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吴孟龙唱抗日歌曲
老兵档案:
吴孟龙:1921年12月出生,平乐福兴(现平乐镇,下同)上游村委牛角园小村人,1941年在阳朔白沙镇无线电班学习一年,毕业后分配到国军7军171师512团通讯连(在华南铁路东面),负责在师部接收电报。抗战胜利后,因不愿参加内战返回家乡务农至今。
吴孟训:平乐福兴人,1941年由征兵入伍,国军84军412团1营1机枪连上等兵,曾在河南商城一地和日军作战,1947年后回到平乐老家。与吴孟龙是堂兄弟。
在寻访桂林抗战老兵中,记者发现,有些是夫妻共同抗战救国,如此前采访过的张裕华、许良能夫妇;有一些是亲兄弟,如接下来我们将会提到的吴锡林、吴越两兄弟;有些则是同族兄弟一同参军抗日。8月11日上午,记者就走进平乐福兴一对同样参加过抗日的堂兄弟吴孟龙和吴孟训。
从平乐县城坐上班车一路飞驰,六七分钟后便来到老人所在的上游村委,村主任老吴已在村口守候着。知道记者要采访这对堂兄弟,老吴很高兴,领着记者走过湿润的稻田田基,一边还念叨着“他们可是扛过枪抗过日的啵”,言语里透着敬重。
走进吴孟龙的家,老人正坐在门口,拿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借着门口的亮光在看,妻子则在一旁看他读书。听说有人造访,老人连忙收起书,激动得四处找凳子,随后才想起到旁边儿子新起的房子里坐。老人说,人老参加不了什么娱乐活动,看书是他最大的爱好。
老人1941年进入桂林阳朔白沙镇无线电班学习,一年后被分配到驻安徽的国军第7军171师512团通讯连(在华南铁路东面),负责帮师部接收电报。谈起当年选择从军,老人直感叹,国家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人人都应该有守土抗战之责。正说着,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抗战时的自卫歌:拿起一切拿得到的枪,上前!我们没有了豆米;拿起一切拿得到的子弹,上前!我们没有了土地,誓为民族牺牲,齐向强权奋斗,我们要决心救自己!
老人回忆说,当时大仗基本打完了,但局部却小冲突不断。例如,日本人的炮楼一般有两个人站岗,我军人员常想办法袭击炮楼。有次,他们穿起百姓的衣服,扮成妇女模样,提个篮子,里面装了猪菜叶,菜叶下面是驳壳枪,日本人在炮楼上看见,“花姑娘、花姑娘”地笑着跑下来,结果被我军人员用枪顶住,然后丢几颗手榴弹便炸掉了炮楼。当然,日本人也会袭击,他们用木棍钉满钉子,像刷子一样,晚上乘我方哨兵有点打瞌睡时,直接便拿钉棒猛敲哨兵头部。双方这样你来我往,争夺非常激烈。
老人还提到,那时的军民关系也很和谐。部队每到一处,百姓都会拿一碗水、一面镜前来欢迎。起初大家奇怪,一问,民众答曰:民如镜,亲如水。
而提起吴孟训,老人也倍感自豪,脱口而出“那是我阿哥”,摇手一指,正在村子的那头。走进吴孟训老人的家,他正躺在椅子里,面前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只还带饭粒的大碗。老人今年90多岁,身体和声音都很虚弱,听力很差,眼睛也“不太看得清了”。
由于老人记忆模糊,记者只能从一些志愿者口中知道他当年的点滴经历。原来老人1941年便应征入伍,为国军84军174师412团1营1机枪连上等兵,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河南商城一带和日军作战,又在山里构筑工事,与日军周旋、对峙,直到日本扫荡大别山,才撤出大山,一呆就是四五年。当时六个人管一挺机枪,两个人轮流扛机枪,两个人管弹夹,另外两个负责射击。日本人投降后,部队开到山东,之后老人便离开部队回到平乐老家至今。
老人的儿子说,老人前两年得了重病,躺在堂屋两天没有进食,到了第三天晚上,突然说要吃东西才又奇迹般地活过来。现在,平乐或者桂林一些志愿者每个月都会到他们家看望老人,与老人一道回忆抗日的往事,并送来一些衣物、少量的钱和“抗战老兵”的纪念章,老人的儿子感叹说,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他(吴孟训)这个晚年也算没白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