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吴氏:200年书香门第阀阅世家(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陈耿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14 19:05:46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流经定安潭榄村的潭榄溪。
流经定安潭榄村的潭榄溪。
30年前续修的至德堂《吴氏族谱》,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人借此不但可以窥见一个家族的简史,也能够知晓各个家族之间和同时代官宦之间的社会关系。 陈耿 摄
30年前续修的至德堂《吴氏族谱》,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人借此不但可以窥见一个家族的简史,也能够知晓各个家族之间和同时代官宦之间的社会关系。 陈耿 摄
《吴氏族谱》中丘濬为吴孟俅妻子程氏撰写碑文的落款。 陈耿 摄
《吴氏族谱》中丘濬为吴孟俅妻子程氏撰写碑文的落款。 陈耿 摄

“吾家之谱,追本溯源,由来传自唐时河南光州府固始县洽公,登长庆甲辰进士,官枢密院副使,于闽阅十八世,仕宦弗绝,迄南宋时唯冠公迁福清县六十一都缑山下村,生春、月、霜、寅四公。春仍居福建,月居临高之多文,霜为大理寺评事,因抗疏谪琼,莅澄迈县尹,吾太祖寅公随霜公谪琼……”《吴氏族谱》这篇《续修家乘序》,基本交代了这一宗族的来源,以及迁琼之初吴月、吴霜、吴寅三兄弟的落籍之所。

此后,三兄弟的后人又陆续散居海南多地,其中以琼山、定安为主。

翻阅清代和民国多次续修和重修的定安“世德堂”《吴氏族谱》,方知这一家族在明代人才辈出,200年间以举人身份进入仕途者众多,贡生更是举不胜举,可谓科举世家,而广西宾州知州吴孟俅,只是其中的一位“有故事”的举人。

早在元朝,吴霜的后人吴邦用就迁居定安县城附近的潭榄村,但整个元代,这个家族无人参加科考,“隐德弗仕”,坚持“耕读传家”。

改朝换代之后,吴霜的十二世孙吴福觉得时机有利于读书人,便鼓励子孙读书考取功名。他把家业交给善于经营的次子吴蓁打理,自己则专心监督长子吴著读书。

吴著后来进入太学,永乐年间考取“岁贡”,当过交趾“巡检”。他的功名不算高,官职不算大,却开了潭榄吴氏读书当官的先河。

潭榄吴氏:

兄弟三人先后中举

吴著的儿子吴敬生了8个儿子,次子吴孟矩,正统丁卯科(1447年)举人,与王佐同榜,比丘濬晚3年登科,当过广西梧州府郁林州学正,任上殚精竭虑,推动和发展了当地的文教事业。

吴孟矩和吴孟俅(景泰丙子年,1459年举人)是堂兄弟关系,是吴霜的十五世孙。

成化戊子年(1468年),他们的堂弟、即吴蓁的孙子吴孟偁,也考中了举人。此后6次赴京赶考会试,都未考取进士功名,如此一来,18年流逝了。

1491年,吴孟偁被授任广西柳州府推官,其时堂兄吴孟俅刚刚继任宾州知州。考虑到宾州是柳州府的下辖州,巡抚便以“兄弟有妨其行事”为由,奏请将吴孟偁调离,转任与柳州府交界的庆远府(今广西河池地区宜州市一带)推官,兼管兵刑。

话说庆远府在唐宋时期便已极富盛名,不但山清水秀,物产富饶,而且民风淳朴,读书成风,自从元人统治之后,不少人不愿顺服,便落草为寇,反抗官府,劫掠百姓,以致社会风气日渐败坏。吴孟偁赴任时,明朝已建立100多年,但此风尚未荡涤殆尽,盗匪为患作乱之事时有发生,情况比吴孟俅所在的宾州好不到哪里去。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吴孟偁也烧了三把火:宽恕民力,遍行招安,施恩感化。一方面优厚抚恤受害家庭,一方面重奖率部归顺的首领,总之就是不随便或妄加用兵,既得民心,又乱匪心。一年多之后,庆远地区的社会治安大为好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1496年,吴孟偁以母亲年迈病弱为名,辞官归家,在村里扶掖后学,培养好学子弟,并纂修族谱,乡里有什么纷争,也善于从中调解,明断是非。

吴孟矩、吴孟俅、吴孟偁之后,潭榄吴氏又出了另外5名举人——吴天挺、吴廷宥(吴天挺堂弟)、吴寿龄、吴秉机和吴日曜。明朝晚期的天启、崇祯年间,从潭榄村迁居外村的吴翼、吴履一也是举人出身。

贤人能吏吴天挺:

与王阳明一起平乱

古代官宦,会读书的人很多,品德美好,能力过人的,不会太多,定安举人吴天挺算一个。

吴天挺是吴孟矩、吴孟俅、吴孟偁的族中侄儿,生于成化庚寅(1470年),弘治乙卯科(1495年)举人,当时,与他一起中举的还有琼山富家子弟岑英,因病客死省城。吴天挺料理了岑英的后事,还将岑英的随身财物,一并归还死者的家属。其同情之心和仗义性情,为同乡学子所称道。

吴天挺中举后,也不急着出仕,而是回家与同是举人出身的吴廷宥一起苦读,志在考取进士,不想屡试不第。1511年和1514年,朝廷连续下诏催他出任,于是他选择了湖广荆州府推官一职。

甫一上任,吴天挺就接手很多棘手的案件,而且判案之准,结案之快,好像一个办案老手,为同僚所瞠目;他甚至发现几十人不该判为死罪,并全部翻案。

当时的荆州府官场腐败,百姓苦不堪言,且积弊日久。为了整顿吏治,吴天挺灵活地采取引诱贪官上钩的方法,然后一一严惩,贪腐之风竟被刹住了。

荆州还闹过饥荒,吴天挺在配合上级官员赈济灾民时,救活了几万人,很得御史、都宪的赏识,甚至被推荐兼任江陵知县,而且一反配备正副二职的常规,只有他一位长官。吴天挺在江陵3年,“厘革弊政,流移招还”,政绩突出。

吴天挺在荆州当官时,还与一位祖籍琼州、河北东光进士——廖纪过从甚密,廖纪每次途经荆州,都会在吴天挺那里住上一段日子。吴天挺任满赴京述职和接受考核时,廖纪已经升为吏部侍郎,对人事任免颇有话语权。有人劝他去廖纪那里走动走动,或许可以博取一个高位,但他却称病不去,结果被任命为南京太仆寺寺丞,他也高高兴兴地接受了,非常知足。

嘉靖乙酉年(1525年),吴天挺由太仆寺寺丞升任广西按察司佥事,奉命整饬兵备。当时,土酋岑猛作乱田州(今百色田阳县),吴天挺一度受命与参将带兵守住南宁。后来,王阳明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到广西督战,这时又有匪寇作乱平南(在今广西贵港辖区内),吴天挺与参将一起斩获1200余人,让王阳明刮目相看。此后,但凡有剿乱之事,王阳明都会征求吴天挺的意见,吴天挺成了王阳明平乱的得力参谋。

顺便一提,吴天挺的长孙吴寿龄,生于正德壬申年(1512年),自幼好学,生活随意,不讲究穿着打扮,唯独痴迷于读书。嘉靖己酉年(1549年),广东督学张宗师亲临琼州考察教育,抽阅了全岛各地学子的优秀习作。这一年的乡试结束后,监督考试的御史向他打听海南的人才状况。张宗师说:“奇莫如海瑞,博莫如王赞襄,健莫如吴寿龄,烂莫如张学颜。”果不其然,揭榜时他们4人都中了举人,一时间传为琼州佳话。

最牛教书先生:

25年教出10名举人

吴秉机是吴蓁的六世孙,生于嘉靖丁巳年(1557年),万历辛卯年(1591年)中举,选任湖广荆州府永兴知县。吴秉机的宦迹不详,却是一代名师,为定安、琼山两地的读书人推崇备至。有人做过统计,从定安县走出去的举人(包括一些外县人)有94名,其中10人出自吴秉机门下。

传说吴秉机少年颖悟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当地有一王姓财主看中了他,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并送上丰厚的嫁妆。而吴秉机的6位姐妹,夫家都很贫困,他便把嫁妆分成6份,送给自己的姐姐妹妹,然后搭起一间茅屋,与弟弟吴秉朴苦读诗书。有人嫉妒他们,放火烧了茅屋,他们只好到县学寄读,直到肄业。

吴秉朴后来成为贡生,当过福建漳州镇海县训导,后来升为广西阳朔县教谕,此后又升任广东肇庆府学教授。

吴秉机肄业后,在家开过私塾,由于水平高教得好,学生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引起了县里督学和教谕的重视,连琼州知府和府学教授也赞誉有加。

中举后,吴秉机无心仕途,而是前往福建,拜在名师潘沫门下,继续深造;然后又远赴北京,跟随汤显祖学习戏曲,一学就是三年。不久,父亲病故,吴秉机回家奔丧守孝,又过了三年,老母亲劝他入世为官,他总算应承下来。

然而,吴秉机在湖北除了公干,便是与诸生谈论文艺,不会官场上的迎来送往和阿谀奉承,也不愿同流合污,当了两年知县,就跟官场说“拜拜”了。

吴秉机回乡后,重操旧业,继续讲学授徒。从万历甲午(1594年)至戊午(1618年)的25年间,定安有陈在嵅、莫元弼、莫乾亨、陈宗濬、陈宗濂、张大麒、莫尔平、许晖斗、李斗如、吴日曜等10名学子考中举人,他们都是吴秉机的学生。其中陈宗濂和陈宗濬(原名陈宗洛)是亲兄弟,琼山东山苍原村人,但由定安乡举。

吴日曜是吴秉机的独子,1618年考中举人,次年病卒,英才早逝,让人叹息。

吴秉机一生就娶王氏一人,从未纳妾,用情之专,这在古代也是极其罕见的。

(本文写作参考了定安政协编纂的文史资料《定安举人》,在此表示感谢。/记者 陈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