氏所生,其余诸子则为张氏所生。”同父异母兄弟这点也在吴曦称王时及之前各房的反应可以看出。吴揔曾在孝宗皇帝面前说吴挺坏话:“挺之权太重,异时有变,臣乞不坐”;‘吴扩之妻赵氏却痛骂吴曦’;吴挺异母弟吴拭 “妇刘氏日夜哭闹,一连三天,痛骂吴曦不止”。
白龙山,镇江西南南山里一个东西走向的小山,属宁镇山脉。现已被万科蓝山移山建房了。山阴被称为朱家山,山阳称白龙山。这个白龙山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纪念吴璘。有记载说吴璘当初在甘肃天水白龙山建十二连城(也称地网)御敌。“在南宋绍兴11年宣抚司吴璘收复秦州后,为确保西和州,抵御金兵南下侵蜀,依白龙山地形筑起十二连环城堡。自白关堡山脚起至礼县宽川乡廖家寨村,城堡沿山面建,各城间有一定距离,长30余华里。现存遗址三、四城属秦州区,二城属礼县界,城垣高1~3米。”《李并成: 甘肃境内遗存的古城址》
吴曦被杀,后裔选择镇江西南诈输岗解巷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曦与郭倪还是郭僎是儿女亲家。史书有“又劾曦外姻郭倪、郭僎,窜岭表,天下快之”。郭倬是与吴璘同时代郭浩的孙子,是南宋与吴家相似的又一个军事集团。自“淳熙二年,郭棣任镇江都统” “淳熙四年,郭棣弟郭杲接任镇江武锋军都统,兼知扬州”,“庆元三年,郭杲出任镇江都统。” 郭倪开禧元年八月,“自殿前副都指挥使为镇江都统,兼知扬州。”其弟郭僎,在开禧北伐时任镇江前军同统制。,郭家任镇江都统者4人次,时间累计约十馀年。开禧北伐失败后,郭家有的被杀,有的丢官,但没有抄家,对于走投无路的吴曦后人,这里或许是唯一的避风港湾。
书上说吴曦是弄财好手,吴家靠皇帝赐田、自己买田手里掌握着不少土地。镇江不光吴璘来过,吴挺也曾经“在绍兴二十六年任职两浙西路兵马都监”。在南宋,两浙西路包括润州。吴曦曾任健康都统。因此,吴氏在镇江(润州)买地也属正常。
七、润南诈输岗解巷
对于解巷这个地名,我曾经疑惑过。这里没有姓解的,为什么会叫解巷。镇江东边葛村有解氏宗祠,解氏族居于此。而我们解巷这解不读姓氏的“解xie” ,也不读“解放”的“解jie”,而是读作“解hai(害)巷”。今天才知道这大概是一个无法叙说的隐喻。这解巷与山西解州的解是一个读音hai(害)。山西解州出过名人武圣关羽,关羽被害,首级被献给曹操。吴曦被害,“函曦首献于朝”。解巷当是吴曦后裔隐姓埋名对家族隐晦的记忆。巷一般在江南是叫弄堂,叫巷也是有别于江南称呼。与解巷同属于诈输岗的徐巷,在元《至顺镇江志》中有记载:在“塘”栏下有“三角塘、破塘、辛塘、枝塘、塾塘、徐巷新塘。。。”在“三都”。而“三角塘、破塘、辛塘、枝塘、塾塘”现在属于诈输岗、解巷范围。而当地说法先有解巷后有徐巷。由此也可以看出解巷至少元至顺时代就有了。元朝农村的行政划分是乡、都制,都是应当比里大的村落(百家为一里。《管子·度地》)。
至于陈庆年考证诈输岗来自遮水岗的改称,这点我不赞同。诈输岗用吴语系(陈庆年丹徒西石城人)可能读音与遮水岗差不多,但本地并非是吴语系,而是口音近似北方语系。‘诈输’不管是纪念在附近生活过的南朝檀道济还是吴曦,这个地名与邻近大敌巷、画字桥总是与纪念古代战争有关。
如今,史学界对南宋吴氏的研究在还吴璘家族一个公正的历史地位,现今的吴曦后裔也不必为背负祖先过往而隐藏。兹写此文,也算是将不知所踪的吴璘吴挺吴曦后人作一次曝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