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吴氏宗亲总会会长吴靖年及其父亲吴泽民与三叔吴子漪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亦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7/18 14:23:34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旅西侨领、《欧洲晚报》常务副社长、西班牙西中经贸文化促进协会第一副主席、西班牙吴氏宗亲总会会长吴靖年(右一)

 

 

 

----------------------------------------------------------------------------------

华文传媒精英畅言星城

20031125

晚报很有生命力

———访《欧洲晚报》常务副社长吴靖年

    翻阅来长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媒体名单,《欧洲晚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家报纸与本报一样都姓“晚”,不知海外的华文晚报与国内的晚报有何异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独家专访了《欧洲晚报》常务副社长吴靖年先生。

    专访安排在吴先生下榻的宾馆房间内进行。记者刚进去便发现房内的书桌上摆着一份最新的《长沙晚报》,莫非吴先生也正在对两家晚报进行比较?对于晚报同行的拜访,吴先生显得非常高兴。他说,刚刚入住宾馆,还没来得及细看长沙的报纸,你们是《长沙晚报》的记者,我们就算是一家人了。

    据吴先生介绍,《欧洲晚报》是一家创办于西班牙的华文周报,创刊于20008月,总部设在马德里,在葡萄牙、法国等国设有分社,发行面覆盖欧洲部分国家及西班牙全国各地,同时在中国的丽水、杭州、上海等几个城市和侨乡设有记者站和特派员。谈起办报的初衷,吴先生告诉记者,西班牙的华人数量是10万人左右,但是很多人都看不懂西班牙文的报纸。办《欧洲晚报》就是为了让当地的华侨华人及时得到讯息,报道的内容包括中国国内的发展情况、西班牙当地华人生存状态以及西班牙的重大新闻,通过报纸,让当地华人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迅猛发展,并为华人华侨的生活生存服务。至于取名为“晚报”,吴先生回答得很简单,是想让这份报纸成为人们下班之后的一种休闲方式,丰富晚间的精神生活,因此报纸一直以轻松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晚报在西班牙和欧洲很有生命力。

    吴靖年有着数十年行医经历,他那份悬壶济世的仁爱也渗入了办报事业。吴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办报不是为了赚钱,想赚钱就不会在海外办报了。”《欧洲晚报》通过免费刊登用工信息、对中国驻西班牙的使节们进行专访、让华人了解使馆职能等方式服务于华人,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欧洲晚报》因此在3年时间内,成为了西班牙发行欧洲国家最大的华人报刊。。吴先生对海外华文报纸的前景充满信心,雄心勃勃地对记者表示:“我们已有将报纸从现在的64版扩至80版的计划,用更及时、更丰富的内容来服务于当地华人华侨。”

--------------------------------------------------------------

 

西班牙西中经贸文化促进协会第一副主席吴靖年忆家父——老中医吴泽民


 

“悬壶可埒经纶手,绕膝堪怡矍铄翁”。这是青田前几任的一位副县长为家父吴泽民九秩大庆所撰的寿联,至今仍在寒舍中堂挂着,一望便知家父是位行医济世之人。

古人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凡以苍生为己任者都愿一伸抱负,大展经纶。家父从医六十余年,治病救人无数。医病重医德,寿人亦寿己。“矫世高风堪勒石,回春仁术可藏经”。他医术精湛,临症却又一丝不苟,以“经纶手”称之,未尝不可。一家四代同堂,团聚欢庆,子孙绕膝,亲友盈门,老父笑逐颜开,精神焕发,诚然是位九十矍铄翁。此寿联可谓道尽父亲平生,形容极致。

1924年,家父从处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19287月毕业,怀着崇高的理想和热情,赴汉口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后方医院,任上尉军医。19295月,后方医院解散,他回到故乡青田。正好那年,陈诚授意青田县政府,用救济院款项创办青田医院,卢士美任首任院长,家父受聘为医师,还有一位药剂师、一位助产士,共四人,开创了青田县立医院以西医治病的先河。

1931年春,三叔父吴子漪电召家父赴汉口投笔从戎,任第十四师军医处少校军医。同年秋,调第十八军副官处任少校军医,随从军长陈诚。数年后,升为国民革命军少将衔军医处处长、军医院院长。有一次家父用北京同仁堂特制的“梅花点舌丹”治愈一士兵的关节炎,中医药神奇的疗效激发家父学中医的强烈愿望。1936年赴广东途中购到日本《皇汉医学》丛书,是家父自学中医的起步。接着阅读了大量中医典籍,从此,进入中医领域,发挥中西医兼治的优势。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陈诚调黄维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师师长,此师归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指挥。家父奉命随师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据同僚鲍仁福(泰顺县人)先生说,家父是部队医疗部门的总负责人,作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丝毫官架子,且赋性恻隐,同情疾苦,不仅为伤员悉心救治,同时每到一处,都免费为老百姓看病给药,不辞劳累,亲自动手。曾有位江苏宜兴农民被歹徒刺伤腹部,大段肠子从伤口流出,星夜送到医院住地。正在熟睡的家父被叫醒,一听有人危急求医,立即开门迎入,睹此惨状,二话没说,家父亲自主刀,直到天亮,手术才告完成。病人脱险之后,送来一个大红包以表谢意,被家父婉言谢绝,并说做医师就是以救死扶伤为天职。部队一些军医遇上难度大的手术,都是请家父在旁指导,方感定心。有几次医护人员为军需处处长张云注射606针剂药水,张是大胖子,静脉不易找到,多次注射失败,转而求助家父,接手之后,以娴熟手法,一下子便注射成功,这与他刻苦学习,练得一手过硬功夫密切相关。讲述家父这些往事时,鲍先生神情显得十分激动。

1943年家父隐退故里,在家开设门诊,并腾出楼间让重症危病患者居住治疗。一边从事农耕,一边为家乡群众治病,他内外科兼施,中西药并用,每日外科换药由家母帮忙(家母林映玉,为原国民革命军杭州师管区少将副司令林映东将军之嫡堂妹),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拥戴。家父思想进步,政治开明,尤其同情劳苦民众,甚至为地下党人杨进尧(当时化名为“留东”)与老陈(解放后曾任景宁副县长)等游击队官兵看病治伤。他在行医收费上分等对待,富者当取不让;衣食丰足者,出手多少不计;贫苦者不计报酬,有些极穷困者还赠送药品,乡人广为传颂。

我少年生活在北山湖云老家,耳闻目睹家父每星期常利用本地中草药和温州买来少量的西药,从湖云至白岩、北山一带行医一次,诊费由病者自己出。有两次行医使家父声名鹊起,曾有个叫吴成喜的北山病人,不知吃了什么有毒的食物,腹部膨胀、高烧、昏迷,家父先给病人打了强心针,三分钟后用药催吐,一会儿就苏醒过来,再给病人吃些助消化和解毒的中草药,不久就康复了;另一次,一对孪生婴儿生病卧躺在摇篮里已是奄奄一息,家父给他们静脉注射奎宁针剂四分之一支和吃奎宁药粉,结果救活一个。这一来在北山、白岩一带,甚至景宁百十里方圆都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名噪一方。

家父生活非常俭朴,青菜淡饭,麻布蓝衫,打扮和农民并无两样,以至于有陌生病人来就医,当着家父面还问吴医师在哪里。急病患者的家属,常常雇轿夫来请家父,家父从军出身,一概谢绝,从来不愿坐竹篼,让轿夫抬。不管天晴下雨和山高路陡,总是竹笠一顶,健步前往,轿夫工资,东家仍然照付,轿夫掮上空竹篼当然省力,所以打心眼里对不摆架子的家父产生无限的崇敬和感激。为了看病什么要紧的事他都搁下,就这样地在家乡坚持了十年。

青田解放后,家父纵观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观点,拥护中国共产党,相信人民政府。194911月,被选为青田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由于行医远近有名,每次赴县城开会时,常常有很多病人在青田大埠头迎候,等待看病。

195210月,经青田县人民政府批准,家父被派到温溪区负责卫生院组建工作,当年12月回青田县人民医院任医疗股长。在茫茫医海中,不断求索中西医结合的医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54年家父被评定为主治医师,每月工资108元。1956年和1961年家父两次被评为县级卫生先进工作者。在上世纪50年代,家父感到最艰巨的是每年征兵体检工作。1953年至1963年,每年从6月持续到10月一直担任主检把关医师。征兵任务很重视体检,要求严格,一般每年都要征召新兵500700名之数。1961年由于家父在征兵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表彰、嘉奖。从1963年起,家父连续被选为第五、六届县人民代表。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在家父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了一串沉重苦痛和折磨的足印。尽管被剥夺处方权,遭受关押、游街、批斗,每天脖子上挂牌,牌上写着“吴泽民——大地主、大土匪、大官僚”等莫须有的罪名,牌重五六公斤,取老松木板和最细的铅丝串成,每次脖子被铅丝勒得深深陷入,十余天后才复原。每次批斗后,在医院铲草筋,或上山采草药,常有两小孙跟随其后。睡的地方是伙房、储藏室、楼梯下,夏天很热,空气很差,蚊子又多。冬天寒气逼人,对老人极为不利。三餐由家人送饭,还不准亲人相见,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多次想不开,幸亏及时发觉,都被我耐心劝阻、说服,终于挺了过来。我劝家父把思想集中到写回忆和总结医学临症医案上,这样的日子有一年半时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医院革委会一位负责人,一边不准家父看病,一边却第一个出面要家父为他的女儿、亲朋看病。他女儿发高烧、腹泻、抽筋,医院诊治无效,危在旦夕,家父以中草药给她治愈。第二个要求家父治病的是县委里的一位人事科副科长,患慢性肝炎,腹鼓胀异常、神志不清,住院治疗,被视为“不治之症”。家父以“至宝丹”用注射器鼻饲,不久醒了过来,再开了四五剂中草药方剂,使他恢复了健康,生活多年。自从这两例病人治愈后,要求恢复家父看病权利的干部、群众呼声愈来愈高,在县委有关领导的关怀下,才恢复家父的处方权。但被扣压三年之久的工资直到19733月落实政策时才得以补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父获得了新生。蒙医院党支部领导的关怀照顾,让年迈体弱的家父半天上班,半天在家休息。此时的家父依然还坚持天天看报和钻研医学业务,并留下大量医案记录,供后人临床参考,这是一笔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他在病房里巡诊,多数是内科和小儿科病人,其次是妇产科,少数是外科,都采用中西医结合或中医治疗,均能收到理想疗效,同时每日还看门诊中医病人若干位。对病人首先正确辨症,次则按病辨证分型治疗,使用药方选择古今常用的优秀药方,尽量使用中草药,以求缩短病程,又降低医药费。又因人有南北,地有东西,水土、饮食、习惯的不同,指导适宜饮食,这些都对促进疾病趋愈极为有关,对病家不厌其烦地频频告诫。因为我们三代同堂在医院上班,家父严教我们学医先要学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其次,读书守煞勿滑,临证宁拙勿巧,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学、虚心地学。

1981年到1986年,家父连续二届被选为青田县政协副主席,他非常感激党对他这样老知识分子的关怀与信任。并襟怀坦白畅所欲言地积极参政议政和指出社会的弊端,认真地履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发挥自己是原国民党副总统陈诚的内侄和三叔父吴子漪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等独特关系,积极协助参与政府对台的宣传联络工作,多次撰写对台宣传稿件,以自己有合适的工作和被选为人大代表,得到政府与人民的信任等事实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以家乡建设成就,自己家庭的安定生活和享受天伦之乐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家父八十岁高龄获得退休。此后,仍十分关心群众的病痛疾苦,对上门求治者,有求必应,坚持义务治病及义务咨询十年之久,双目得了老年白内障视力严重受障碍之后,他仍怀着救死扶伤、悲天悯人的精神,为病人诊治处方。开方时,除自己戴上1250度以上老花眼镜外,还左手拿着8倍放大镜,右手提笔写处方,一字一笔的墨迹不仅是给病人处方,而且也是记录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幸福方便让给病人的嘉言懿行。

迄今,家父过世已达19年之久,回顾1962年我作为中医学徒,跟随家父每天在青田县人民医院门诊与病房习医抄方,手把手学习诊脉、传承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第一手知识的情景,犹如眼前。后来,医院又招工安排第三代佳玮跟随祖父习医,曾经三代同堂在县人民医院共事,一时传为佳话。可见家学渊源,源远流长,无非先父之绵泽也。

世事沧桑,人海浮沉,但家父的崇高医德,精湛的医术和立身处世之道,永为我们子孙的范仪而长留人间!

-------------------------------------------------

旅西侨领吴靖年为先父吴泽民编纂医书、传瑰宝

20149月,蜚声青田县杏林的一代名医——已故的原青田县人民医院老中医吴泽民先生112周年诞辰,其生前累积六十余载的“医学笔记”遗稿,由他的爱子、原人民医院中医师,现为旅西侨领吴靖年先生经过精心的汇集整理,终于以《吴泽民国医选萃》之名编纂成书,并即将付梓面世了。




该书是吴靖年先生呕心沥血,耗时三年,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整理、编纂而成的。它的问世,不仅是吴靖年先生缅怀父亲生平的业绩,献给他百年寿诞,表达自己孝心的一分最好祭品,同时,也是他为传承父亲宝贵的医学经验,促进祖国现代中医的交流与发展做的一件大好事,其意义非凡,可喜可贺!

吴靖年的父亲吴泽民医师,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浙医大前身,以西医为专业)。毕业后,回故乡被青田聘任为“青田县立卫生院医师”,开创了青田以西医治病的先河,其功不可没。后受其三叔,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四厅中将厅长、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署长吴子漪举荐,离乡赴武汉部队任国军十四师军医处少校军医。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跟随部队为抗日转战南北,曾参加过著名的“淞沪大会战”,为战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尽心尽职,作出贡献。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发现有许多疑难杂症光用西医、西药的疗法一时难以奏效。于是他便根据民间的一些“中草药”秘方对症施治。谁知此法果然灵验。由此他深知我们中医药果真有西医西药不可替代的神奇功效,大大激发了他对学习中医的浓厚兴趣与强烈的愿望。此后,他在行军作战途中,到处收集并利用自己的钱,购买了许多我国古代名医、名家有关中医的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甚至还有日本出版的《皇汉医学丛书》等等。有了书,他就充分利用日常行军作战的间隙与饭前饭后的闲暇,如饥似渴、争分夺秒的坚持潜心苦学。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中医药的知识。他把学到的这些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的运用到临床实验中,做到边学习、边实验,使其中医医疗技术迅速提高,临床经验也日趋丰富。因此得到了时任国民革命军副总裁陈诚将军的赏识,请他当自己的“随从军医”。之后,又提升他任少将军医处处长、武汉行辕军医院院长。

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内战不断,时局动荡不安。他已厌倦长期的军旅生涯,加上此时又恰逢其父病重。他便借机告假回故里探亲,并从此解甲归田。在家乡,他亲眼目睹当时农村贫困落后,农民们一旦生了病,缺医少药又无钱医治的惨状,他不禁从内心发出“贫困农民甚可怜,无医无药更无钱”的悲叹。他根据农村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决定在村里开设一家以中草药治疗为主的“家庭诊所”。他认为这样既能治好贫苦农民的病,又可大大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此后他为了替人治病,经常肩扛锄头上山採中草药。他採来的中草药治好了当地不少农民的病,据说当时我党一些在北山一带从事地下工作的游击队干部生了病也慕名向他求医。他的中医术确有“妙手回春”之力。怪不得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华佗”。

解放后,由于吴医师一贯爱国爱乡,服从人民政府的领导,以行医济世为业,处处同情、关心人民的疾苦,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当时尽管他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干过事,家庭出身成份与社会关系又都较复杂,却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无比信赖与尊重,他被选为青田县“首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政府安排他到“县立卫生院”当医生。

谁都知道,当时的医院的内部设施与医疗条件都较差,没有独立的中医科室,吴医师是中西医“全科医师”。他不论内科、外科、或妇科、儿科样样在行,是个一流的好医生。当地群众都知道他在农村行医时,都是以中草药为主,对中草药治病更深有研究,临床经验又丰富。因此大家还是喜欢找他看中医。而吴自己凭多年的经验也认为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的杂症,有时施用中医的疗法较之西医疗效更佳。所以他在诊疗中也更多的施行中医疗法。就这样久而久之,这位当年原是西医科班出身,而后步入中医领域,自称是“半途出家”的人,成了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中医师”,还被院方提升为“主治医师”。

十年动乱期间,吴医师这个原国民党副总统陈诚的内侄、国民党高级将领吴子漪的侄子,还有两个亲弟弟都在国民党军中干过事,社会关系极为复杂的人,在那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始终逃脱不了“挨整”的厄运。据说那时,他被戴上“反动伪军医”、“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与“牛鬼蛇神”等多顶帽子,在单位里天天挨批挨斗,还被关过“牛棚”、挂过牌、游过街,最后甚至还剥夺了他当医生的“处方权”,停发了他一家赖以生存的工资,可以说受尽了肉体与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但即使处在这样的逆境中,吴医师不但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更没有因此停下手中的医疗工作。因为在当时有许多群众一旦身患疑难杂症投医时非他莫属,谁都会想方设法偷偷地到他隔离在楼梯下住宿求医。其中更加令人可笑的是,当年那个曾批斗过他的“造反派”头头和县里的一些革命干部生了病,为了救命,他们也不怕丧失“阶级立场”而甘冒着“政治风险”去找曾被诬为“阶级敌人”的人为自己看病。而吴医师对此总是本着“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计前嫌,一视同仁,热情的为他们服务。

正因为吴医师以“治病救人”为怀,与人为善、以德报怨、医德高尚,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声誉高,口碑好。所以在党的三中全会后,县里的有关部门,根据他的个人表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落实了有关的政策,恢复了他的“处方权”,补发了他多年被扣发的工资,此后还连续两次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

吴医师是位跨世纪的老人,按年事,他早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已到达法定的退休期限了。可当年由于医院医务人员短缺,尤其是像吴医师这样医术精湛、名闻一方的中医人才更是宝中之宝。所以院方根据当时工作的需要,破例一再挽留他留院继续工作,吴医师也自感身体条件尚可,能多干几年,多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事业做点贡献也是好事。可谁知他如此一干就连续干了二十多个年头,直到一九八三年他八十二岁了,院领导才批准他正式退休。显然,这与当今我国有关职工的法定之退休政策是不相符合。却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一个特殊案例而已。

退休后,虽然吴医师已届耄耋之年。此时的他身体与精神等各方面状况都大不如前了。再加上此时的双目都患有“白内障”。但由于医术名气大,上门求医者仍然不少。对此,吴医师总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热情服务。眼睛视物不清了,他就戴上1250多度的老花眼镜,这还不行,他又借助功率为八倍的放大镜提笔为病人开处方。此情此景,病人看了心里无不感动之极。

以上就是吴医师从医以来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经历与矢志不渝地为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其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了使医术精益求精,不断长进,当年他不论在部队当军医,还是退役回乡在农村开私人小诊所,及至最后被吸收安排在县人民医院工作,都十分重视对临床实验和经验的总结与积累。例如:他在为许多有疑难杂症的病人诊治时,除了耐心、细心的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八纲”,根据病人的病象,查明病因、分析病理并予以正确处方外,还不厌其烦,认认真真的把这些材料写成“病案”,一一记录在他的“医学笔记”上。就这样,他行医六十余年来,日积月累下的“医学笔记”,一本又一本,大大小小足有五十多本。显然,他这样做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使医术精益求精,供日后研究时参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这些经验传承给后人,以为祖国的中医事业发展做点贡献。对此,其子身为医生的吴靖年深知,这么多“医学笔记”,都是他父亲生前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在医学上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更是他自己“杏林世家”的传家之宝。他说,当年自己,之后,还有他的长子吴佳玮,在学医时就从他的这些“笔记”中学到了不少的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后来他俩都学有所成,先后都进人民医院当了中医师。所以他对此倍加珍惜,早就想把它整理编辑成册,予以传承。无奈,只因当时他自己也在人民医院工作,整天忙于医务;八十年代初,他又随子女移民到国外经商而忙于商务,以致为父整理医案一事一直未能如愿。如今,他在国外已从商业上退下来了。退休后,作为侨领的他,虽然仍时常公务缠身,忙于应酬。但为了搜集、整理他父亲生前的“医案”,他从2011年起,除了参加一些重大的国内外侨团活动外,几乎利用所有的时间,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投入为他父亲整理并编纂“医案”一事中。

然而,要整理这么多医学笔记和病案并非易事,因为当年的那些医学笔记,由于年长月久,许多纸质已泛黄,有的字迹也已模糊不清了。再说那里面的内容是其父几经反复修改、补充的,其中文句的穿插也显得异常零乱,而且有的还是使用古体或异体方言字,一时很难辨识。所以整理起来费神费力,难度很大。有时一两天还理不出一个内科疾病和病案。据估计,如果想要整理好这五十多本医学笔记及病案,非要花上三、四年时间不可。不过,吴靖年对此并不感到畏难。他说:父亲生前不仅是医术精湛,而且是个医德高尚的人,他常对我说:“悬壶济世”是我们“杏林世家”的家风,“治病救人”是我们当医生的天职。因此,吴靖年为遂父愿,痛下决心。他说:“即使时间再长,困难再大,在有生之年也要坚持把它整理出来。”

在吴靖年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历经三年多,这本冠名为《吴泽民国医选萃》的医书,终于在其父112周年诞辰问世了,在此,我们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他秉承了吴氏泰伯的“至德”精神,继父志,遂父愿,为祖国的中医事业增添光彩。

    917,青田旅西华侨吴靖年编撰医书《吴泽民国医选萃》首发仪式在青田县府举行。县政协主席季力华,副主席吕大德,原市委副书记张成祖,县委宣传部、县统战部、县侨联干部等出席首发式。

吴泽民是西班牙侨领、西中经贸文化促进协会第一副主席吴靖年先生的父亲,浙江青田人,曾跟随陈诚将军随从军医,任过国军86军少将军医处处长兼武汉行辕军医院院长。建国后曾任青田县人民医院医疗股长、主治医师,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副主席。

   在吴泽民将军崇高医德、精良医术的熏陶下,其子媳和孙辈都成为了有名望的良医。吴靖年后来虽改医从商,旅居西欧,成为一代侨领,但仍未忘怀医道,忘情病员,扶危济困,业余为侨胞义务行医,热心公益事业,不时无偿地为上门求医的华侨施药,深受旅西侨胞的爱戴。

    《吴泽民国医选萃》是吴靖年历时三年整理、编纂而成,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经典医学释义、民间中草医药临床治验、医学实践心悟、温病临床选方治验、临床治验选萃203例等内容,重点叙述了吴泽民先生从医60余年来所积累的临床治疗经验,尤其是在《内经》、温病理论治疗内、妇、儿科杂病等方面应用于临床有着自己独到的辨病、辩证思路,对从事中医药学研究者及中西医临床工作者颇有参考作用。

    季力华对《吴泽民国医选萃》一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对吴靖年先生编纂出版此书表示感谢。他说,《吴泽民国医选萃》是一本好书,因为它既是珍贵的教材、医学著作,也是珍贵的历史史料和难得的科普书籍,不仅能从书中读懂吴泽民先生从学从军从政为父的高贵品质,也见证了建国后青田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希望当代青田人能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要通过此书的出版发行,进一步弘扬吴泽民先生身上所呈现的优秀精神,学习他大医精诚的医德、坚韧自信的精神、博大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为青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让侨乡青田“三乡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旅西侨胞吴靖年先生编撰医书《吴泽民国医选萃》以示后人

欧浪网0715日(记者/一鸣)报道,一部出自旅西浙江青田籍侨胞之手,由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洋洋洒洒95万字,内容涵盖治疗内科、妇科、小儿科疾病及其他各类疑难杂症的医书——《吴泽民国医选萃》将在今年8月初显身中国各大新华书店。医书总编纂为西班牙西中经贸文化促进协会第一副主席吴靖年先生,内容则取自其父亲吴泽民60多年行医临床笔记,前后历时三年整理完成。该医书的出版发行,进一步丰富了青田人民政府提出的弘扬侨乡“三乡文化”内容,为侨乡青田和祖国中医界留下一笔难得的文化遗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吴靖年先生的父亲吴泽民上世纪的1928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1931年投笔从戎跟随陈诚将军,任国军86军少将军医处处长兼武汉行辕军医院院长。后因父亲病危回乡侍亲卸甲归田。全国解放后,担任过青田县人民医院医疗股长、主治医师,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副主席。老人家行医40余年,治疗治愈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医德及医术在当地中医界及周边地区闻名遐迩,一直到上世纪1983年,81岁高龄的吴泽民才正式获准退休。老人家退休在家后仍十分关心群众疾苦,对就诊无效上门求医者有求必应,坚持义务治疗及义务咨询,直至九秩高龄无疾而终。去世后给他的后人留下30多本凝聚其一生心血,弥足珍贵的特殊疑难杂症临床诊治笔记。2012年夏季记者在青田采访时曾经看过这些医疗笔记的其中一部分。打开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映入眼帘的是整篇密密麻麻的小楷字,很多记录填写在正文旁边,看得出是临时加上去的。字体极小,由于年代已久,一些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辨别起来很费劲。

说道编纂这本医书的初衷吴靖年先生说,自己年事已高,一直有一件心事未了,那就是父亲在六十几年行医生涯中留下的这些特殊疑难杂症临床诊治笔记。它是父亲依据诊病实践苦苦探索,一生呕心沥血的心得,配方与治疗方案属于独一家,传统医书根本找不到。笔记内容包括患者临床表现、诊脉判断、配药处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及痊愈过程。对专业医护人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行医指导,对老百姓来说内容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可谓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皆宜。吴靖年说父亲到了晚年眼睛不好,很多内容是用放大镜一笔笔写下来的。这笔珍贵的家族医学遗产如果不抓紧时间加以整理出书,在自己百年之后就很有可能湮灭在人世间,那样既对不住父亲,也愧对后人,以及那些渴望解除病痛的家乡父老。这对吴氏家族是一个损失,对家乡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一个损失。因此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件事情。更何况自己是父亲亲授下成长起来的医生,在这件事情上需对父亲有个交代。

吴靖年说,故乡青田是侨乡。近几年,当地政府向海外乡贤发出弘扬青田三乡文化(华侨之乡、石雕之乡、名人之乡)的倡议,作为一名旅西华侨,如何在有生之年做些事情,让这片土地上特有的侨乡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是他一直在考虑的事情,是摆在每个海外游子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每个海外侨胞的责任和义务。将父亲遗作整理出书,为弘扬三乡文化增色添彩,给后人和家乡留下一点文化遗产上的东西,以后子孙流传生生不息,故乡甚幸、后人甚幸、国家甚幸。

--------------------------------------------------------------------------------------

 

 

侨居西班牙华侨吴靖年先生保存一册《吴公子漪字润玉回忆录》(手稿影印本),吴子漪毕生“正气、廉洁、奉公”的品德为世人所表,更是青田人的自豪

枥下忆踪--吴子漪将军回忆录

作者:吴靖年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吴子漪旧居

 

200856日,我带领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巨浦乡湖云村实地调查时,发现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民国时期将军旧居——吴子漪旧居。

吴子漪旧居坐落在湖云村杨梅坪山麓,坐西南朝东北,海拔高程54米,纬度28°0739.7″,经度120°044.4″。旧居为吴子漪与胞弟吴舜卿合建于民国初年。建筑占地面积392平方米。系木结构三合院式(前厢房未建)。主宅面阔五间带两侧夹屋,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带前后下檐,悬山顶,两侧夹屋各面阔一间,中堂悬挂吴子漪、吴舜卿遗像,旧居的环境风貌依然如故。

在史料调查过程中,得知侨居西班牙华侨吴靖年先生保存一册《吴公子漪字润玉回忆录》(手稿影印本),便向其借阅,如惜获宝阅之,方然大明吴氏至德文化博大精深,吴子漪真是“至德”文化传承人之一。惜读《吴子漪回忆录》使我身感震动,吴子漪毕生“正气、廉洁、奉公”的品德为世人所表,更是咱青田人的自豪……吴子漪先生的“回忆录”以时间先后及其个人年龄选进为序次,按年谱格式,详书而又重点地回顾了自己童年时修文习武与成年之后从军随陈诚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人生奋斗历程,内容真实、生动,颇具传奇色彩。文中透露了不少民国时期军政事务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这为我们深入研究青田“三乡”名人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料。此“回忆录”不仅是吴氏“至德”精神践行者吴子漪先生人生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一本颇有史料研究价值的历史志书。

-------------------------------------------------------------------------------------

记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总务厅厅长吴子漪

    200856,我带领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巨浦乡湖云村实地调查时,发现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民国时期将军旧居——吴子漪旧居。

吴子漪旧居坐落在湖云村杨梅坪山麓,坐西南朝东北,海拔高程54米,纬度28°0739.7″,经度120°044.4″。旧居为吴子漪与胞弟吴舜卿合建于民国初年。建筑占地面积392平方米。系木结构三合院式(前厢房未建)。主宅面阔五间带两侧夹屋,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带前后下檐,悬山顶,两侧夹屋各面阔一间,中堂悬挂吴子漪、吴舜卿遗像,旧居的环境风貌依然如故。

在史料调查过程中,得知侨居西班牙华侨吴靖年先生保存一册《吴公子漪字润玉回忆录》(手稿影印本),便向其借阅,如惜获宝阅之,方然大明吴氏至德文化博大精深,吴子漪真是“至德”文化传承人之一。惜读《吴子漪回忆录》使我身感震动,吴子漪毕生“正气、廉洁、奉公”的品德为世人所表,更是咱青田人的自豪……吴子漪先生的“回忆录”以时间先后及其个人年龄选进为序次,按年谱格式,详书而又重点地回顾了自己童年时修文习武与成年之后从军随陈诚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人生奋斗历程,内容真实、生动,颇具传奇色彩。文中透露了不少民国时期军政事务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这为我们深入研究青田“三乡”名人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料。此“回忆录”不仅是吴氏“至德”精神践行者吴子漪先生人生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一本颇有史料研究价值的历史志书。


    吴子漪像


 

吴氏“至德”文化的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

吴子漪先生的“回忆录”不愧是吴氏“至德”文化经典之作,吴子漪的精神就是吴氏“至德”精神的化身。

什么是吴氏“至德”文化?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影响又如何?在读吴子漪“回忆录”前,我们不妨先解读一下吴氏文化的起源与其内涵,也许对吴氏“至德”文化会有一种深度的认识。同时,对吴子漪一生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魅力才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追溯中华民族5000年之文明史,而这3000多年吴氏历史文化开创了至高无上的“至德”精神,正是当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我是这么认为:“吴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一支具有影响的氏族主流。”吴子漪正是吴世祖泰伯第103世孙,延陵季札第85世孙,青田北山吴氏延陵郡始祖、唐朝宰相吴畦第33世孙。吴氏文化起源与发展,创造了“至德”文化。“至德”精神已在青田名人文化中闪烁着光芒。

远在3000年前,陕西渭水流域岐山周原的周太王育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深得周太王宠爱,欲将王位传给季历、再传姬昌。泰伯为成全父王愿,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一起南奔,历尽艰辛、跋涉3000余里,来到江南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定居。不久,周太王病逝,泰伯与仲雍奔丧,季历与众臣要求泰伯承接王位,泰伯坚辞不受,丧事毕后返回江南。季历登王位后,却遭商王暗害而卒,泰伯又次赴岐山奔丧,朝廷群臣再次请泰伯接王位,泰伯仍执意谢辞,坚推侄儿姬昌继位,以承父王愿,史称“泰伯三让天下”之美谈。古时,江南处于“荆蛮之地”时期,人们习俗于“刀耕火种、半生为食”的劳动生活方式。泰伯南奔后,为表明自己不再返北继承王位之意,愿同荆蛮之地住民共同劳动生活之决心,并遵照当地习俗“断发纹身”。同时,又把北方先进的农耕文化播传给荆蛮部落,逐步促进了荆蛮之地社会文明发展,以致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为此,人民倍爱泰伯,立泰伯为“勾吴”国王。泰伯三让天下之高风亮节和开拓江南的丰功伟绩,为世人尊颂。司马迁在《史记》中赞他为“天下第一家”。孔子在《论语》中称“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吴氏始祖的谦让美德,成为中华民族风范、世代流传。

当“勾吴”国承传泰伯第18世孙寿梦时,吴国已成为国强民富的泱泱大国。寿梦生五子,惟四子季札皆俱四德。寿梦意立季札继王位,季札坚辞避让,便出逃延陵乡下,以耕田务农为生。后吴王诸樊将延陵(今常州南淹城)一带赐封给季札为采邑,人称“延陵季子”。诸樊又决定实行兄终弟及新制,将王位传给季札。当遗命传位四弟季札时,季札再次拒受,奔逃乡下。三弟余味只好将王位传其子僚继位。泰伯第19世孙季札二让王位,至贤至圣,被誉为“延陵高风”,世尊“至德第二人”。季札生育五子,个个德操高尚,后裔繁衍,形为吴氏族主要支系。“二让王位”的季札被尊为延陵郡望始祖。

唐朝中书令同平章事吴畦,系泰伯第70世孙。于公元840318日出生在山阴(今绍兴)和乐村。兼性纯孝,潜心经史,力学圣贤。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及第,因督修黄河、奉剿黄巢有功官至中书令同平章事、拜谏议大夫、进太子太保、封光禄大夫勋柱国。吴畦为人刚正不阿、直言不讳、语涉权贵、忤上意,被贬润州刺史,公元893年辞官归家居。公元8952月,浙东师董昌称帝作乱,劫胁吴畦推附,不屈拒之。为避乱率弟侄奉父母举家夜遁至青田白岩,仅栖一载。公元896年,为避当地群盗祸,再迁安固莒冈大宁里(今泰顺新村)。“忠谏削潘存刚正,义尽退隐显容光”是后人对吴畦爱国之举历史的高度评价。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吴畦孙儿吴余德从安固大宁里迁至青田北山白岩。吴子漪系吴畦第33世(行房)孙。

吴子漪的传奇人生概略

吴子漪(18931960),字润玉,浙江青田巨浦湖云人。出身耕读世家,兄弟四人,修文习武,出悌入孝,子漪更是出类拔萃,资兼文武,通读古今,十岁能文,精击技之术,传为乡里美谈。1910年入处州省立第十一中学,19146月毕业,受聘于县立敬业高等小学任教,深受陈希文(陈诚父亲)赏识。后深造于上海法政大学,1921年经杜志远将军(青田北山人)推荐,任南通垦务公司书记,协同张謇(为清末最后科举考试中状元)改造苏北盐咸工程。1923年随陈诚赴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一师三团连部军需,参加西征。1925年入黄埔军校,次年任军校特科大队副官,参加东征,回师讨伐杨振寰、刘希闵。后任国民党第十八军军需。1928年任十一师中校军需。受训于陆军军需学校第二期,毕业后任第十四师军需处上校处长。1933年兼任第三路、第六路总指挥驻赣办事处主任。1936年任行辕组织采购委员会主任委员,少将军衔。1938年任中央训练团经理处处长。1939年任第六战区军部、军事委员会驻武汉行辕经理处处长。1949年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四厅厅长、军需署副署长、军需总监。1946年任海军总司令部总务厅厅长、第四署中将署长。1949年随军去台湾。1953年转伍任台湾土地银行监察。19601月,因患胃癌而不治,逝世于台北,营葬阳明山第一公墓。陈诚为其悼题“英灵永谥”4字置碑铭文。

解读吴子漪将军回忆录,感受他躬行的“至德”精神

恪守法令,不谋私利,廉洁奉公是吴子漪一生为人、为官忠贞不渝的信条。

1933年初月,吴子漪任第三、第六路总指挥部驻赣办事处主任时,值逢江西友军组织联合办事处成立联合转运公司,实际上干贩卖鸦片、贩卖江西粮食至日本等不法勾当。他们邀请吴子漪任公司股东,不要吴子漪出资本,每月还送子漪三万银圆,被吴子漪婉言拒绝。第二次开会,依样葫芦,每月送吴银元五万圆。吴说:“贩毒运粮,似同造匪,必受重责”。为此,吴登报声明退出联合办事处。

19492月下旬,海军于上海领到现洋360万金。当时,坐镇上海指挥的桂永清总司令,指意财务处将该款分别存放于峨眉、重庆、灵浦军舰与京、沪等处。三月中旬,留京刘科长到沪向子漪谈桂司令台湾两处家用需款。对此,吴子漪坚持原则,没有当场答应,吴说:“仍由总务处直接电汇,容后再谈”。之后,预算处留京陈科长复沪与吴会谈,奉桂司令谕提公款调换美钞之意,吴又说:“国家到此地步犹上下其手,一面之词,难以置信,必须陈科长奉谕提公款调换美钞证明条再核夺”。拒刘、陈两员来还私欲,不告而去。同年,重庆军舰在沪脱逃,海军损失空前,全国震惊,影响军心,桂司令对此面红耳赤,百般解释,似甚懊悔。是时,吴子漪奉调中将高参,欲逗留上海。他特地携移交清册,前去与其交谈一小时。之后,他为国为桂,隐恶扬言,奔走维持,苦哀万千。也许正因于此,5月中旬,桂司令派员送子漪亲笔慰劳信一封,附金圆券五十万圆,三次强吴接受,吴子漪三次婉辞之。他说:“穷人穷干,不求人知”。

吴子漪一生从事军需三十年,天天与金钱打交道,可他操守清廉,洁身自好,非份不义之财分文不取。以致他家徒四壁,囊空如洗,生活贫穷潦倒。19506月上旬,吴子漪爱妻杨氏旧病复发,不肯花钱到大医院诊治,只是在家请中、西医治疗,半月后病情加重。吴子漪无奈,才去借一辆小车送爱妻到高雄省立医院治疗。由于杨氏病重,当子漪办妥住院手续后,杨氏即竟然已悠然长逝。对此,子漪痛惜不已:“责自己是天下第一笨人,当执军需三十年,不贪污、不营私,至己两手空空。妻死需要钱埋葬……愈想愈痛心。”只得向曾考传兄代借新台币三仟元,准备寿坊。除外,靠亲友、同仁往前送钱、送米处理爱妻杨氏的丧事。难怪,陈诚三弟陈勉修(经济金融学家)于19526月上旬,在台北招商例会上,意味深长地说:“子漪执掌军需垂三十年,两手空空,生活困难,不是圣人,便是笨人。”此言即同情吴子漪先生的遇痛,又高赞吴子漪先生廉洁之风范。吴子漪虽身居高位,心系平民,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事事处处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受群众爱戴。

1934年初,吴子漪闻悉一农民叶仲文的父亲冤遭抚州方面军指挥部逮捕之事,子漪特电告抚州军朱友葵兄查明此案,将其无罪释放。事后,叶氏父子携白鹅、母鸡、猪脚、白酒等礼物向吴子漪感恩谢德。吴子漪说:“公事公办、不可送礼”。将原物璧还,更使叶父子双双感动泪下。19357月中旬,吴子漪闻悉陆军整理处在建造营舍过程中,迁毁南湖民房千家,由于迁移民众得不到善后处置,妇孺啼哭,目声心伤。于是,吴子漪将此况向陈诚诉告:“平治天下,需得民心,谁离民众,谁无希望,南湖迁毁,怨声载道,满城风雨,谁造成之?”陈诚听后为之动情,特拨万金救济移民,划地赔偿,使被移民众安之。次年正月初一,南湖民众男女老少上街游行,旗鼓喧天,欢呼动地,他们敬送陈诚“万民伞”一把与“民族干城”匾额一个。同时,他们也向吴子漪敬送“万民伞”一把,“万家生佛”匾额一个以示感恩之情。1945年二月下旬,吴子漪于政治部第四厅办公下班途中,见有一群妻小老母跪山地哭喊救命。经了解,原来是缘胡家湾山腰阴塘有一处历史悠久的水塘,长年可溉稻田千余亩。政治部特务营认为此水塘大,鱼养甚多又大,便强行毁塘坎放水捉鱼。为此,农民上天入地,走投无路。子漪眼目此状,痛心疾首,急电告政治部特务营洪营长跑步前往阻止,洪即率武装官兵30余人,赶到荫塘逮捕强行毁塘捕鱼的士兵,阻止了这一损坏农民利益的事件。农民对此感激涕零。

吴子漪以军人为天职,忠于职守,关爱士兵,忘我工作。1934年,在黄坡地“进剿”战役中,国民党十八军、五十二、五十九师惨败。吴子漪日夜持操长达50多天未休息,安置伤兵7仟余人,收容国民党散兵2仟余人,募招新兵5仟余人,慰问军属2仟余户。主持两路军驻赣办事处,兼各军师补给运输工作。4月中旬,陈诚到南昌,适领特别费15万金,陈问吴子漪此款该作何用途,吴说:“悬赏给围剿军各军师伤病官兵,较有意义。”随后,他与陈一起下到公私医院慰问三日,并及时给伤病官兵发放慰问金,官兵们兴奋异常。

吴子漪为人宽厚仁慈,豁达大度,不仅关爱士兵,也善于用兵,如对一些犯错误的官兵,他既以严律对待,同时又耐心教育挽救他们。

19345月中旬,陈诚派徐昌言任伤病管理处处长。吴子漪戒告徐对伤员要开诚。由于徐个性强,不甚听信,结果发生了100余名伤员捣毁管理处办公所的事件。吴子漪为严明军纪,即调兵制止,捕首犯20余名,依法解送警察局候办。事后,子漪再三考虑,认为伤兵滋事乃因军事胜利,士气旺盛,伤兵无知所致,不可过于严办。便即随带清饷官一员前往警察局拘留所放出伤兵20余人。经诚恳解训,发清欠饷,伤兵跪地泣诉表示歉悔。事后,吴子漪还给伤兵发食品带回安置休养。从此,伤兵管理处撤销,伤兵并未滋事。

吴子漪身为军需总监,对财经大事运筹帷幄,一丝不苟。为严明财政纪律,他处处坚持原则,秉公依法办事。19362月上旬,蒋介石命令九江以上,宜昌以下,沿江建筑国防要塞十六处,材料预算260万金,委员长行辕组采购委员会,吴子漪被选为兼充主任委员。他将采购委员会分七组,并规定在该工程采购钢条,水泥、石子、木材、有刺铅丝时,必须由七组分头估价,共同讨论决定。他以身作则,躬自密查,或电上问价,或电外国问价,采购完成,未发现问题。5月下旬,一次,吴子漪同陈诚乘车赴珞珈山武汉大学,陈笑说,宜昌行辕仿照武汉大学建筑,工程图表计划好,预算百万金。吴子漪说:“土木二字亡国有余,值此日本大敌当前,不注国防,或重工业,将来噬脐莫及。”陈不言,宜昌行辕建筑,亦因此无形中搁置。

193611月中旬(阳历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于西安,陈诚亦同时被扣,南京国民政府人心惶惶。刘绍先等人召集同仁开会,商议支配财政220万两金公款之事。吴子漪对此表示愤慨,提议将公款代存保管,刻制三颗管理图章分人保管(自己存一颗,其他人存二颗)。各机关采取节约、实报实销原则,做好未缴数的管理原则。并阐明:“此时不努力救人救国,反而先支配公款,杀我头亦做不到。”这使刘绍先等四人默默不言,不由自身自动离去……19375月中旬,吴子漪陪同陈诚赴南京参加会议时,吴子漪向陈诚问起赵淳如有否在南京代陈诚建新居一事?子漪向陈诚言戒:“革命未成功,个人建屋,属部将效尤,对陈(诚)也有非议,影响不好。”陈诚听之有理便说:“既然地基、材料都已购妥,那就造官寓招待所之用。”使陈诚改变建居的主意。抵达南京第三日,陈诚即召集颜逍鹏、赵淳如、叶以新、罗楚材、王锡钦等开会,议决将各机关尾数公款如数归缴国库之事。陈诚批准,将剩余款由吴子漪、赵淳如协同保管。然后,吴子漪将公款移交赵淳如,一切由赵经手,吴仅负保管之名义,以示自己廉洁之言。

是年7月上旬,日本侵略军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奋起全面抗战。吴子漪忧国忧民,寝食不安,积极配合协助陈诚做好各项准备,力排一切不利抗日因素,决心与日寇抗战到底。一天,陈诚电邀吴子漪到庐山训练团谈话。吴子漪说:“日本少壮派执迷不悟,冒天下大不韪先发制人(侵略中国),(中国)如不发动部队声援(进行抗战)将为千秋罪人。”谈话中,陈说指挥官缺乏。于是,吴、陈共同商议,提“霍揆彰、宋希廉、王东原、桂永清、夏楚中、李默庵、彭善、黄雄、陈烈”等人晋升军长,担任指挥官。吴子漪决定到江西南昌、湖南长沙,组织两地办事处,安置军用物资及重要文件等军需工作,以免前方将士后顾之忧。最后,陈诚提到赵淳如有信请陈拨款,兑换成港币之意时,吴子漪说:“(兑换港币)风声传扬,涣散军心民心,中央决心抗战到底,牺牲到底,再接再励,否极泰来,自然胜利。”陈诚点头称是。

19383月下旬,有部分官员发动为陈诚母亲寿诞于武汉庆祝之事。对此,吴子漪致书陈诚,“京沪沦陷,军民遭殃,血泪未干,庆祝母寿,千秋百世,何以自解?”陈最后决定,由吴子漪伴送陈母、谭曼祥先赴湖南祁阳准备家庆。届时,仅由陈诚夫妇、赵淳如夫妇及吴子漪夫妇同少数客人参加祝寿,酒菜四席,简单隆重。

吴子漪一贯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如此,对部队、对官兵的要求更是这样。

1941年正月中旬,吴对陈诚部内小汽车二十四辆管理问题作了建议;吴认为:“一点油、一点血,如何取消公共汽车,如何取消个人小汽车”等弊端问题。之后,陈命交通处统一调配,只备用小汽车六辆,加强交通车二辆。陈说特别情况如何?吴说,特别情况在特别事项下开支,昨已颁布特别费用途十条,送各高级主管参考在卷……

194610月,吴子漪得代海军组建第四署,署设一被服厂。11月上旬,海军总司令部决定定制冬季服装,原底价为9亿9千万余,招商为底价。桂(即桂永清海军总司令)自主持,吴派杨处长参加招标会,上海国泰公司得标。杨归来说:“冬服超过底价2亿7千万余圆”,吴说:“此价有弊,无论如何不能超过底价,否则重新公开招标。”最后上海国泰公司迫不得已,自动减去2亿7千万余圆。此举,吴子漪秉公办事,为国家节省一笔巨款,同时又得罪了许多贪官。是年12月中旬,吴子漪在政治部会议上,提议各厅创办消费合作社,以种菜喂猪养鱼办法,贴补提高各部官兵生活质量,这一提议得之同仁们的赞同。在第四厅官兵通力合作下,取勤劳自产之法,提高了各部生活质量,解轻了中央军费开支,实有成效。这就是吴子漪从事军需工作第二次提议创办合作社,提高部队生活质量的、可取的工作经验。

吴子漪为国为民,除恶扬善,忠心耿耿。他不仅敢于与军内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而且为当局匡正时弊,肃政整军,积极出谋献策。

19422月中旬政治部会议上,何应钦、张治中等攻击陈诚就政治部经理混乱为由,落井下石,血口喷人。对此,吴子漪忍无可忍,挺身而出陈述了陈诚自从任北伐团长之后迄政治部长止所表现的忠党爱国、实践力行、始终革命,对经理如何克己严厉。政治部经理一年以前,间有未上轨道,一年以后,绝无混乱之事之述。吴还根据事实向他们提出几个问题予以严厉责问。吴说:“陈移交清册200份,有详细记载。如有发生错误(愿)完全负责。如有舞弊情况,先杀我头,反责刘有否校对清楚?”吴又问刘(光汉)对中央信托局错误赔偿金如数还(万德),刘有否自信警觉?……如此等等,吴极怒气衡天,指责刘不慎经理,吹毛求庇,信口雌黄、侮辱革命。吴子漪的呈言得之与会人员赞同,张治中等也被问得面红耳赤,只得自认对经理实在外行。张治中只好提前宣布解散会议。有人会问:“吴子漪正是陈诚老婆舅之关系(陈诚元配夫人吴舜链兄长),所以吴为陈诚袒护辨之?”其非也。这是吴子漪从军戎马30多年来,从职军需工作,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具体表现。

19465月中旬,陈诚奉命任南京组织国防部参谋总长时。吴子漪高目时艰,焦急异常,特为陈诚谋策十条:“一、机构纵横紧凑,二、人才甄用培训,三、奖励研究,四、器械之保养与自给,五、扩大空军训练,六、加强党团斗争,七、简化法令,八、贯彻法令,九、严惩贪污、奖励廉洁,十、集思广益、补偏救弊。”此十条建议,是吴子漪处于公心,针对当时军政力量存在的许多弊端,并通过慎密又精碎的研究分析后而提出有关建国建军的良策,颇有现实的参考与借鉴作用,如其中第九条,他针对“当时各级官史贪污层出不穷,人民由怀疑而怨愤,向心力之消失”的现实,提出“严惩贪污、奖励廉洁”的建议。之后,陈诚便借鉴吴子漪提出的策略,使建国建军逐步上轨道。

吴子漪出身农村,深知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他关注农村、农民,极力为陈诚在台湾开展的土地改革建言献策。

19513月中旬,他与陈诚谈台湾“三七五减租”成功情形时,曾与陈诚分析了此举的可取之意。吴子漪认为:“土地为国家大问题,中国历朝大乱,源于农民暴动,结果不可收拾,故中国无论任何人执政,不力求土地改善,使农民努力生产,安居乐业,断无治平政绩可言。”并说“今三七五减租,不过解决土地问题前半段,后半段必实行限田制度,斯可言土地改革成功。彼大政治家把握时间空间,时来不可失,时去不可追,最好责令土地专家慎重研究限田方法,慎重力行限田政策,大功大业,不期千秋,自有千秋……”

留葆琪先生在《吴公子漪九咏》一诗中曰:“三十载军需不染尘,廉能报国老臣心,困穷未觉襟怀冷,究是圣人抑笨人。”此诗是对吴子漪从事三十年军需工作清廉作风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对吴子漪一生力行地传承吴氏“至德”精神的千古定评。今天,当全党全国人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全民致富奔小康步伐的新形势下,吴子漪将军这种“至德”精神对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有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将其文化折射出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的“至德”精神与反腐倡廉、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