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大气大智大勇的吴太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鸣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9 17:57:19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中国哲学中的道,指的是自然天性,而德,指的是第二天性,一般来说,习惯被称为第二天性,而一个人的德,即一个人的习惯。道德,即做人的规矩,当这个规矩与行为成为一个人的习惯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一个人达到了德性的程度了,有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前者是美德善德,后者是丑德恶德。人的德能够合乎人的天性之道,则是善德美德。人的天性是什么呢,《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老子曰:上善若水。可见,人若善之如水,则为上善,则到至德。人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人之善之如水,则指的是人之善中有智,这就是至善至德。

这个世界上,有道者有之,有德者有之,无道者有之,无德者亦有之。这个世界上,有德无道者有之(比如将自己的王位让给自己的丞相子之的燕王姬哙),有道无德者有之(比如历史上在一生当中成功过一次的枭雄们),无道无德者有之(比如历史上输得惨的负面小人物),而有道有德者亦有之(比如吴泰伯,善中有智,可谓至德,至德达道,有德有道)。

吴泰伯为避让王位,而采药衡山,勇入荆蛮,断发纹身,自立一国。其德其道,字字坐实,为有德有道之人。立国必须首先收税征兵立百官,而后才有农耕凿渠建城防,这一系列事务,事事皆成,其智不浅,即是有道。

吴泰伯遵从父意,避让王位,率领仲雍,自号句吴,无论是由于孝,或者由于慷慨大方,还是由于留命留名或是说保命扬名,都符合道与德,都符合人的自然天性,都是没有迷失人的自然本初之天性,这对于仲雍来说,都值得效仿的,这对于两千多年来遍及天下的仲雍后裔来说,也是值得效仿的。

有人说,吴泰伯其实有后代,只是因为出于对仲雍的补偿,才让他自己的后代远离江南荆蛮之地,而远赴漠北戎狄之处,成为蒙古人的祖先,而把吴之王位留给仲雍,这更是泰伯对仲雍的恩重如山。泰伯带仲雍一起远离周原,远离是非,远离不测,己经对仲雍有恩,而留吴国王位于仲雍,更是恩上加恩。仲雍以及仲雍后裔,自然对泰伯敬仰有加,万古有亘。

吴氏祭泰伯,祭的是自己的血脉先祖仲雍的恩人,吴氏祭泰伯,抒的是承恩思恩之情绪,吴氏祭泰伯,是一片深深的感恩之情,感其恩德,感其道德,更有一片效仿之念,效其德性,效其道行,习其大方,习其大气,仿其大智,仿其大勇。吴氏祭泰伯,正如吴氏的血脉先祖仲雍那样以谦谦之怀,感恩泰伯,效仿泰伯,学习泰伯。

吴氏宗亲感恩泰伯,崇敬泰伯,并非是因为孔老夫子赞颂了泰伯。

从史料中可得,在孔夫子的内心深处,真正有份量的,只是周公姬旦与老子李聃二人。夫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可见孔夫子对周公与老子是五体投地式的崇拜。而孔子对周公的父亲周文王以及周文王的伯父吴泰伯,则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两位从行为上不积极主张掠取孔子的祖国(祖宗之国)商殷,而对这二位同样标以至德二字,如此加以推崇,使二位成为示范。孔子以此方式来怀念与护卫他的祖国,情有可原,不必在意。说白了,孔子只希望以此二者当枪使,当做思念与表达对故国之爱的工具来使用。对此,旁人可以不必深究深责。

亘古以来,有阴阳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男女,有男女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长幼,于是自成家庭与家族。家庭家族永远存在,而国祚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时间阶段所具有的产物,以前族群部落,有家无国,以后世界大同,仍然有家无国,世界大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界大同,国家消亡,宗族长存,世界大同,国庆节可以取消,而宗亲会则依然举行。而实现世界大同的阻碍,从逻辑上看,只能是现今各国的总统主席总书记,而吴氏弘扬泰伯精神,其目的,只应该是将泰伯精神弘扬到各国的总统主席总书记那里,他们若具备的泰伯大方大气之德行与让国高风,世界大同的阻力则大为削减,人类的福利则大为增隆。这是吴氏宗亲弘扬泰伯精神之功勋所在。

本来,道德条文以及道德舆论,这种东西,上层社会希望用之以约束下层之人的贪婪与罪恶,而下层社会则希望用之以约束上层之人的贪婪与罪恶。自古如此,见惯不怪。吴氏宗亲用重声调以及大手笔,来向全中国全世界弘扬泰伯之道德,自然可影响各国国主,从而有促于世界大同。为此,弘扬泰伯之慷慨大方雄浑大气之精神,是受泰伯之重恩的泰伯之二弟仲雍之后裔----吴氏宗亲的本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