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是历史上声名很差的亡国君王。但如果用科学的态度研究一下,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他建造邗城和开凿邗沟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有他全盘的战略考虑,是为了实现他的称霸的雄心。从长远来看,他的这些措施,把吴文化引入了长江以北,加快了这一块区的开发;同时,也促使吴文化和中原文化进一步结合。对中华文化的融合,夫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国称霸的决策,是由寿梦作出的,并且由以后历代吴王坚持贯彻。夫差的力图称霸,也是贯彻寿梦制定的国策。
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中原地区靠诸侯称霸“尊王攘夷”,才能维持秩序。但到春秋后期,连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可以维持秩序的霸主也难以出现。晋、楚两国之间长期争霸战争,势均力敌,筋疲力尽,需要争取新的同盟军,过去一直被他们忽视的吴国,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晋国派申公巫去拉拢吴国,“教吴叛楚”。寿梦到北方去和诸侯会盟,“始通中国”,和中原各国有了来往,也了解了北方各国的情况。他虽然感觉到中原各国在文化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多次派小儿子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去学礼;他也发现当时北方诸侯多数已腐朽昏庸,而吴国是一个新国家,各方面朝气蓬勃,寿梦因而萌生了称霸的决心。自立为吴王,便是他决心称霸的表现。他要建立一个政治上和军事上能称霸,文化上也不落后的吴国。
《管子·霸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强国众,合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攻大以图王”这两句话概括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国争霸图王的基本路线和策略,吴国也不例外。一方面,吴国加强和中原诸国的联系。寿梦本人多次到北方和中原诸国会盟。寿梦死后,他的小儿子季札也不断出使中原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另一方面,吴国联络一些小国,频繁对楚作战。当时楚国是长江中游大国,其势力正在向下游伸展。吴国要北向称霸,就必需首先消除来自楚国的威胁。所以从寿梦开始,经诸樊、夷昧、余祭、王僚等,历代吴王都和楚有大战,楚国力量受到极大削弱,楚的许多小国,先后归顺了吴国。到了《左传》成公五年(公元前 582年),“蛮夷之属于楚者,吴尽取之”公元前 506年,吴以蔡、唐为先导,由阖闾、伍子胥、孙武亲自率军进攻楚国,战于柏举,又在雍澨等地五次大胜楚军,攻入楚国的郢都,重创了楚国。虽然最后被秦国援军所败,退回吴国,然而经过这场大战,楚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力量来骚扰吴国。
楚国为了削弱吴国的力量,拉拢吴国南方的越国从侧面进攻吴国。阖闾在一次伐越战争中被越军打伤致死,他的儿子夫差立为吴王。次年,夫差伐越,败越军于夫椒,越国只剩下五千人退守会稽山。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楚国逃到吴国来的大臣伍子胥要求夫差灭越国以除后患,但夫差没有听伍子胥的意见,许越议和。吴国南面边境安宁了,为夫差北上称霸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夫差要把争霸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呢?一是为了尽孝,要实现寿梦开始的称霸的遗志;二是当时中原形势出现了新的情况,一些主要国家内部出现了动乱,鲁国出现了家臣叛乱,晋国处于三家分晋的前夕,齐国也是内乱不止,是北上称霸的大好时机;三是有些小国遇到外敌入侵,也有要求吴国支持。从以上三方面来看,吴国争霸的形势已成。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他写的《先秦史》一书中,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当时的形势:“是时越既败,楚亦未能遽振,吴之兵锋,遂转向北矣。”夫差战胜越国后,开始了他北向争霸的事业。
关于这一段历史,人们历来认为:伍子胥的建议是正确的。夫差没有杀勾践,允许他投降,是造成吴国最后被越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我却认为:更全面更深刻地看问题,应当承认,夫差当时的处置是正确的。古越族是一个部落众多的民族,素有“百越”之称。吴国本来也是越族的一个分支,由于较早接受了太伯奔吴所带来的周文化,成为吴族,开发程度较高。越王勾越这一支也是文化开发程度较高的一支,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因为离吴国较近,受了吴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越国引进了楚国人文种、范蠡,接受了楚文化,文化比较先进。其它还有外越、山越、闽越等。大量居于山区的山越,文化落后,性格慓悍,经常到平原地区进行骚扰。夫差当时也许能消灭勾践,却无法消除大批山越带来的安全威胁。保存已经臣服于吴国的越国,以安抚众多的越民,对吴国南部边境的安宁是有好处的。在历史上,采取这种策略是常有的事,如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而不杀他,也是为了有利于安抚蜀国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夫差的目的是北向称霸,诸葛亮的目的是北上伐魏,两者有相同之处,所以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