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译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李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24 9:58:25  文章录入:吴李才  责任编辑:吴卫东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译文)

作者:吴李才  (2015-8-23)

笔者巳在《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与书简》文稿中,有这篇的文言文及点校,现按来自网络版本的《答吴充秀才书》(译文),作了校对和部分文字修辑。为方便部分宗亲读者的阅读与理解,录入文言文与译文作对照,供参考。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指正。

《答吴充秀才书》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范本,是欧阳修(1007-1072)写给吴充(1021-1080)的一封回信。写作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时年欧阳修33岁,吴充秀才只有19岁,景祐五年(1038)进士,官至丞相,《宋史》有传。

吴充有很强的写作能力,有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而又汲汲乎求道,向欧阳修请教。于是,欧阳修在回信中着重阐述了他对于道和文的看法。他从评论当时一般学者的通病入手,引用古人作为正反例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谈问题容易说得尖锐深刻,有助于启发与开导对方,但欧阳文忠公的态度谦谨。欧阳修这篇经典散文具有纡徐婉转、自然清新的特点,因而获得历代学者的好评。

【文言文点校】

答吴充秀才书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译文】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顿首在先辈吴君足下说:前次有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怎么能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对人)的批评和赞誉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来求得进升的人,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湛,文章雄伟,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赞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惠然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追求道理、圣贤或儒教之道),但是能到达""之境界(境地)的人很少。不是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在某些方面沉迷不悟。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令人欣喜,而当稍有工巧却容易沾沾自喜而感到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当写出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更有甚者对于百事漠不关心,就说:我是文士(读书人,学者)其职责在于写好文章而已。这正是到达之境界的人很少的原因。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但人们读《周易》就感到好像没有《春秋》似的,读《尚书》就感到好像没有《诗经》似的,为什么孔子花的工夫少而达到了最高境界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无法赶上的,但是对于大概掌握突出的人,其文章是不难达到理想的境界的。故此,孟子总是匆匆忙忙在外奔波,没有空闲著书,荀卿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子云(扬雄)、仲淹(王通)写书都是尽力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前人)的文章流传了下来,认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故他们愈是用力(于文采),愈是勤奋(于技巧),却愈是写不好文章。这就是您所说的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掌握得不够充分啊!如果掌握充足,(文章)即使驰骋于宽广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也是没有什么地方不可能到达的。

先辈(您)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又有志于追求”,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界是不难达到的。我学习,但未能学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荣幸)啊!欧阳修禀告。

(本文在《华夏吴氏网》发稿,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