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怀乡平花吴氏宗谱1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小茶生  文章来源:粤信宜:吴昌禄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7 11:25:30  文章录入:吴平河  责任编辑:吴卫东
 


四、吴氏先祖繁衍播迁纪实

家谱记载,我吴氏的开氏始祖是泰伯,其弟仲雍为我们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和仲。周章继承父位,担任荆蛮族勾吴的首领。被周武王依分封周章为勾吴国君。周章后嗣绵绵不绝,历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勾卑、去齐13君,400余年。

公元前585年,仲雍的第十八代孙吴王寿梦继承父亲吴去齐的君位,并正式称王。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吴王寿梦生有五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五子厥由。在此期间,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吴季札的家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吴国灭亡之后,季札家族成员,有的离开吴国,逃到异国他乡谋生,有的隐居山林,有的则坚守乡土故园。 吴季札生有五子,长子早逝,葬于山东。次子徵生、三子重道、四子子玉、五子木熹。

吴季札五子中,以次子吴徵生一支最发达。国破家亡后,吴徵生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为妻,生一子,取名启蕃。启蕃之意,当是立志复兴吴国。只可惜吴徵生一生复兴无望,最后客死他乡,葬在齐国葵丘(即今山东淄博市)。吴徵生去世后,其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因而家室又迁到山东曲阜。他死后也葬在此。启蕃的儿子叫吴诩,弃政学文,在孔子弟子颜高门下学习儒家学说,颇有名于当时。吴诩去世后葬在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吴诩娶田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吴暨,次子吴售。吴暨一支,后代散居齐鲁之间。

吴售娶石作氏,生三子:长子王卢、次子庸、三子裔。吴庸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亡到晋国,去世后葬在山西翼城。这样,吴徵生后裔的一支又自山东迁到山西。吴庸在山西生了两个儿子:吴勾余和吴樟。吴勾余生子叫厥由,与先祖辈季札的五弟同名,吴勾余葬在绛邑(今山西翼城东)

吴厥由的一个儿子叫吴申。到吴申这一代,家族又南迁到楚国。吴申还颇有出息,在楚国官任大司马的高当时战国诸侯争霸已接近尾声,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定局。吴申见楚国必亡,于是急流勇退,携带妻儿老母,自楚国南渡长江,隐居在江西庐山。终日以山水诗酒自娱。吴申在这里调教抚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吴芮,次子吴莛。

吴芮不负祖先,重振宗族的家声,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沙王。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据顺治五年抄本《蓝湖吴氏家谱》记载,长沙文王吴芮生了6子:嫡长子吴臣,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五子吴元,六子吴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吴芮嫡长子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吴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居临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吴右,见《汉书吴芮传》。但《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为一人。吴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吴回死后,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著(差)、吴传。吴著(差),《异姓诸侯王表》写作“吴产”,即同一人。公元前178年,长沙王吴若(回)去世后,吴著(差)继位为第5代长沙王,居临湘。吴差做长沙王22年后,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去世,葬临湘,谥号为“靖王”。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吴衍陵娶妻刘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吴全,次子吴介。吴全一支,又自山西东迁到毫(今河南商丘县西南)。吴全娶冉参之女为妻,生的儿子叫吴隆。吴隆与妻端木氏生的两个儿子是:—长子吴复兴,次子吴复奇。复兴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希望家族复兴,吴复兴生儿子吴章。果然,他的这一支后裔,不久便又复兴起整个吴姓的声威。吴复兴自毫迁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去世后葬在宛(在南阳)

吴章,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尚书》学教授,为人刚直不阿,不幸被王莽害死,也葬在宛。吴章生育了四个儿子:长子吴尉、次子吴汉、三子吴翕、四子吴演。传到吴汉这一代,家族因吴汉的功业而昌盛一时。吴汉官拜大司马,去世后被谥忠侯,史称“广平忠侯”。吴汉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吴成,次子吴国。吴成在广平忠侯吴汉去世后,以长子身份嗣封为第二代广平侯。不久为家奴杀害,谥为“哀侯”。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吴成死后,广平侯国被一分为三。广平哀侯吴成生了4个儿子:长子吴亘(旦),次子吴吁,三子吴宣,四子吴昕。 建武二十八年广平侯国废除后,改封吴亘(旦)为濯阳侯(濯阳在今河南遂平县),以奉吴汉之祀。

吴如胜在世时,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的吴姓族谱,是吴姓族史上的一大盛举。谱载吴如胜生有2子:长子吴允佐,次子吴允承。永兴二年(公元153),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泰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如胜以家传《世系》进呈,汉桓帝审阅确认后,拍案称好,命太尉黄琼等议以吴如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徙往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主持吴姓始祖泰伯庙祀。这在吴姓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吴姓宗族得到朝廷的重视,皇帝的亲自过问,泰伯庙的官修,标志着吴姓宗族的复兴和繁荣昌盛。至此,季札后裔吴徵生一支,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兴衰坎坷,又回归到吴姓的故土——江苏吴郡。 吴允承去世后,葬在姑苏(今苏州市),诏谥“文孝侯”,所以谱又称“奉祀文孝侯吴允承”。允承的一个儿子吴颛(注:又记作偳),袭封奉祀侯,继续主持苏州泰伯庙祀。去世后葬在苏州,赐谥为“良侯”,族谱称“奉祀良侯吴偳”。吴偳家族到魏晋时,仍兴盛不衰。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泰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吴允承之子奉祀侯吴妁早逝,留下两子两女。长子吴熊庆继承父业,留居吴郡。次子吴景和两个姐姐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投奔亲戚。吴氏两姐妹由于出自名门之后,如花似玉,德才兼备,远近闻名。

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县)人孙坚当时才20岁,在当地做官,很有势力。他慕名前去求婚,吴家亲戚嫌孙坚粗鲁、狡诈,不答应这门亲事。孙坚遭到拒绝后既羞惭又气恼,他扬言要报复。吴景的大姐姐怕连累亲戚就劝说:“不要因为我一人而拖累大家,如果那人不好,就怪我命运不好吧。”这样吴家大女儿就嫁给了孙坚,史称吴皇后,后来她的妹妹做了孙坚之妾。谁料孙坚日后竟发达起来,后官至破虏将军,领豫州牧,成了东汉末年的一大军事割据势力。吴夫人先后为孙坚生了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妹妹为其生了孙郎、孙仁两兄妹。孙权则继承父兄打下的基业,成了一代帝王,建立了东吴政权,与魏、蜀鼎分天下。公元202年吴夫人去世,与丈夫孙坚合葬于高陵(今江苏丹阳县境内),后尊为武烈皇后。

吴熊庆自幼聪明过人,被时人誉为神童。吴妁死后,吴熊庆即以长子身份留居吴郡,顶立吴氏门户。孙权称帝后,尊封大舅吴熊庆为太傅、吴郡公。这支吴氏在东吴四代被封侯,以国戚、先贤后裔风光于世,直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吴熊庆四世孙嗣贤侯吴之则遇害,这支吴氏才退隐于民间。

半个世纪后,东晋王朝建立,江浙一带又成为统治中心。公元323年,晋明帝追封古先贤后裔,吴之则之孙吴皋益[注:平花吴氏族谱记载为吴皋孟]被封为昭衍公,这支吴氏又重新肇显于世。尤其是吴皋孟长子吴佶因娶晋明帝穆皇后之妹庾氏为妻,与皇帝结为亲戚而官运亨通。吴佶在东晋出任高官中书令,后又被封为渤国公。吴佶共生七子,后世人丁兴旺,数代得以封侯拜爵。

东晋末年,其四世嫡孙镇北将军吴豫,在与北魏的战争中阵亡,其孀妻刘氏携幼子吴戢迁徙到暨阳 (今江苏江阴县)。吴戢一支在暨阳定居六代,历宋齐两朝,其间有子孙出仕为官,名见于正史记载。到吴戢六世孙吴鬷(又作樛)吴时,又迁居武昌郡的汉阳山。吴樛[注:平花吴氏族谱记载为吴鬷]是吴季扎第四十一代孙,南齐时人。他迁居汉阳山后,隐居不仕,以耕读传家,其子孙兴旺数百年而不绝,成为当地望族,世称武昌吴氏。后来,武昌郡也成为晚唐吴姓的七大郡望之一。吴樛(又作鬷)生有二子,其中以长子吴盾一支较为兴旺。

吴盾在南朝梁武帝时,官任大司马、侍中等要职,陈霸先起兵灭梁时战死。吴盾死后,得到朝廷追封,被诏葬于今湖北江陵,并建祠祭祀。吴盾家室因而从武昌汉阳山迁居江陵,吴盾这一支吴氏历南朝后期战乱,至隋唐两代,其裔孙都曾入仕为官。其中吴盾曾孙吴若远,字伯高,唐太宗时考中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之职。吴若远对吴氏最大的贡献,是在其先祖吴如胜修撰的家谱基础上,编撰了完整的吴氏正宗族谱。至此,吴氏正宗的迁徙流变的历史才清晰可有史可考。

据吴氏家谱记载,吴若远之子吴世伟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平乐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新封侯。吴世伟生有二子,长子吴佐、次子吴兢。次子吴兢迁居汴州仪,后来成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

吴佐之子吴可博唐玄宗天宅年间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仆射,成为唐朝显赫一时的政要,赐封为渤海郡公。吴可博死后,其长子吴舜咨凭借父荫当上了山阴令。其家室迁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后代子孙繁衍成山阴吴氏。 山阴吴氏以诗书传家,出了不少文人雅士。其中就有吴舜洛长子吴翥,他生性淡泊,看轻仕途,定居山阴,潜心着书立说。着有《山阴集》、《闲情集》、《招云集》传世,从以上书名可看出吴翥寄情于山间、白云的高雅志趣。唐武宗年间,当地政府多次请他出山做官,均被其拒绝。地方官后来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连唐武宗都很钦佩其清高气节,赐号他为“文简先生”。吴翥作为山间文士被当朝皇帝赐名成为一时美谈。吴翥生四子:盖、益、绎、融,吴融也是文人,称得上唐后期著名的文学家。《旧唐书》记载,吴融自幼勤奋读书,后中进士,做了韦昭度的书记官(即幕僚之类的官)。他的文章洒脱而华丽,因而常常恃才傲物。一次韦昭度讥笑他写的文章不好,吴融公然反驳:“此自是吴家文字,非老夫攻之乃意。”此后,吴融文章以“吴家文字”为号成为文坛美谈。吴融先后历任著作郎、侍御史、户部侍郎、翰林之职,后裔兴旺。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吴融生有三子,繁衍成为山阴吴氏的三大分支,这三支吴氏后来又分迁各地。其中,吴融次子吴元睿迁回祖籍江陵,此距其先祖吴盾(季扎 42代孙)诏葬江陵大约有三百余年历史。三子吴少颠一支迁回诸暨 (今浙江诸暨县)

吴融长子吴元三,字若虚,官至翰林院修撰,他娶唐宗室惠昭太子李宁的曾孙女为妻,生有三子:吴彬、吴彪、吴伊。其长子吴彬,字文郁,封骠骑将军,家居陕西咸阳,后又迁回吴郡虞山。至此,季札次子吴徵生后裔经一千余年辗转流徙,到公元 10世纪,由季扎53代孙吴彬回迁到其直系先祖吴季扎始封之地——古延陵。 吴彬娶妻支氏,生二子:吴顺、吴颐。吴顺,字公孝,娶上官氏,生子吴兆辰。吴兆辰,字南应,后唐天成年间(公元926927年),吴越王召他做司马的高武官,他却避而不就。吴兆辰娶妻言氏,生二子:吴穆、吴彰。吴彰,字泽着,颇有文才,于周世宗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考中进士,吴征(征)生一支吴氏家族至此又开始中兴,但这时其家族迁居开封。吴彰娶妻苗氏生子吴旻,字丽章。吴旻之时,已当北宋,家族进一步兴旺。吴旻博学多才,中宋太祖干德间(公元963967)进士,官任刑部尚书、知制诰翰林学士加左谏议夫。他又娶广西提督黄育之女为妻,生子吴感,宋仁宗天圣年间,吴感官任殿中丞。死后象吴彬一样被葬回吴国故地姑苏(苏州)。吴感妻李氏,生三子:吴万钊、吴万镒,吴万钟。次子吴万镒,字居厚,官任曲阜县令,后升任为京东转运副使,死后葬在鲁城(曲阜)西。吴万镒与妻何氏生一子吴颙。吴颙,字永和,他虽然没有做什么官,但由父亲作主,娶孔圣人第48代孙衍圣公孔瑞友之女为妻,生一子吴原,吴原,字叔本,任浙江青田县尉,虽然是一个七品小官,但他却与妻祝氏生了两个了不起的儿子:吴相、吴梓。吴原之后,分为两支,吴相成为苏州、山阴吴氏共同始祖,吴梓则成为江阴吴氏始祖。

吴相,字世翊,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2)高中状元,这是吴姓宗族史上第一个状元。随后任著作郞,夫章阁侍制、翰林大学士等一系列高职,死后谥“忠简”。吴相与妻王氏生一子吴造,字文立,官任乌伤(今天浙江省义乌县)主簿。至此,山阴吴氏一支又迁居到浙江省义乌。吴造妻孙氏,生三子:吴让、吴尧、吴德。宗族又一分为二,吴让留居义乌。吴尧之后先居义乌,后迁苏州。

吴尧,字师圣,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官做到礼部尚书。吴尧娶妻葛氏,生四子:吴禄、吴实、吴袍、吴湛。长子吴禄,字无秩,号默斋,宣和三年进士,官任左丞相之职。这是吴氏宗族为数极少的几个丞相之一。吴禄夫人郑士,生三子:吴佔、吴瑜、吴晟。长子吴占,字美成,官任集贤院侍制,而且娶宋代皇室宋太宗8世孙赵汝述之女为妻,吴占与赵氏共生五子:吴欢、吴滂、吴大猷、吴修、吴随。长子吴欢,字廷悦,也是一个进士,官任江西转运使,他娶钱端仲女为妻,生四子:吴亮、吴奇、吴亶、吴亦。吴欢的后裔也非常发达,人丁兴旺,并分衍出众多分支。吴欢的第三子,吴泰伯第87世孙吴亶,于南宋中期迁回吴国故地苏州吴县至德庙,奉祀这里的吴泰伯(至德)庙祀。吴亶生三子:吴锡、吴镒、吴铉。吴镒又生三子:吴富兴、吴贵兴、吴福兴。富兴生顺孙,顺孙生仲杰,仲杰生季义,季义生叔恭,叔恭生庸,吴庸字秉常,生二子,长子吴俞居原宅,次子吴仝,吴俞之子吴永祥童年嗣吴仝迁居福建。吴永祥源于江苏省苏州吴县至德乡洞泾祖,为泰伯第95世孙也;出生于明嘉靖元年壬午年(1522) 十一月廿三日辰时,居苏州府治西北日华里(今苏州的景德路),父亲吴俞居原宅,童年嗣吴仝(吴俞弟弟)迁居福建。明朝年间约于1563年由其儿子吴伯胜、吴伯有、吴伯文负吴永祥负吴永祥骨骸从福建经南雄珠玑巷迁至粤东高郡信丰都二甲开基(今信宜市怀乡镇)。又据信宜市平花吴南生及怀乡山心吴世文家保存的吴氏族谱记载,太始祖永祥公自髫龄嗣迁居福建仝公,越年逾壮,由福建迁广东高府信邑,为信丰都二甲(今天的信宜市怀乡镇平花村)吴氏始基祖,始居福岗(今信宜市怀乡平花村河背)、继迁大闢(今茶山丰垌口大闢),三徙琼花村(现在的平花村)。永祥居福建何处来及卒年漏载,葬于信宜市怀乡平花下塘冲田面正垠凤地嘴,十世泽溥公署明立申寅兼庚甲分金;永祥原配已失考。永祥生三子,长子伯胜、次子伯有、三子伯文。后来三个儿子分居三处,长子吴伯胜迁洪冠镇大樟堡,次子吴伯有留守怀乡镇平花发展,三子吴伯文迁茶山镇勃垌,今已排至泰伯113世,后裔已有18世代,历447年,繁衍生息达3万之众,遍及信宜市各镇及深圳、珠海、广西等世界各地。

泰伯109世 吴昌禄根据族谱和历史资料辑录

公元2009921日于信宜市区金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