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长房复姓归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东梅州奉礼堂吴石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9 12:08:43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季札长房复姓归宗

    初,季札长孙吴濮婪于春秋末年越灭吴之际,逃隐于太湖,东洞庭武峰山南,隐姓埋名,改为濮氏。此后,一隐就是1800年,延续数十代。濮氏一族,世代在此度地开垦树艺,自食湖波浩荡,不识世间理乱而各朝政府也未识其有民人焉(元范寅《(洞庭吴氏)世谱通考》)。

    唐宋以来,濮氏宗族日益繁衍蕃昌;开始重视自身历史。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季札第.40世孙濮孟初始创修家谱。到宋代又有濮本,复修家谱。随着家谱的兴修,宗族发达,对本身历史的追根溯源,濮氏宗族开始产生一种日见强烈的回归意识。,这时,正值宋室南迁之际,濮氏宗族也渐渐地开始为外界所知。早在北宋崇宁年間(公元1102—1106年),濮氏宗族便以族长濮肇出面,向政府输粟赈荒。宋朝廷曾下召征用为官,但濮肇辞绝不赴任,仍归隐太湖。二十余年启,宋高宗迁国渡肛之际,中原残破一北方人民纷纷南遷,许多移民到濮氏世代隐居妁太湖周围湖山之间开垦谋生。至此,千余年屏迹于世的季札长子濮氏宗族才暴光于世。濮氏宗族,久屏迹于世,却一直保持吴姓先祖纯朴仁厚之风、乐善好施之德。南迁移民,闻名后纷纷前来投奔。依附,太湖周围七十二峰之间,移翠无处不在。移民间尊称濮氏族长濮页为仁义山长。移民的增加,需要政府的管理,而濮氏宗族此时也希望恢复本来面目,得到车府和外界的承认。到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濮百上京朝见赵宋皇帝,奏闻本族家世和移民事宜,宋宁宗皇帝圣旨批道:这濮首既是季札之裔,避乱隐此,劳心耕作,自食其力,困苦历世,情葚悯焉。着所在勘慰忧恤,将濮仍冬姓吴;仰体国家不废遗逸之典。(见元范寅《(洞庭吴氏)世谱通考》)。至此,吴季札长子一支,在历尽艰辛,变姓隐居千百年后,正式认祖归宗,又回归到吴氏大家族中来。

    在濮氏复姓为吴的同时,朝廷为了表彰吴氏世代祖先并拓之功,将其地取名吴巷,归属平江路版籍。又划出乘凉山地四,亩六分,永远免税,供吴氏祭祖之费。此后,吴氏家族便以季札翠吴氏嫡宗标世,世称延陵吴氏,又称洞庭吴氏。到元朝元贞年间(1295年),吴宣教公新修吴氏族谱,阐明世系,始立昭穆。稍后,吴宣教娶荆氏,生4子,属寿字辈:吴寿安、吴寿宁、吴寿昌、吴寿盛。宗族一分为四。皇庆年间(1312年),吴寿宁又在濮公庵故墟改建延陵季子庙,庙旁有范仲淹之孙范寅题名延陵祠堂石碑一块。吴寿宁5世孙吴友丘,再修吴姓族谱,统一四派。再传3世到吴友丘之孙,吴季札的第69世孙吴漠(字子嘉)增修族谱:至此,洞庭吴氏家族举谱始至完备。自第66世起至第82世,洞庭吴氏的排序是: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禮、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