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吴秀环 环球时报胡锡进 美国李昌钰 音乐人高晓松 台湾李敖 凤凰卫视曹志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1 10:49:51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是乐清虹桥人,祖籍就是这里的。”这是吴承之接到记者电话后的第一句话,“虹桥”二字,他特地用乐清方言强调了一下。

1950年,因父母工作调至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9岁的吴承之随父母举家迁往上海。18岁那年,吴承之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落户北京,成家立业,退休前是一名地质学专家。

在乐清度过童年的他,仍会几句简单的家乡话,“说得不顺溜,不过我基本能听懂乐清方言。”这名已经72岁高龄的老人,依稀记得自己所在的村叫“吴宅”(经记者查询,乐清虹桥确有一个吴宅村),他称多年前,村里还找他入过族谱,“我是‘承’字辈的,辈分比较高。”

他的二妹和一些远房亲戚还住在乐清,大妹和小妹则生活在上海。朱令出事之前,吴承之称自己会经常回老家探亲,“但1995年后,我再也没回去过。我的生活全变了,我要照顾孩子,还要等公安的调查结果。”他的语气显得苍老无力。

----------------------------------------------------------------------------

吴承之的二妹吴秀环,今年69岁,家住乐清市淡溪镇黄塘村。昨天,记者赶到吴秀环家中。“1994年,侄女朱令中毒住院后,从没出过远门的我赶去北京探望,当时朱令躺在病床上只能两眼微微睁开,喊她也没有回应。我都不敢相信这就是过去那个清秀伶俐的侄女。”吴秀环说,哥哥一家一直是家族的骄傲,哥哥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两个侄女又分别考入了北大和清华。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接连遇到不幸。朱令出事后,帮不上什么忙的她时常为哥哥一家人念经祈福。

吴承之94岁高龄的父亲居住在上海,也牵挂着病中的孙女。“老爷子由两个妹妹代为照顾。老爷子也知道孙女的事,但我不想让他过多伤心,很少提及,好在他的身体还算硬朗。”吴承之说,他很感谢家乡亲友的记挂。自己很想多见见父亲,回家乡看看,但现在只能每天守着朱令照顾,未能尽足孝道是一大遗憾。

很多关注“朱令案”的人心里都清楚,这案子,或许没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采访的最后,这个原本准备好的话题,记者一直难以开口,只因真的不想再触痛老人内心的伤处。或许,他心里也闪过这个想法,但他仍怀着希冀,而这小小的希冀,给了这位72岁老人支撑下去的力量。

-------------------------------------------------------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相关阅读:温籍清华女生“铊中毒”案 21年等不到一个真相

在乐清市虹桥镇周宅村虹港中路的一幢老宅里,吴家族人介绍,朱令的父亲小时候就生活在这里。

温州网讯 “十几年前就接到过同样的答复,我不奇怪,也不会放弃。”年逾七旬的吴承之语气依然平静。乐清虹桥人吴承之是轰动全国的清华女生“铊中毒”案被害人朱令的父亲。昨天,他刚接到一个遗憾的消息:北京警方微博回应称因投毒案证据灭失无法破案。

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谢家乡媒体对此事的关注,“我们坚持了这么多年,没有理由到现在就算了,我们还要等待真相,我们要的是信息公开。”

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感谢社会各界对“朱令令案”(朱令随母姓,朱令令是其身份证全名)的关注,他们对这起案件未能侦破深感遗憾,对朱令令个人遭遇的不幸和家人承受的痛苦深表理解和同情。

北京警方称,“公安机关和侦查人员对所有的刑事案件特别是严重侵害公民生命安全的案件,都会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开展侦破工作,但也确有一些案件受侦办条件限制,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最终无法侦破。对此,也希望社会公众能够理性客观看待,尊重侦查工作规律,理解支持公安机关依法办案。”

所谓“受侦办条件限制”,北京警方进行了解释:从朱令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因此案件未能侦破。

“平安北京”发布消息之前,吴承之已经提前收到了这一答复。“北京市公安局的人来过家里,跟我口头通报了他们的调查情况,说这是程序要到位,然后就走了。”

在苦苦坚持了19年后,等来的依然是“无法破案”的冰冷通报,吴承之的语气,比前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更显疲惫。接受采访时,他两次提到“我累了”。但停顿片刻后,吴承之突然冒出一句:“我不会放弃。”

他称,早在1998年,警方就给过他们夫妇同样的答复,因为证据缺失,案件难以侦破,希望受害人家属能理解,并对朱令的遭遇表示同情。吴承之说,为什么会“证据缺失”?为什么在他们报案后物证发生两次失窃?很显然,凶手有意毁灭证据。 “如果要放弃,十几年前就放弃了。”说到这里,吴承之情绪有些激动:“我们要求案件信息公开。”

从北京警方回应看,“朱令案”并未结案,但碍于客观原因目前难以侦破。宁有悬案,也不能制造冤案。这是底线。公众应理性看待,希望警方也能更加充分公开案情信息。一旦有新证据,就重启调查。

南都评论:

【司法若不介入,那么案件就无法回归本原】

事到如今,“朱令案”已经不再是过去遗忘在某个抽屉的简单投毒案,而成为一起全民追问、跨国抗议的世纪大案,它所制造的影响力,已经足以吞噬嫌疑人有序的日常生活,也可以重创伤痕累累的中国司法形象。更重要的是,不论舆论层面的事件如何升级,司法若不介入,那么案件就无法回归本原,真相和公义就无法被锻造。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

【官方缺公信力是症结】

一、同情朱令和她的家人。二、反对是孙维下毒的有罪推定。三、断言孙维的“家庭背景”阻止了当年调查,(目前)这只能是臆测。四、呼吁官方出面回应舆论,介绍当年未能破案的情况,说明重审或不重审的理由。朱令中毒案破不了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官方缺公信力是症结。

王琳(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以司法公开化解疑云】

朱令案相关信息若是仍尘封在司法档案里,疑虑将更加强烈地指向具体的个人。“人人都是福尔摩斯”并不是司法群众路线的胜利,而是司法的尴尬。

-----------------------------------------------------------------------------

李昌钰透露五招调查手段 称“朱令案”仍有机会侦破

神探李昌钰在接受采访时称,“朱令案”仍有机会侦破。吴家得知这一消息非常欣喜,吴承之希望警方能听听李昌钰的调查论据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称,神探李昌钰谈“朱令案”时认为仍有机会破案。李昌钰说,在美国遇到这种情况,FBI等部门都会合作,提供原始资料。就算警方没有继续调查,受害人家属或媒体也可向法官申请查看案卷。最近他刚侦破了一起40多年前的“冷案”,正是在当年的原始证据中找到新物证。

李昌钰介绍了五招调查手段:

第一,要追查的是毒物来源。可以调查有无哪位教授在实验中会用到这一剧毒,教授的学生中有谁能接触到并与被害人有交集。

第二,根据血液中毒物的含量测定中毒的具体时间,看在那段时间谁和被害人在一起。李昌钰称之为“人工智慧”。他说:“这种投毒案件,通常接近的人才有机会。”

第三,追查投毒的途径。可以在被害人的个人生活物品中寻找凶手的蛛丝马迹。

第四,调查谁会有投毒动机。“大学生中毒,就要看看有没有和人争风吃醋、有没有和谁有矛盾”。

第五,可对嫌疑人测谎。

当温都记者告知吴承之这一消息后,他欣喜地说:“李昌钰我知道,很有名的。”他称自己还未看到这一消息,第二天让人帮忙找出来看看。同时,吴承之也希望北京警方能听听李昌钰的说法。

李昌钰简介:

李昌钰现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科学咨询中心的名誉主席,也是纽黑文大学法医学的全职教授,有着“华裔神探”的美誉。他从事鉴识工作50多年,处理过8000多起案件,并曾参与调查“肯尼迪遇刺案”、“克林顿性丑闻案”等重大历史事件。201359日李昌钰表示侦破陈年投毒案并非无望,可对嫌犯测谎。

 

------------------------------------------------------------------------

记者联系上朱妈妈时,她还在家里洗碗,之后要帮朱令做恢复训练。

这么多年来,朱妈妈每天的安排都是如此:早上起床买菜,上午7点开始给朱令清理气管,“她肺部功能比较弱,肺部已经萎缩到正常人的三分之一,每天得吸痰、雾化,再帮她把衣服穿好,给她洗漱。”做完这些之后,朱妈妈给朱令喂早餐。由于朱令吃饭时很容易呛食,朱妈妈每次都得小心翼翼,像呵护三四岁的孩子般用心。

然后,吴承之将朱令抱到轮椅上,朱妈妈再从身后抱着女儿,开始做康复训练,让女儿练习站立。这期间,朱妈妈还得给女儿做全身按摩,防止她的肌肉进一步萎缩。

就这样,两位老人每天要忙到晚上12点才能上床睡觉,“朱令差不多这个时间睡,有时会早点,她睡下了我们才睡。”朱妈妈和老伴入睡后,每天夜里还必须要醒来几次,“每隔两个小时,得起床去帮她翻个身,一听到有声响,也要起床帮她小便。”

自责没能保护好女儿,是不合格的母亲

前天,有两名快递员送来两束康乃馨给朱妈妈,“有好几十朵,也不知道谁送的,她很开心。”吴承之说,还有一名陌生女网友送来一盒蛋糕,祝这位坚强的母亲节日快乐。“朱令气管切开后就不能出声了,老伴已经很久没能听到女儿喊她一声‘妈妈’了。”吴承之说,朱令能认得他们,但发音一直存在障碍。

“为什么上天会把如此残忍、稀罕的结局加在我的一双女儿身上?我该怎么去保护我的女儿?我根本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此前,朱妈妈接受采访时如此自责。19894月,朱明新的大女儿,就读于北大生物系三年级的吴今,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旅行中失足摔下悬崖,不幸遇难。1994年底,厄运降临到二女儿朱令身上。

朱妈妈坦言自己很恨投毒的人,让风华正茂的朱令变成如今这样,让女儿的青春过早凋零。她称按照女儿当时的计划,如今肯定会有个幸福的前程。

她和吴承之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真相的到来,“我相信时代在进步,这事情总会有公开的一天。但这得看时间,我们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吴承之说,北京警方发布通报称“碍于证据灭失无法侦破”后,他也看到《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呼吁能公开案情,“希望能在舆论的帮助下,重新启动案件的侦查。”但通报发布后截至目前,北京警方尚未对此事再做回应。

近日,音乐人高晓松在微博中发布了一则音乐视频:“本在弹琴给这首歌谣谱曲,搜歌词时看到这位女音乐人(我不知是谁)已录了一个版本,很好听,比我写得好,配上画面和独白,热泪盈眶。”

这首歌名为《大麦歌》,由美国现代著名女诗人沙拉·迪斯德尔所写,而朱令读高中时,对歌词做了翻译(后来证实是台湾李敖在年轻的时候翻译的版本,朱令将之略有改动):

大麦俯身偃,海滨有低地,巨风动地来,放歌殊未已;

大麦俯身偃,既偃且复起,颠仆不能折,昂扬伤痛里;

我生也柔弱,日夜逝如此,直把千古愁,化作临风曲。

“朱令案”回顾:

1994112421岁的清华女生朱令因不明原因发病,四肢疼痛,双手麻木,病因无法确诊。

19954月,朱令被诊断为两次铊中毒。同年57号,“清华铊中毒案”正式立案。

19974月,朱令的室友孙某被北京市公安局14处作为嫌疑人带走讯问,持续8小时,然后放回。

19988月,警方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孙某和朱令中毒案有关。

2002年,朱令的中学同学贝志城发表文章“朱令案件的一些情况”,明确表示怀疑孙某为凶手。

2005年,孙某在“天涯论坛”发表《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一文,回应网络的怀疑。

2006年,《新民周刊》报道,称清华大学曾向警方提供消息,与朱令同宿舍的孙某因为课题能接触到铊盐。

20134月,复旦大学突发投毒案后,让19年前的朱令案又成为热点。网友普遍认为,孙某家庭背景显赫,导致案件受到不公处理。

2013417晚,贝志诚在公开一份“发帖指南”,在这份据称是黑客截取的邮件资料当中,发信人孙某详细指导同学如何从人品、社团状况、学校管理等方面,跟帖支持她将要在天涯社区发布的声明,并提出了“最好不要用自己家的电脑、IP”、“不要给朱家提供额外的信息”以及拒绝记者采访要求等注意事项。

418,风口浪尖上的孙维(孙维的祖父孙越崎原为民革中央民誉主席,孙维的伯父孙服孚凌原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发帖再证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

 

凤凰卫视的员工跟帖爆料孙维当年接受凤凰卫视采访露出破绽 毒害朱令嫌疑极大
http://www.l99.com/1631707/blog/view/696723

相关讨论
http://bbs.tianya.cn/post-free-3246883-1.shtml
http://book.ifeng.com/yeneizixun/detail_2013_05/31/25947956_0.shtml

 

记者通过凤凰卫视公关部联系到《鲁豫有约》执行制片人曹志雄。曹志雄向记者证实了此前网上贴出的孙维与凤凰卫视接触一事,但由于孙维方面的原因(孙维要求节目必需有自己审查之后才可以播出),采访暂时中止。

  3月29日,一位网友在百度“朱令吧”贴出消息,称“凤凰卫视将采访孙维,却要经过孙家审查才能播出”,该帖很快被删。
  据知情人向记者透露,这个与孙维接触的栏目正是《鲁豫有约》。3月1日,孙维在丈夫、哥哥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凤凰会馆,与鲁豫见面。

  曹志雄说,《鲁豫有约》一直在关注朱令铊中毒事件,并且兵分两路,一路采朱家,一路在年前就尝试与孙维接触。孙家出面的主要是孙维的哥哥。

  “我们和孙家接触了三四次,鲁豫也和他们聊了整整一下午。虽然他们最终没有同意接受录制,但还是谈了很多东西。主要是理了一条时间线索,讲了从当初到现在的生活上的一些变化。”曹志雄也表示,不会涉及太多案情。“如果警方的人不出来说话,那会有失公允。”

  在谈及孙维为何不接受采访,曹志雄透露,最大理由是网上舆论给她的压力过大,她担心这种情况下出来说话会与网上舆论形成一种因果关系:“你逼我,我就出来说话,那你逼我不就有成效了吗?”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到现在为止,孙维没有答应与鲁豫进行一次正式的访谈。

  但曹志雄表示《鲁豫有约》还与孙家一直保持联络,不排除今后有好时机做成节目。“我不逼你。都是高智商的人,我逼你效果也不会太好。自己愿意说最好。”

  网上同时盛传孙家与凤凰卫视签订了一个“内容保密协议”。曹志雄证明这个协议确实存在,主要规定不允许透露双方讲述的内容。“还行,孙维挺和蔼的。”曹志雄最后说。

  孙父证实“孙维声明”

  2月7日,记者按照网上公布的地址找到孙维位于木樨地的家。大门口细心盘查访客的警卫显示出这个院子的不一般。

  记者见到了孙维的父亲。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现在网上对孙维的议论很多,您和她本人是否想作出回应?
  孙父:你相信网上的东西吗?造谣造得我们自己都觉得,真是这样?太离谱。我们没有必要管。
  青周:在天涯网上以“孙维声明”为ID发表的两篇声明是孙维写的吗?
  孙父:这个我可以告诉你,只有这两篇声明是孙维写的,其它的都不是。
  青周:孙维为什么不选择传统媒体发表声明,而要选择在网上发帖的方式?
  孙父:我们以后会接受传统媒体的采访,但不是现在。
  你是第一个找上门来的记者,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采取这样的方式。我们现在不接受采访。
  记者后来数次拨打孙家电话,均无人接听。
  “我无条件支持孙维”
  记者辗转与孙维的丈夫联系上时,他同样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请求。“我和我的家人无条件支持孙维。”他说。
  3月6日,记者来到孙维丈夫任总经理的公司,已是人去楼空,只有一台断线的电话。
  记者向物管公司询问时得知,从年后起这个办公室就一直没人,但没有退租。
  记者发稿前曾致电孙维家,电话接通后电话那边有一男声应答,但记者表明身份后,电话那边却沉默半分钟,挂上电话。

 

 

朱令的母亲在照顾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