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亲及各地吴氏宗亲会 至德实行方式之探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鸣镝 裕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27 19:46:12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左传》中有引用一句古语:俭,德之共也。有人认为此处的“共”字与“洪”相通,意为“宏”,表示“大”的意思,古人认为节俭是一种大的德行。也有人认为此处的“共”字是“共同”的意思,表示节俭是有德之人共同具有的品质。总之,俭与德,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吴泰伯至德高风古今传扬,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吴氏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也在大谈至德文化,尤其是历届世界吴氏宗亲总会所举办的世界吴氏宗亲恳亲大会,更是高举“德”的旗帜,弘扬至德精神。

    在第四届世界吴氏宗亲恳亲大会上,原国务院总理吴桂贤说:吴氏宗亲的恳亲大会,不是大家在一起吃一餐宴席,而是要为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这一句话,很多宗亲都很有感触。

    近些年来,吴氏宗亲在大都市中举行的千人以上的大聚会,就有好几次,每次大聚会,千人以上的宗亲,不仅仅是在吃一餐,而且要吃四餐。报名的当天有欢迎宴,开会的当天有中餐与晚餐,第三天离行有一顿午餐。大家从香港吃到马尼拉,从马尼拉吃到石狮,吃到福建长乐。由于东道主的慷慨盛情,餐餐都是美味佳肴,吃遍当地名菜,而且基本上都是鸡鸭鱼肉以及海鲜名品。

    如此这般,上千名参会的宗亲们自然是受贵宾待遇而享用丰盛,主办方的宗亲们慷慨解囊、共同集资,乐善好施。但是,如此皆大欢喜,却与“俭”字无缘,如此高举“德”字大旗的盛会,在行为上,与“俭”相背,确实是有悖常理,有违初衷。

    实际上,对这种情形,连酒店餐厅里的工作人员也有感叹,似乎欲言有止:你们吴氏宗亲,声称至德,就这样的大吃,下回又要吃到马来西亚了(第五届世界吴氏宗亲恳亲大会举办地)。

    人们说,民以食为天。虽然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现代社会崇尚言论自由,对“祸从口出”而后“因祸得福”也略有认同,比如央视名嘴毕福剑现在据传说到美国当农场主了,这也并非坏事。只是对于“病从口入”,人们越来越认真,因为大家都知道“有什么都好,就是别有病”。

    对于预防疾病,这涉及到环境污染与食品污染问题,涉及到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甚至是转基因的问题。同时,这也涉及到健康食品问题。

    实际上,长期以来,国内外很多志士仁人,都在倡导正确饮食观念、以及环保、避免粮食浪费。他们透过各种活动及宣导广告,鼓励民众少肉或是吃素。一来保护动物、二来维护健康。

    虽然吴氏宗亲的先祖是渔猎族群,吴字的象形与发音是古人狩猎的场景,而鱼米之乡的吴地也惯常以鱼为食。吴字在古代也是鱼的象形,而且在吴语中,吴与鱼发音相同。应该说吴人的先祖是食肉的族群,不是一群吃素的人,而是一群履行弱肉强食的人,甚至是强肉强食---由狮子指挥的羊群,可以打败由羊指挥的狮群,敢于向强敌发出挑战,古时吴人围猎,就是众人齐心协力,攻击捕猎比人强大得多的猛兽。

    但在现代社会,吴氏宗亲高举“德”字大旗,理应在饮食文化方面,履行“德”之大义,而以实际行动倡导健康饮食观念,防止病从口入,争取吃出健康,吃出长寿,让健康长寿自口而生。

    二战刚结束之时,依据当时食品配给记录,英国约有10万人吃素。战后的英国逐渐进入到欣欣向荣的和平时期,素食人口却直线上升。1997年根据全国普查,在英国每6人之中便有1人是素食者或是有心想成为素食者。在这些素食人口之中,44%的人选择素食的理由是道德因素(关怀动物),22%的人是因为健康因素(素食是许多现代病的克星,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癌症、肥胖症等),此外还有9%则是因为对食品成份心存恐慌(如疯牛病、口蹄疫等)。

    1998年调查显示,在英国约有400万人,也就是全国人口的7%,是素食者,年龄在1535岁的公民当中,有12%是素食者。据2000年一项调查中对素食人口比例的统计如下:法国为1.1%、德国为1.45%、荷兰为4.9%,而意大利为3.4%,其中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素食者比例最高,以米兰为首府的隆巴迪大区占18%,罗马所在的拉齐奥大区占15%

    英国是欧洲最爱吃素的国家,而德国研究认为吃素者是能量最高的人,因为素食只需要1--2个小时就消化了,而且素食的代谢物是碱性,而鱼和肉需要6--8个小时才能消化,消化成本很高,而且代谢物是酸性的,酸性体质适合细菌、病毒,癌细胞生长。爱因斯坦与希特勒这两个德国人都是素食主义者。近年来德国掀起生机饮食浪潮,很多德国人平时也只吃生的纯素食,没有肉蛋奶鱼及一切含动物类的食品。

    在现代,更有甚者,他们不仅是吃素,不仅只吃蔬菜,而且是只吃没有用过化肥与农药的蔬菜,称之为生态农业,尽管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甚至不除草,一亩地的产量仅是施肥施药的农田的一半。现在,德国人平均每三天吃一斤肉食,名列欧盟国家前茅。但是,以蜂蜜、牛奶、鸡蛋、巧克力以及豆类食品来取代肉食的素食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不吃任何含有人工香料、防腐剂、风味增强剂的东西。尽可能吃新鲜、有营养的水果、蔬菜、坚果、大豆与小麦制品,蛋糕。而一些大型超市也出售非基因改造、未施用农药、人工肥料的生态产品,更不准出售注射抗生素及生长激素的动物肉类。挂满素食的益处与素食名人的素食馆,也日渐增多。

    当然,现代的一些素食者在提倡素食的时候,加入了很多伪科学的成份,在现代,素食文化中,确有不少伪科学,而且健康谣言也是满天飞。他们认为,为了行善,可以撒谎。不认为“真诚赤诚”以及“诚信诚心”是人类的美德,这类人动不动就扯动物的尸体里含有尸毒,含有各种“痛苦、仇恨、无奈和绝望”,这类人往往口口声声什么正能量,灵魂附体,影响财运等等。这类人的特点是,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但就是不肯公开透明,公务财产透明光明,如同那些臭名昭著的在专制制度下被开除党籍的共产党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口头上自称是“伟光正”,行动上表现“畏光症”,回避阳光,害怕光明。

    实际上,人体的生理结构的比较并不能得出人类的构造更适合素食的结论。“素食者更加健康长寿”的说法流传甚广,但经过英美等国科学家进行了几项大规模、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素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确实更高——这个结果当然让素食者很高兴。不过,素食者还伴随着其他的生活方式,比如:素食者中抽烟、喝酒的人更少,他们一般饮食比较节制,甚至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比如锻炼、心态等也“更为健康”。科学上有很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混杂因素”有助于健康长寿。要知道素食到底对健康长寿有什么样的影响,就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随机双盲试验很难进行,不过可以用统计工具对大样本的调查数据进行回归,把“混杂因素”对结果的贡献剔除出去。结果发现,素食这个因素对健康长寿其实没有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素食者健康长寿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而不是素食本身。

    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只有大豆中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其他的植物蛋白单独满足人体氨基酸需求的能力都很低。而植物中的矿物质往往与植酸等其他分子纠缠在一起,被人体吸收的效率比较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主张:三分之二以上的食物来自于植物,有利于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素食主义的另一种理由是素食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所有的食物都是需要在一定的土地上,消耗水并且转化太阳能而得到。产生同样数量的食物,素食所需要的土地和水都要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从这个角度,在获得全面均衡营养的前提下,提高素食在食谱中的比例,是应该鼓励的。

    孔子说过:“食色,性也。”孔子以喜欢吃肉而闻名,但儒家也提倡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而现代也有很多揭示屠宰场血腥的影片。

    佛教提倡素食,但佛教不是在形式上的素食,例如原始佛教的托钵生活,在乞食时,不拣精粗,不忌荤素,随缘“借假修真”。但是到了大乘佛教,以慈悲为本的教义发展出尊重生命的内容。六祖慧能大师在猎人群中只吃肉边菜,信徒中也有人吃“三净肉”,以及“三、六、九”吃斋,也有人以初一、十五为吃斋日,甚至也有人吃早斋,乃至家中有婚丧祭典时也以持斋来表示虔敬。还有白肉红肉之分(鱼虾蟹之类为白肉,猪牛羊之类为红肉)。

    素食的真正意义,其实不要在时日上计较,也不要执着锅碗是否洗净。素食其实是乃吃“心”也,如果心中有“素”,所谓慈悲喜舍、善良道德都尽在其中矣。提倡素食,有助于知足常乐与万物平等,生发出一份慈爱心与仁德心

    更有甚者,有些宗教主义者,比如印度圣雄甘地,认为,神就是真理和爱。神就是伦理和道德。神是无畏,神是光明和生命的源泉,神就是良知。神是一切力量的力量,其它所有力量都是次要的。神是生命力或精神,超越人的理智。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神赋予的,没有神就没有一切,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甘地认为神赋予我们的身体仅仅是为了能够服务所有的创造物。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全身心地为他人服务,为所有的生命服务,也就是为神服务,因为神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是在每个人中。甘地认为一个人征服了人身上最强烈的“食色”这两种本能,就成为世界的征服者,成为神的一部分。肉体欲望是万恶之源,只有消除肉体欲望,人才能无私,才能与神相结合。甘地认为不应再为了满足食欲而残杀动物。即使为了挽救生命,他也认为必须有个限度---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命而剥夺动物的生命。甘地后来连食盐也不吃了,而且甘地厌恶西方医学,崇尚自然疗法。

    总之,不可否认,适当的素食,与道与德与俭,都是天然相联的,适度的提倡素食,是有必要的。只是现有的素食店,常常步入一种误区,这些素食店,往往提供仿荤素食,斋口不斋心。有的是煎、炸、焗、爆,烹调过火。有的是过分油腻、滥用味精色素、食物过咸过甜、有的还食用发菜燕窝之类昂贵的而且是破坏环境生态的食材,并且这些素食馆的人均消费比同级荤食店高得多,有违“俭朴”之德。

    所以,各地吴氏宗亲,以及各地的吴氏文化(包括泰伯文化、至德文化)的交流与研究机构(各地吴氏宗亲会及其成员、会员),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弘扬至德精神,而是以实际行动,倡导慈爱和节俭的文化(这是德的本质所在),开设一些没有上述不良误区的素食馆,是值得考虑的一件事情。一来是以实际饮食行为倡导与引导德行,可谓德行从口开始,天上有口之吴氏宗亲弘扬德文化,首先从口德开始,从食文化中的德而开始。二来强调明灶经营(如同深吴会成立庆典的举办地---维也纳酒店深圳北站店的五稻香酒楼里所做的---将厨房里的做菜过程以视频形式现场直播到餐厅的各个显示屏上),以示本店的卫生信用,宣示食品安全透明化。三来获得一定的收入维持宗亲会的日常开销,四是素食店可以为宗亲会的成员提供宴请宗亲以及联谊宗亲的场所,五是可以在素食店出售以及赠送有关吴氏文化泰伯文化至德文化的书籍与音像制品,促进吴氏泰伯至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吴氏宗亲以这种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实打实的至德后裔,为天下人所赞,从而光宗耀祖。而不是嘴上说一套,行为上又是一套,如此,至德二字唱得再高调,也只是搏得天下人一笑,有辱宗祖之德名。

    这样,各地吴氏宗亲以“开素食店,售圣贤书”这一形式,而实践至德之举,以这种形式来维持吴氏宗亲会所的生存,以及展示至德文化的风采,以后发展起来,各地吴氏素食馆甚至可以用吴氏梅花徽标为统一标志,形成联锁经营模式,进一步成为全国各地百年品牌老店,以扬吴氏之德风。这个提议,请各地的吴氏宗长宗贤宗亲们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