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寻根路——记始祖复公生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仁清  文章来源:湖南吴氏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9/23 18:46:50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六 百 年 寻 根 路

——记始祖复公生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古人云:“本物者天,本祖者人。”编纂族谱的目的,就是探本溯源,寻根问祖,缅怀先人,承上启下,激励后昆。湘北澧州原谱载,澧州唐桥吴氏始祖有期、复、良、海四公,良公子孙不知去向,期、复、海三公的子孙落业唐桥寺。谱中对复公是这样记载的:“始祖复公,明记载,涿郡人。元末避兵,别业涿郡,流落江南凤阳府凤凰山鸳鸯岭杉木桥土里,与族兄良公从明太祖起兵有功,良封江阴侯,复封安陆侯,俱塑像于鸡鸣山功臣庙,后充总兵官征贵州苗蛮,归服者众,开地数百里,殁于镇所,事闻上震悼辍朝,进赠封黔国公。”但对其生平、传略、原籍未述其详。我是复公的二十二代裔孙,这次再续族谱,激发了我对复公寻根考察的激情,认为只有弄清楚复公是怎样的人,方显我辈溯源寻祖的宗旨。当今正值开放盛世,国泰民安。我一个退休教师,有幸被族人推选担任了再续族谱的编纂工作,感到十分荣幸,愿意为家族尽微薄之力。
     按图索骥寻祖,广收信息
     复公生于何年何月,死后葬于何地?这一难题始终在我脑海中缠绕。我想:复祖既然是大明开国功臣,贵为国公,进了功臣庙,那么《明史》中就应该有所记载。何不用现代手段,在网上查一查呢?当我输入“吴复”二字,“百度”一下时,振奋人心的内容出现了:
     元末明初历史人物——吴复的简介:
     吴复(1321—1383年)(1321应为1331),合肥人,生于肖圩乡享堂任村。元末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以功封安陆侯。后战死,归葬于此。朱元璋(明太祖)谕葬,并建有享堂,以任姓平民守之。后任姓繁衍成村,即以“享堂任村”为地名。
     ……
     好多好多关于吴复的文章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些资料与我们族谱中的记载多么相似!这不就是我们的始祖复公吗?失记六百多年的祖宗复公,终于找到了。我欣喜若狂,这下解决了先人留下的一个大难题。我立刻打电话给总编审孝成,让他分享找到祖先的喜悦。他说“那我们到安徽去考察吧!”
     我用同样的方法,也找到了良公的生平资料。失望的是,用同样的方法去查杰公,就没有更多资料了,只说他是复公的长子,袭封安陆侯,后获罪。其死在何处,葬在何地,不得而知。
     实地考察寻祖,备尝甘辛
     待修谱工作有了一定眉目,可以脱身之时,我与孝成同赴安徽省合肥市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尽管到了合肥市肥东县,也是茫然不知路在何方。幸好有热心人指点,几经转折,来到了八斗镇。在镇上一打听,马上又有好心人把我们送到了大吴村“国公祠”。到了“国公祠”,祠堂附近的宗亲立即打电话叫来了他们宗族理事会的秘书长吴兆应。用他自己的小车陪同我们瞻仰了复公陵墓和国公祠。复公墓在八斗镇秦湖村。村中央一条近八十米长、二十米宽的神道两旁,石人、石马、石虎、石羊都完好,只是两根高大的望柱只存一根,驮碑的神龟的头被砸掉了,但已维修好了。安徽省政府将这一石雕群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并立有保护石碑。再看国公祠,也保存较好。二OO二年肥东县政府进行了第三次保护性维修,定为县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有县政府的保护石碑。
     这次考察,收获颇大。除找到了我们的祖籍地和复公的安葬地外,另还有更多收获:
     其一、找到了明朝名臣刘三吾大学士给复公撰写的碑文。该碑文是从台湾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四库全书》中找到的。碑文较详细地记载了复公的上四代及复公子女的情况。同时查阅了《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第一卷,得知复公是泰伯第八十五代孙。照此推算,我们“仁”字辈便是泰伯第一百零六代孙了。
     其二、意外得知复公的后裔聚居在三省四地。除了安徽肥东和我们外,还有贵州安顺支系和湘西张家界永定支系。
     其三、同时发现了良公的后裔,他们聚居在安徽蚌埠市一带,据说有二万多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便是良公的后裔。复公与良公,同是泰伯第六十九代孙明公的后裔,确实是族兄弟。
     八斗镇大吴村的宗亲,也是杰公的后裔,对我们的接待是热情空前的。理事会秘书长吴兆应,几天来自始至终全天候的开着小车陪伴着我们,直至我们返乡。此行使我真正体会到了“亲只三代,族有万代”的真实含义。
     为了进一步弄清复、杰二公的情况,六月份我与大云分支的忠先、大界分支的仁锋三兄弟到张家界永定区和九溪城进行考察和寻找祖坟。在永定区,我们查看了他们的老族谱,也去祭拜了他们所修的复公墓,同样受到了宗亲的盛情接待。
     十月份,我与孝成考察了湖北省安陆市。这里是复公任安陆卫指挥使和受封安陆侯的地方。原以为此地一定有大量资料可查,可是查遍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所有府誌资料,唯独缺失明朝开国初期的记载,一无所获,扫兴而归。
     十一月份,我又与孝成赴贵州省安顺市考察。安顺市就是当年复公奉旨建的普定城,也是复公为国捐躯的地方。那时属于云南省管辖,后来的云贵总督府也设在这里,是云贵两地的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复公是安顺市第一个开发者,所以安顺府誌等史书上留下的关于复公的史料不少。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察看了复公寿终正寝的地方,当时的北教场,后来的兵营,现在是高楼林立的居民区。清朝时因建兵营而迁移的复公陵墓离城不远,地名叫欢喜岭祈雨山轿子穴。我与孝成手持香烛钱纸,在众宗亲的带领下,到复公墓前进行了祭奠。墓地山势不高,坡度平缓,视野开阔。朝东南山下眺望,安顺市尽收眼底。在一长列吴氏祖坟中,正中最高大的一座就是复公墓。左右两边是他在黔的子孙墓。复公墓是当地复公后裔从二OO六年开始,历经三年重建的。墓碑正中书:吴公讳文真母丁太君墓,左副碑上刻有《入黔始祖传略》,称“吴公文真,名复,字伯起,安徽合肥人。”这与明史中的记载吻合,只是多了一个称谓“文真”。
     对于复公的出身、配偶及其子女情况,三省四地家谱的记载与明朝官方的记载都有不同。刘三吾所撰碑文记载,复公的配偶是采氏和杨氏。采氏名下有六子六女。六子是:杰、佑、仪、伟、伦、重喜;六女是:齐王妃、谭信妻、昌乐侯子智妻、前军都督子谨妻,五女、六女未出阁。
     八斗镇的家谱中称,复公的配偶为“×”氏与杨氏,“×”氏生杰公。
     张家界族谱中《复公传》称:“复公德配许氏,诰封一品夫人,继配郑氏,诰封一品夫人。侧室杨氏,公卒,年十七,视公殓毕,沐浴更衣自尽,封贞烈淑女。许氏生四子:元、亨、利、贞。元公镇守永定,亨公分守常德府老官堤,利公分守石门县打岩厂桐山村,贞公分守澧州、津市白洋堤阳湖口;杨氏生一子:杰,长回江南原籍。”
     贵州安顺《黔中吴氏族谱》中则称:“吴公文真、名复、字伯起。”他还有两个哥哥,大哥文高,其后裔定居毕节地区;二哥文远,其后裔定居云南大理。文真的夫人是丁老太君,生下五子:长 子杰,次子迪,三子尊,四子思圣,五子思贤。
     而我们谱中记载则是:复公,妣:王氏,生子:杰。
     综上所述,复公的配偶有王氏、采氏、“×”氏、杨氏、丁氏、许氏、郑氏。其子有杰、佑、仪、伟、伦、重喜、迪、尊、思圣、思贤、元、亨、利、贞十四个,而长子杰公则为王氏、采氏、“×”氏、丁氏、杨氏五母所生。谁是生母?无法定论,但不是杨氏所生,则是确定的。刘三吾所撰碑文上,杰公等十二兄弟姐妹都在“采氏”名下,但并不一定都是采氏亲生。这些难题,我们无法解答了。
     我民国版族谱中有:“后至职官大田始停世袭,落业九溪。赛金台九岭十三湾尚有祖茔。”希望后辈去查找。谱中记载,大田公死后葬在唐桥寺,那么赛金台的祖茔就应该是杰公或杰公的同辈人或子侄们的墓了,而且不止一座,否则不会要我们去查找。为了查个究竟,我们离开永定区后,乘车到了九溪城的所在地——慈利县江垭镇。从江垭镇出北街口,宽阔的溇水河拦在面前(这里还建有海军基地)。穿过一条约一百多米长的钢索桥过了河,一条石头古城墙拦在前面江边,桥头是一座长满青苔的石头古城门——迎熏门。进入迎熏门,就到了明初建立的九溪卫——后来的九溪城。一条笔直的石板街道,向北延伸,快到尽头,再上一个缓坡,就直通北城门——拱极门。拱极门和部分城墙也保存得较好。城门上还长满小树,门内一个平台,就是赛金台。城门外不远是一座大山,叫官拜山。城内还保留了许多古迹。当地老人说,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后来修公路,这将是一座保存最好的古城。该城实际是一座大兵营,城内还存留校场坪、打靶坪、饮马池、火药局、炮台、游击衙门、存城衙门等地名。城内居民大多都是“四十八家半”的后裔,所以城内原有四十八家祠堂。所谓“四十八家半”,就是当时从湖北安陆调来守城兵一协(相当现在一个旅),其中有官吏四十八对夫妻和一户单身汉,看上了这里的秀丽风光,逐定居于此。这“四十八家半”的后裔现在遍居湘西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九五五年授予的全军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元帅的祖先贺贵,就是“四十八家半”之一。据说贺龙原来劫富济贫时,就明令规定不劫“四十八家半”的人家。上世纪末,贺氏家族已在官拜山找到了他们的祖坟。原来官拜山是当时专门埋葬九溪卫官兵的,山下葬官,山上葬兵。有墓碑、石柱(望柱)的坟墓不计其数。估计我们祖先的忠骨也就是埋在这山上。可惜我们来迟了。这座山属慈利县江垭林场,现正申报国家森林公园。该场为了建成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已将山上所有的无主坟整平,碑石铺成上山的路。山大,墓碑又多,已根本无法查找了。
     返回镇上,我们遇到一位热爱考古的安姓青年。他带我们查看了他搜集的有关图片、資料、《慈利县誌》和《九溪城誌》。真可惜,这些资料,别的都记得很清楚详细,唯独缺少明朝初期建卫时期的内容。这里的文献记载是:洪武二十三年,设卫建城,后来的城墙又是谁修的呢?县文史部门經多次考查,也无考证结果。况且,杰公在永乐二年重返九溪卫时,已是带罪之身,不是主官,也不会把他的资料写上县誌了。
     综上所述,我吴氏始祖复公的生平传略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记载。杰公永乐二年来九溪卫距今已经六百零六年了,我们为了寻根,找到了复公与长子杰公当年叱咤风云和乐享田园的地方,也找到了极有可能埋葬先人遗骨的地方——赛金台九岭十三湾。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祖先一定含笑九泉了,我们也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