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赋春见闻(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徐闻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7 17:44:48  文章录入:吴启文  责任编辑:吴卫东
 

婺源赋春见闻(三)
《华夏吴氏网》记者  徐 闻


话说赋

    赋春村,是婺源县赋春镇所在地。她东接婺源县城,西联瓷都景德镇,在婺源至景德镇的中点上。村支书吴菊英告诉笔者:赋春于南宋建炎期间(1127—1130)系邑内莒莙山(婺源县古坦乡)吴姓建村,辖地面积9.3平方公里,下辖一个自然村(洪源坞),6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
    据《中华吴氏至德纪考》(吴仲奇编著)记载: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吴鸿是在太子友被越人俘虏后新立为太子的。吴都失陷后,吴鸿一度被越人囚禁,后被流放到古徽州婺源山区。当时,这里人迹罕至,野兽横行,是极其险恶而偏远之地。越王意欲将吴鸿活活折磨至死或葬身兽腹。吴鸿牢记祖业,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其后代繁衍出鄱阳吴氏。鄱阳吴氏度过了一千多年默默无闻的岁月,到了北宋以后才开始兴旺起来,族中人才辈出。”“自宋代以后,鄱阳吴氏还逐步衍化出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分支。”太子鸿卒后葬于湖山(现婺源县江湾镇) ,故婺源吴氏皆为太子鸿后裔。赋春吴氏也不例外,其祖先是从婺源县古坦乡莒莙山迁出,由于这里海拔不高,地势平坦,又在古驿道旁,人口发展较快。全村现有人口2680人,其中70%以上姓吴,是婺源县吴姓人口最多的村庄,难怪历任村支书,村主任都姓吴。

    婺源县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当地人历来尊师重道,崇文经商,婺源的地名,不论乡名、村名都很有文化气息,如浙源、沱川、古坦、清华、紫阳、晓起、虹关、菊径等。而赋春之名,更是有诗意。关于赋春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西汉长沙王吴芮后裔吴清(赋春派吴姓始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一处水草丰饶、土地开阔的地方定居后,次年风调雨顺,收成丰盈,吴族上下,欢欣鼓舞。吴清感慨良多,对大家说:“上天赐给我们这样美好的家园,又给了我们富裕的生活,我们就把这里叫‘富村’吧!”族人齐声叫好,鼓掌响应。斗转星移,唐开元28年(公元741年),婺源在清华建县,辖地建村上报村名时,族中长者认为‘富村’村名虽好,恐有不谦之嫌。于是更名为‘富春’,一直沿用至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后不知那位名人,运用谐音之便,将“富春”更名为“赋春”。其名隐喻双重,更有诗情画意,堪有“一箭双雕”之效。富村——富春——赋春,一个村庄,三易其名,可谓沧海桑田,山乡巨变。赋春村虽然村庄不大,却名人辈出。明清两代有吴光、吴宪文、吴鲲、吴琪、吴宪芳、吴元视、吴德乾等,这些人不是知县、知府就是进士、举人或著书立说的学者。现代名人除前面介绍的陈国栋(吴国栋)外,还有高级建筑工程师吴震东,林业科学研究员吴志曾,革命烈士吴继曾、吴炳兴等。

    赋春村有一棵很奇特的樟树,乃该村吴姓始祖吴源(吴清胞弟)所植。据《婺源县志》记载:清顺治11年(公元1654年)该村戏坪坦西侧有一棵硕大的樟树。7月2日夜,村民准备睡觉。忽然狂风大作,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村民不知出了什么事,也不敢出来观望。翌晨,才知樟树吹朴在地,村民们砍去了部分枝桠。至19日夜,只听到外面沙沙作响,风高夜黑,村民更不敢看望。20日晨,才看见樟树自己竖立起来了,很快地长出一片新绿,被村民奉为奇樟、圣樟。1957年6月此樟忽然落叶缤纷,成了一根光秃秃的枯木。但谁也不敢动,更不敢去砍。两年后,1959年春天,枯木吸足了村庄的雨露阳气,又伸枝长叶,倔强峥嵘,成了当地一大奇闻,此樟树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奇樟、圣樟。

    赋春村里有一水库,大塘坞水库。湖水清澈明亮,微波荡漾;周围树木葱郁,环境幽静,每年冬天吸引了数千对象征着美丽与爱情的鸳鸯鸟来此越冬。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将此开发成旅游景点,引来了无数的游客情侣和文人墨客。赋春人干脆将大塘坞水库改名为鸳鸯湖,从此,鸳鸯湖声各远播,远近游人,蜂拥而至,不仅给赋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一个精品景区。
    想不到赋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吸引我下次还要到赋春来。【 2015年10月22日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