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陡山吴氏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作者:安…  文章来源:红安文化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4 9:21:2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雕历史 镌徽韵 展古风
红安陡山吴氏祠掠影

  吴氏祠堂布局严谨,庭院间隔、廊庑相连,浑然一体。但它最令人震撼之处,是它的雕功,它的出檐飞角、檐下斗拱、山墙、藻井等等,凡可雕刻之处,都刻有先贤胜迹、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珍禽瑞兽、山川风物、奇花异草和各种花纹线脚,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满堂生辉,无不向来者展示着它那精湛的木雕艺术。
   

  吴氏祠堂正面为重檐歇山式高大牌坊门楼,大门两侧各置一直径为1米的圆形石鼓。大门横梁上方阳刻隶书横匾“家承赐书”,其正上方有阴刻楷书竖匾“吴氏祠”。檐下斗拱色泽如铁,做工精细,斗拱下方彩饰各种人物、花纹。前幢后檐下雕饰的凤凰展翅欲飞,作俯冲状,似为此殿吸引欲落凡间。
   

  吴氏祠前幢进深6米,分上下两层,明间上层向院内伸出,形成一面积约40平方米的戏台,戏台与两侧钟鼓室,后台连成一体,呈凸字形,由门道干墙和16根圆柱支撑。正中有屏风、旁开上、下场二门,戏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绘“太极八卦”等图案。其下檐正中豁出,镶“观乐楼”金字横匾。柱间有大枋、悬枋,大枋与悬枋间有券栅。戏楼正面与正殿相对,两侧有回廊,戏台配房与回廊有过道相通,回廊有台阶与正殿相连,中间形成院落。回廊上下两层,上层有栏杆,下层曾有鼓皮隔扇门。回廊既作通道,亦可作为看楼使用。
   

 

  观乐楼戏台前沿横枋通长8米,高0.5米,采用浮雕与镂空雕技法展现了武汉古镇的壮美景致和繁华景象。看那浩瀚的长江从三镇穿过,江上千帆逐波追浪,长江两旁楼宇林立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黄鹤楼拥于其中,三镇间拱桥飞架,桥上街上人流穿梭,姿态各异,表情不同,仿若武汉古镇芸芸众生仍在眼前,那街头喧闹声如在耳边。戏台上却空空如也,没有往日繁华喧闹。

 

吴氏祠堂--观乐楼
   

  中幢为正殿,后幢为寝殿。中幢与后幢间有一天井,两边有厢房。牌楼及三重屋顶均装有攒尖,其出檐飞角,檐下斗拱由特制砖件、精雕木件拼装,檐口挂碗口大铜铃,飞角吻兽保存完好,两侧为马头墙,龙头鱼尾式屋脊,山墙上方饰人物、山水花草彩绘。院落天井内屋檐下均有可收可撑的木质雨搭。
   

  中幢正殿,原为吴氏族人供奉先祖,处理族中事务之所,由三十根圆柱支撑,进深约12米,殿前有石制栏杆,柱头雕刻瑞兽,栏间浮雕先贤故事。殿中后部有一木制屏风壁,应为摆放祭台之处。殿内遍布各种不同内容的彩饰、雕饰。
   

  绕过中殿屏风,及至后幢寝殿。两殿间有天井,内有一对石砌花台,种植梅树,两侧各厢房两间,雕花隔扇门窗,分别镌刻“鱼”、“樵”、“耕”、“读”四字,以凤首龙纹为笔画,构思奇特,笔画流畅。隔扇上浮雕“西厢记”之类戏曲故事,寝殿进深约10米。正门为通排高5米有余的雕花隔扇门,其内由六匹龙门梁架支撑。门额、立规、柱枋均由上好下江石条砌筑,柱枋之间用赤红石块浮雕“文王访贤”、“大禹耕田”、“二十四孝”等先贤人物故事。
   

  据专家研究,吴氏祠的木雕艺术在湖北省民间雕刻中属上乘水平,是当年木雕艺术流派“黄孝帮”的得意之作。

相关链接:

  陡山吴氏祠位于红安县八里湾镇东北五公里处的陡山村中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由吴姓族人合资兴建,同治十年维修,光绪二十八年新修,历时两年而成,计耗银万余两,族中诸子捐田、出力还未在其内。该祠坐南朝北,砖、石、木结构。三进院落、面阔五间,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幢观乐楼、中幢拜殿、后幢寝殿组成,前、中、后三幢之间,有庭院间隔,廊庑相连,布局严谨,浑然一体。三幢屋顶上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口挂碗口大铜铃。其院、廊、厅、门、窗、栏杆、梁架、墙壁、屋脊、瓦面或彩绘、或陶塑、或木刻、或石雕出各种神话人物、珍禽瑞兽、山川风物等各种图案花纹,其题材广泛、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巧夺天工。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题材广泛,且制作精良,巧夺天工,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石、木雕的宝贵遗产,曾历经战火的考验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原貌基本得以保存。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核定,被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