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灵水吴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东拉西扯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9/13 9:50:51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晋江灵水吴氏是泉南一大望族,也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地处晋江南部,现有在乡人口七千多人,其中吴氏人口约占90%,古称『灵水三乡』。即:前乡村、后乡村、曾林村,还有桥内(加溜)、田厝两个小村。灵水背靠灵源山风景区,山上有千年古剎灵源寺面向麒麟山和五里埔经济开发区。福泉厦公路横贯而过。真可谓山川秀丽、交通便捷。

灵水吴氏是季札之后,元末有吴懒翁者,迁来晋江五都灵水乡居住,于明代繁衍成为当地大姓。与灵水吴氏发祥的同时,闽南有不少吴氏支派,如『福赐公之漳州镇海为祖,而代毓显人;士铭公在南安黄龙为祖,而称列右族;恭德公在龟湖仙锦为祖,而衍支逾茂;下浯以贵生为祖;围头以公名满着为祖;城东观下以公名敬者为祖』。只因上世经历战乱,旧谱散逸,灵水吴氏对于祖宗传承脉络已不可尽知。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修《灵水吴氏族谱》,族人吴从宪作《延陵谱序》,叙其支派玲:《按吾谱旧稿,有世祖、应祖者,兄弟殷富,自光州固始从王审知人闽,寄迹南台、兴化府塘下,再徙泉州晋江龟湖象泮加埭。其他七星山苏木之祥,旧传为莲叶出水,遂永卜居焉。此吴氏祖也。传至始祖懒翁,慕灵源山水之胜,复自象泮徙居灵水……』》主修《灵水吴氏族谱》的吴希澄则认为:『闽之吴来自光州固始,又闽之通姓。予家长史公始之闽长乐来,居泉之东门,公在元仕为长史,讳鉴,字明之,号虚白,墓在灵水墓庵山正中』。其由东门迁来之说又与象泮徙居之说有异。

吴从宪之子吴可承于明万历年间重修族谱,他曾到江西、福建各地调查家族源流,认为吴氏来自光州固始的说法不可靠,而是迁自四川。『自黄帝而下二十六世至泰伯,四十五世至季札,九十五世至蜀宣公(宣公行一,字守德,以蜀主孟知祥封驸马宣城公,公惧祸不测,与夫人孟氏揭家自蜀阆中县兰登谷迁江南,居抚州石井,复迁南礼祝家山金斗窠。)公长子纶,生十二子,其第十宝公方自南丰折入邵武府建宁县。』,而后传建宁、长乐吴氏,再辗转徙居晋江灵水。

因祖辈事藐远难稽,灵水吴氏就秉取『谱其所可知,阙其所知不知』的态度,将肇基始祖懒翁列为一世祖。懒翁(13251387),名性,字志仲,元时居泉州东门,晚年携孙温明(1375-1443)移居灵源山(又称大鹏山)下,辟地葺草舍居住,其时山下居民鲜少,有柯、东、方、李四姓同居住,山木蒙密,山虎为患,懒翁作《诮虎文》以祭山神,痛言:『吾念乡间,久不宁谧,鏖战之后,郡县萧索,百万馁鬼,啾啾坏壁……』求山神『备闻斯义,孑鲅亟行并逐,毋或曲庇』。后虎果尽去,不复为患。乡人敬服,称他为『东门先生』。

灵水一带山色虽佳,奈土地瘠薄,吴氏传裔有从事农耕的,有从事海运贸易的。明初征科严苛,人多逃亡,也有人借航海之便逃亡台湾。如四世吴孜(1420-1498),『在灵水,东皋(江苏如皋)两处建家,两处传衍』;吴敏(1433-1509),『衍传漳州海澄梧贯乡』,应为行船经商者。五世吴惠(1438-1487),衍传台湾,妻黄氏号顺简(1446-1529),『卒葬台湾云天山』。黄氏是晋江族谱中记录的最旱往台湾的女性。六世吴鉴(1465-1529),早年带其三弟吴镒往台湾。吴鉴居嘉义县刘厝庄,吴镒居草湖庄。吴鉴晚年回家乡,在灵源山上设霁云书院,教授子孙,栽培了不少人才。

灵水吴氏七世吴希澄(1491-1573),字克静,号泉滨,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人,授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知县,是吴氏首中科举者。《晋江县志宦绩》记他:『劝农桑,广积储,虽早不害。民以情诉者进见无时,虚心晓譬,曲直咸平。以忤监司意,归隐灵源山下。』族谱记他:『壮年得官,即袖手以退,自力食于田。力衰,习古医方,翩翻岁月,不复知有人世矣。』王慎中曾赠诗日:『家在深山非避秦,相聚正值桃花春;近看道气眉间异,暗接心期语下亲。 』

八世吴从宪(1522-1581),字惟时,号鹏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中举人,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初授行人,擢监察御史,巡监浙江,巡按山东、浙江,出为江西副史、浙江参政。在任时『抑奸殖良,兴废去蠹,民史怀畏』,巡按浙江时,冢宰张瀚授意从宪举其子乡荐,从宪不应,因此得罪张瀚,遂外转,从宪宽洪有雅量,为御史不作气矜张,中怀耿介。嘉靖末年,有晋江县令以御倭之后军饷,不充为由,拟加征盐户钱 粮充饷,吴从宪言诸当道,悉免不行。一时盐户皆感其德。

九世吴可远(1545-1594),字以毅,号近峰,从宪次子,授辽东司都事塞外参军,曾奉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魄遗数千金,毫无所受。万历二十一年转保定别驾,卒于官。

吴可官(1552-1629),字以能,号葵云,从宪三子,任官粤右,署昭平邑,万历三十四年(1606)转襄阳参军。诸子孙随任人籍在襄阳谷城县。

十世吴淳夫(?-1629),字复东,号犹三,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因依附魏忠贤被列入,『逆案』,夺职归家。病死原籍,葬灵源山,墓地尚存。

值得宣扬的是,灵水吴氏与番薯在闽南的引种传播有密切关系。该族明代从事商贸海运者多有其人,如七世天叙,字克谱,谱记其『卒于商舶,年仅二十有八,生卒莫详。』八世际阳(1536-1589),字惟建,谱记其『练事明达,长于筹算… …偕其长子三同航海吴越间,为什一计』。九世可鼎(1551-1599),字以调,号逢源,『慕苏坑内山水幽胜,与堂叔玉山公共卜居焉,离祖屋里许,种果树数百株… …晚得朱薯(番薯)一种,教人种植。今闽中处处有之,迄今饱其利,等若五谷,其功泽甚多。』首现引种番薯,传播闽南。后用闽南传播全国,其功厥伟。清末民初,灵水吴氏又以腌制『灵水菜脯』外销而扬名东南亚。

自懒翁肇基灵水,600余年来吴氏传衍蕃盛。嘉靖年间修谱,遂定自八世起,通族取定『讳行』为:『隆基垂裕,锡我鸿祉,宜体高恩,永昭徽美。』与其相对的『字行』为『懋德慎修,陶成瑞器,奇琛特达,龙文宝贵。』现已传至二十四、五世。

灵水有五个自然村,计有吴姓千余人。又历来随着族人仕宦、经商,迁传衍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浙江、安徽,福建省内福州、泉州、漳州、南安及晋江本市东埔、庵上等村。侨居海外的遍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以侨居印尼者最多。今海内外传裔已达数万人。灵水吴氏迁台者亦甚多。除上述灵水吴氏五、六世于明中期过台湾的记录外,族人吴文启近年还广搜尚存的各房谱牒,整理出《晋江市灵水吴氏衍传台湾情况表》一份。综合各房记录,十一世往台湾的有吴启峻等4人,十二世往台的有吴廷异等6人,十三世往台的有吴士建等48人,十五世往台的有吴世典等86人,十六世往台的有吴隆愿等73人,十七世往台的有吴基宣等32人,十八世往台的有吴垂基等6人。吴氏族人渡台的活动自清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没有间断过,而且多数聚居嘉义县草湖庄、刘厝庄。往台的族亲经常回乡探视谒祖,捐资修建大小宗祠祖厝,直至日本占据台湾之后,两岸关系被迫中断。而彼得居住台湾的灵水族裔已逾万人。

灵水吴氏现有大宗祠1座,小宗祠7座。其大宗祠吴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是在吴氏始祖懒翁祖宇基地上兴鰡的。相传懒翁素习青襄之秘术,善识风水。迁居郡南时,曾踏勘多处,观其山龙,察其他气,试泉水之轻重、清浊、气味,寻求福地。因赏识灵源山水之秀,泉水甘香,令饮者神清气爽,且每瓢重于别处一两有余,故择此地居往。到则为文驱除虎患,得乡人敬慕。有李姓者,巨富数万,欲分给居宅财产,懒翁固辞不受,只求其菜地一蚯,构筑茅屋安身。此地坐落灵源山东南侧,靠近灵水源头,前有平地开阔肥沃,正是一处风水宝地。六世吴镒,人称『地中仙』,对此祖居极为推重,以为是福泽之区,龙脉结穴,建议起建祠堂,而体制『不宜过高,过高则尽阳;又不宜过大,过大则伤神;门前最忌壅蔽。』于是族人据其建议在此地建成三开间二落祠堂一座,奉祀懒翁及以下列祖。祠堂几经重修,1986年海内外族人又鸠资按原貌进行重修。祠堂坐西北,面东南,傍依灵源山,遥望石井江。门前有三级台地依次筑埕,视野开阔。一对旗杆竪立在第三级埕前。虽然祠堂是三开间建筑,却有气势:台基甚高,门前列五级台阶。中间特别开宽而左右次间略窄,凹寿前石柱鎸联,『独麟献瑞于侧,双凤呈祥在前。』点明祠堂的风水佳地。大门挂木联:『周至德裔,明长史家。』门簪刻为龙首突出,托着红漆万子花纹为底的匾额,上书金字『吴氏家庙』。门侧木雕宝瓶夔龙窗,下安着一米多高的麒麟堵石,凹寿两边用青石线雕『四聘图』、『梅竹图』的对看堵,皆显得古色古香,与众不同。

祠堂内部结构也是门厅,天井开阔而两庑较窄。厅前廊安卷棚顶,作为拜亭,中厅地面比拜亭升高一级。厅柱、廊柱皆用粗大杉木,黑漆柱面,上书金字联对。如:『壶水锺灵花邑开气运,源山挺瑞绣斧破天荒。』『谱世家太史曾推第一:锺灵气瑞文上灼魁三。』『峰峙大鹏,蔚起人材锺瑞气;笔驱猛虎,保存民物着雄文。』皆古代文人撰写。祖宗龛前,粱枋之间挂满『大理寺卿』、『三庙御史』、『太傅尚书』、『监察御史』、『四代一品』、『粤海金汤』之类金字匾。厅粱中还县挂着一副吴氏始祖季札的绸缎绣像,并绣有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横批是『世家第一』。近年泉南各村吴氏轮流祭祀始祖季札,1988年,『延陵始祖诞辰2574周年戊寅泉南纪念会』就在灵水村吴氏家庙中举行。

灵水吴氏衍传历史悠久,自始祖懒翁公徙居灵水后,六百多年来派裔繁盛。除分居晋江各乡镇外还外迁省内各市县及全国各地包括台港澳地区。另有部分旅居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东南亚各国,印尼占大部分,共约12000多人。现已衍传海内外数万人计。而这些旅外侨亲虽远离故土,却心系家乡,饱怀爰乡之心,为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