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季札真的是不够孝顺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鸣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2/17 15:30:46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215的《说吴论让》一文(/Article/art/lunwen/201602/21360.html)指出季札之辞让王位是不孝之让。

     《孟子·离娄上》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代人赵歧《十三经注》在注释孟子这句话的时候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现代人认为,孝而不顺,是给父母最好的爱。“孝顺”这个词,“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顺”,指的是顺从,服从的意思。合起来,传统文化中对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标准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从。认为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或许行得通,但是,父母所积累的人生智慧可能是孩子暂时难以企及的,但这不过是暂时的情况。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子辈也许比父辈更有智慧。此时孝而不顺,这是子女所能回报给父母的最好的爱。

      所以说,季札不顺父意而辞让王位,并非真的不孝,仅仅是不顺而己。是在“顺与不顺”这一方面,与泰伯有所不同,或者说与泰伯截然相反。如果说季札的孝不是完美的,那么,按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标准,泰伯的孝也不完美。

      从历史记载来看,季札的“观乐论道”与“徐墓挂剑”,说明季札是一位有才学的人,是一位讲诚信的人,他代表吴国出使诸侯各国,担负了展现吴国是文明之邦而非蛮夷之地的外交使命。季札很好地向各国展示了自己的远见与诚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所以可以称之为君子。

      季札放弃了君主之位,而成就了君子之名。只是季札没有做到“民无得而称”的程度,所以,按孔子的标准,季札与“至德”无缘,其辞让王位也非完美的孝道(孝而有顺之道),所以,季札也无缘“让王”之誉。但是,按古人的论调,季札的后裔众多,按照“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标准,季札为其孝之德增加不了少的分数,按今人的观点,孝而不顺,是对父母最大的爱,季札也为其孝之德增加了不少的分数。

     所以说,季札仅仅是其让王的行为是不够孝,而其本质上的品质,仍然不失为大孝之人。可见,当人们以至德为尚,以让为尚的时候,可以不提及季札。而以诚信博学为尚的时候,可以提及季札。

     如此看来,当吴氏宗亲以“至德堂”“三让堂”(包括以诸如尚让崇让之名为堂号)的时候,可以不论及季札。当吴氏宗亲以“延陵堂”为号的时候,则侧重于以诚信与博学为尚,不必以“至德”“三让”等为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