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在南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OK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5 18:49:06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1938年,吴桂贤、吴仪、吴官正在同一年出生了,第二年,1939年,吴佩孚去世。

吴佩孚是1874422日(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七日)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城内一个小商人家庭,父吴可成依靠祖上传下的“安香”杂货店维持生活,其母张氏有娠时,吴可成梦见戚继光到家,乃以戚继光字佩玉名之为“佩孚”“子玉”。

吴佩孚的生辰八字为 甲戌 戊辰 己酉 戊辰。八字中戊土旺盛,正官甲木得月令辰土余气乙木,但余气乙木被戌土辛金,酉金中辛金克制,不过月令是年中最大,余气乙是克不掉的,但这个甲木正官根基并不强。

吴佩孚曾于1915年以第六旅旅长之职南下到四川镇压蔡锷的护国军,获嘉奖,被擢为师长。

吴佩孚又于1917年以前敌总指挥之职,南下湖南岳阳长沙等地与护法军作战,连克重镇,被称为“常胜将军”。

之后,吴佩孚屯兵湖南衡阳。19188月,吴佩孚通电主张南北议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9日,吴佩孚在湖南衡山通电支持北京大学生的五四运动,19205月,吴佩孚不服从总统段祺瑞的命令,自衡阳领兵北撤,直皖战争后,段祺瑞下野。

吴佩孚在南方衡阳博得了极好的声誉, “罢兵主和” “阋墙煮豆,何敢言功?”“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 “四不主义”: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等等,都是吴佩孚在当时的通电用语。

吴佩孚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意义美好的通电,引起苏联的注意,布尔什维克极力拉拢吴佩孚,但因为苏联对外蒙古有领土企图,而被吴佩孚拒绝,并且因此吴佩孚镇压了苏联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指使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

实际上,吴佩孚如果在直皖战争之后在北京任国防部部长,而不去洛阳练兵,或者大罢工不在铁路线上开始,也许不会出现二七事件,因为洛阳练兵,所需资金来源于铁路收入,而铁路的罢工,直接影响到吴佩孚练兵的资金,所以导致镇压,刘少奇项英等人在此屈服,工人运动在此失败。

之后,因为苏联被吴佩孚拒绝而花血本大力扶持孙中山,被俄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北伐军,于 1926年秋的汀泗桥战役,打败吴佩孚。

传说吴佩孚祖籍是湖南汨罗,因祖辈充军到山东,而按家规,不得进入祠堂。而后吴佩孚因此在汨罗自建一座祠堂,又有传闻吴佩孚因此而在老家登州蓬莱修建一座祠堂,而不是在汨罗修建祠堂。

以上只是传闻,而确切的事实是,吴佩孚的故乡蓬莱所在的烟台(登州),其《登州吴氏族谱》的第八次修订,从1919年倡修到1923年完峻,历时四年有余。正是吴佩孚南下湖南之时,直接参与其事者有52人,此次修谱共募集5640余吊持铜钱,其中吴佩孚捐4000吊整,共花费5040余吊。由此也可知没有吴佩孚的资助,八修是很难想像的。

据登州吴氏八修族谱记载,登州(今蓬莱)吴氏一族,自始祖吴辛二公因征战有功,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调至登州隶籍,已历630年,渐成当地望族。旧时春节对联“延陵世胄,海岱名家”,便是登州吴氏的标识。古时族谱的修撰有60年大修、30年小修的旧例。民国十二年(1923年),《登州吴氏族谱》完成了第八次修撰。这本族谱据称有近500年的历史,第一次修撰,是在始祖隶籍登州137年之后,之后又经历数次修撰,间隔年份长则百余年,短则20年。从历次修谱的情况看,可以清晰证见时代演变的因素与家族兴衰的状况。

登州吴氏族谱第八次修撰之后,到今日,光阴倏忽又过去90余年。现在,烟台(登州)倡修新谱之时,一份由吴运能珍藏的家族文物《登州吴氏广告》现世。这份1920年八修族谱时,以“登州吴氏阖族公会”名义发布的通知,可谓弥足珍贵。此帖为一开纸木刻印刷,字迹清秀,印制精美,右上角一枚“八修族谱”印记,左下角一枚“登郡吴氏阖族公会”章。据八修族谱记载,该广告当时印刷1000份,可见家族人丁之旺。

文中有:“登州吴氏家谱自前清道光十六年七修而后迄今八十余年未经修整,子孙蕃衍散处异乡者甚众。每欲续修而力不足,今有十七世孙吴佩孚字子玉者自束发受书以来,即以家国为己任。现充第三师师长。故虽身在军旅,犹复念切宗支,每以修谱之事召我族人,兹经合族人等议定规则布告四方。凡我吴氏子孙自登迁出者,迅将生卒、葬所、茔图、居址开列清楚,定于本年阴历九月十六日一律来登同扫先茔,并修族谱水源木本,谅有同情,慎勿迟疑以遗后至之讥则幸甚,所议规则开列于左”“凡我子孙系出登州吴氏者务于本年九月十六日一律来登磋商修谱事宜”。“凡我先人有在七修族谱以后谱书未及登录者宜先注明系出某公支下,由某公迁于某处,现居某处,然后再将先人考妣生卒之年月日时、葬所、山向并现在子孙之生年月日时,按照七修谱书五世图列传款式开列清楚,并将坟地绘成茔图,来登时就便带来,以便绘谱”。“凡有事故不得脱身或家贫路遥资斧不足,无力来登者,可将谱系生卒开列成帙托同族之人就便带来亦可”;“凡在穷乡僻壤之中既不能亲自来登,又无同族之人可托,则随邮局邮来亦可。但不如亲来可以研究者之为妥也”。“凡我族人力能来者,千万不要脱懒笔墨,所录必不周全或年代不符或中字不合或不知系出某公或与旧谱不相接连,有一不合即在摈弃之列,岂不可惜?若能亲来面述疑者,可以研究漏者,可以补述似劳,而实逸也,诸族人其免旃。“凡我族人宜守异姓,乱宗之戒,如有抱养异姓子暨招婿入赘,而冒吴姓氏者,一经查出,无论年代远近,立即斥革谱书,决不载录,是不觉而自绝也。吾吴氏族谱自一修以至七修不以异子乱宗为戒,垂训昭昭,毫不宽假,族人其凛诸。”

山东烟台(原登州府)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属朝明公一支,大约是康熙在位年间1700年。辈分排列分别是云、文、喜、全、中、克、振、世、德、昌、法、玉、庆。

1938年,烟台西北约30公里处的福山县第一大港八角港(现烟台芝罘区属福山县)村中心街十字路口东60米路北的朱氏宗祠落成。这座朱氏宗词的正门上方悬挂着吴佩孚题写的“朱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横匾(“文革”中被毁)。

传吴佩孚在胎中之时,吴佩孚父亲梦见戚继光来到吴家,实际上,戚继光的戚氏祠堂,离吴佩孚的家并不远。明崇祯八年为褒扬戚继光而建的戚氏祠堂位于蓬莱城府前街中段东侧,于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戚氏祠堂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门房、正祠各三间,占地595.1平方米。门房坐东面西,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尊,过堂正中立屏风,上悬戚继光画像,过堂内陈列品有战刀(刀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等字样),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以及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当年食用的“光饼”、穿过的战靴等物。戚继光牌坊共有两座,位于蓬莱城牌坊里街东西两端,东为“母子节孝”坊,西为“父子总督”坊,明嘉靖四十四年,朝廷为旌表戚氏家族而建。两坊间距140米,均系四柱三间式出檐多脊花岗岩石雕坊,高9.5米,宽8.3米,进深2.7米,正间上下三坊,侧间各有两坊,分别雕饰花木鸟兽等图案,两坊中间有多行字。两座牌坊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构图丰满,雕镂精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国内少见的明代大型石雕珍品。

吴佩孚兄弟三人,其兄夭折,其弟又早逝,吴道时是吴佩孚之弟吴文孚的独子,自幼为吴佩孚嗣子。吴道时,字智中,1909年农历812日生,1950年农历715日逝世,年41岁。吴道时19岁时曾被授予少将军衔。1928年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的张绍曾之女张义先结婚。1932年吴佩孚到北京后,吴道时侍奉膝下,不曾再任军政职务。1939年吴佩孚被日寇杀害,吴道时谨遵“不当汉奸”的遗训,自此赋闲在家。1946年冬,扶吴佩孚灵柩安葬于北京玉泉山。吴佩孚去世后七年才下葬。

吴道时有二子:长子吴运乾,次子吴运坤。吴运乾,1929年生,1949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195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51年与张亚男女士结婚。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先后在天津师范学校、第六干部中学、河西业余大学、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1988年任副教授,1990年退休。2006年因突发脑血栓去世。吴运坤,1931年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同年与余益慧女士结婚。先后在冶金部驻津办事处、天津近代化工厂工作,1991年退休。吴运乾有三子:长子吴晞,次子吴晔,三子吴星。吴晞,1955年生,1972年天津九十中学毕业后到河北省广宗县下乡,198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部、深圳图书馆任职,现任深圳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1982年与靳萍女士结婚,1983年生一女吴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