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母劉太夫人傳略(人物传109)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ok  文章来源:原創編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9 7:40:56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center]一0九 吳母劉太夫人傳略[/center] 吳母姓劉名芝榮,原籍安徽桐城,江蘇清末新軍某營營長世盛公次女,出生于光緒二十五年乙亥正月初八(1898年2月7日),天足,三歲亡父,母鄭太夫人南京人氏,靠簿産和積蓄維持生活。幼住南京就學女塾,熟讀《三字經》《百家姓》《女誡》《昔時賢文》《千家詩》,年稍長,回原籍到“五里三進士,隔岸兩狀元”的桐城石塘河畔的楊橋大龍灣,習女紅刺繡。一九二三年與天铎公結成連理,當年吳府大盛綢布店開業,兼制西服,門面很大,卻架貨稀疏,她求助老母拿出私蓄三千銀元,又向四姐借貸數千銀元,充實店內資金,廣采商品,裝滿貨架。太夫人相夫創業,對外參與應酬,對內除操持家務外,還參與鎖邊、絞衣扣以敷零用,不在店內自支半文。性溫和,重信義,以禮待人,全家上下數十口,易地遷居數十處,從不與人計較得失,家庭和睦,鄰里友好。生子六女三(子北平、女菊仙、蓮仙俱殤),日寇入侵,太夫人身懷六甲,顛沛流難,逃至湖南益陽,在鄉間深山分娩小兒懷仁,爲就近保姆哺乳和諸子擇校就讀,隻身攜子侄避居窮鄉僻壤,歷經驚恐,艱苦備嘗。在桐油燈下,手紡棉紗,課子誦讀,棉紗細白均勻,在全鄉比賽獲獎;常以先賢嘉言懿行教育子女,明規矩,鼓上進,循循善誘,從不呵斥;每思念老母淪陷於敵占家鄉,常跪坐在資水江畔,長夜號哭,悽楚悲慟。長子梅村大學畢業被教授推薦至設在桂林的電工器材廠工作,上班未久便接劉太夫人到桂林,此時長沙會戰爆發,全家三十余口由梅村全力轉移到貴州獨山,經貴陽到達湄潭。抗日勝利後經重慶由梅村籌川資回安慶。妯娌輪流做飯菜,侍奉和夜伴婆母,操持家務,婆母仙逝後,又隨長子梅村再次移居南京。一九四七年,梅村去臺灣後,始回安慶。解放後生活拮据,靠變賣衣物家具度日;一九五三年,三兒懷冰在大學讀書突患脊柱結核,退學回家療養,穿脫石棉背心,皆太夫人親手照料,使三兒如期康復,重上大學完成學業。一九五八年四兒懷甯夫婦又雙雙被劃爲“右派分子”如遭霜打,生活全靠二兒惜抱奉養。曾去廣西文君女兒處生活,二度去西安隨二兒生活,一九六六年回安慶,生活費用亦多由二兒寄奉。老夫人身患高血壓和心臟病。操勞家務仍井井有條,愛國衛生競賽每獲紅旗,待人接物一如既往,情到禮周,從不因病怠慢。與長子別離二十餘年,音訊全無,每思念至極,常淚濕枕巾卻強裝鎮靜,一九七零年元月一日因白血病逝世,臨終前言道:來世要見彼岸兒孫。知得四兒即將摘掉“右派“帽子,方瞑目西去。太夫人葬于懷甯縣石鏡鄉吳家冲的銀領之巔,後與天鐸公合墓於此。原碑及無字碑埋入墓穴,另立合墓碑及夫婦事略碑記砌於墓碑背面。 文革中先母居處屋破房漏,蒙太夫人並懷甯兄周旋介紹,移住吳府院內數年。在此期間,吳太夫人關照倍至,先母因病辭世,殯葬諸事,太夫人悉心指教。吾與懷寧同罹“丁酉”反右之難,同病相鄰,時相過從。太夫人殷殷關懷,勸勉慰藉,今日思之,長者音容宛在。趁吳府續修家乘之機,爲之傳,作永久的紀念。 原《安慶日報》社總編輯 原中共安慶地委宣傳部副部長 高級編輯張煥然拜撰 二000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