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霸时代的吴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玉壶九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7/17 20:44:59  文章录入:吴甄源  责任编辑:吴卫东
 

诸侯争霸时代的吴国

作者:玉壶九千

吴国,中华远古诸侯争霸时代十二王国之一。

吴国的创立者是吴泰伯。吴泰伯姓姬,名泰伯,是西周太王姬亶父(又作公亶父)的长子。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三子姬季历。姬亶父偏爱少子姬季历,打算把爵位传给他,又不好明说。泰伯与仲雍己经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便和父亲商议率三百族人奔赴荆蛮(越人)之地去发展。公亶父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早就有灭商之志,长江中下游沃野千里,是富庶之地,如果在那里开创基业,对将来灭商大有益处,便答应了他们。于是兄弟二人率领三百名强壮的族人开始了艰难的迁徙。西岐至荆蛮之地有两千多里路程,长途迁徙并非易事。他们一路上走走停停,足足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到达长江边上的宁镇。宁镇是位于今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带的一条山系,处于南京与镇江之间。他们到达这里时,三百人只剩下了二百多人,本以为可以在此圈占地盘安家落户了,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里是殷商的领地,居住着商王朝居民。他们区区二百人怎么敢跟强大的殷商对抗,无奈只好沿着长江继续往前走,于是他们就来到了一处叫藩篱(又作梅里,今江苏无锡市东南)的地方。这里人烟稀少,周围环境也不错,有山有水,适宜居住,圈起一片地盘就是自己的天地。就这样,他们在藩篱建造房屋开垦土地,以农耕文明和先进的西周文化影响和同化周边居住的荆人(因当地盛产竹子,故称荆人)部落,他们娶当地荆人女子为妻,在文化和血缘上逐渐融合,迅速发展起来。大约在公元前1137年前后,姬泰伯被荆人立为国君,建立句吴国,又称吴国,荆人尊称他为吴泰伯。

当时的江东的荆人有个习俗,就是喜欢边跑边呼喊,泰伯便造了一个“吴”字来代表他们这个新部落,吴国的“吴”就是由此而来。此后“荆人”便被“吴人”取代。吴人建国后,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史书上“勾吴”也作“句吴”,“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没什么特殊意义。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三子姬季历。古公亶父偏爱少子姬季历,打算把爵位传给他。泰伯和仲雍觉得,父亲这样做让他们很没面子,在国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于是兄弟俩商议,假借上山为父采药为名,逃到了荆蛮,在那里断发纹身建立句吴国。这似乎并不可信,猜想很可能是后世正统王朝史官的伪造。此说显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赞美吴泰伯这个人,说他道德品质高尚,不争君位,孝顺父亲,提倡礼让等等,是儒家的理想化身。很明显,这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

《史记》虽然是经典史书,但其中的错误也不少,比如这里的“古公亶父”就是个错误的称呼,事实上泰伯的父亲应该称“亶父”或者“公亶父”,因为先周在亶父之前曾以“公”为姓,如公刘、公祖类等。司马迁误抄了《诗经》里面的“古公亶父”,一错就是两千多年。至今还有少数食古不化的学者依然照抄《史记》,说周文王的祖父称“古公”,名“亶父”,令人啼笑皆非。

泰伯为吴国首任君。

泰伯死后传位于弟弟仲雍,为二任君。

仲雍传位于儿子季简,为第三任君。

季简传位于儿子叔达,为第四任君。

叔达传位于儿子周章,为第五任君。

周章在位时,周武王姬发灭掉商王朝,独霸中原。姬发听说泰伯的后人在江南立国,便以周天子名义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国君,另外又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中原的夏墟(今山西运城市平陆县北),国号虞。虞仲被列为王室诸侯。

周章传位于儿子熊遂,为第六任君。

熊遂传位于儿子柯相,为第七任君。

柯相传位于儿子强鸠夷,为第八任君。

强鸠夷传位于儿子余桥疑吾,为第九任君。

余桥疑吾传位于儿子轲卢,为第十任君。

轲卢传位于儿子周繇,为十一任君。

周繇传位于儿子屈羽,为十二任君。

屈羽传位于儿子夷吾,为十三任君。

夷吾传位于儿子禽处,为十四任君。

禽处传位于儿子姬转,为十五任君。

姬转传位于儿子姬颇高,为十六任君。

姬颇高传位于儿子姬句卑,为十七任君。

姬句卑传位于儿子姬去齐,为十八任君。

姬去齐传位于儿子姬寿梦,为十九任君。

周定王六年(庚申,前601),楚与吴、越结盟,这是楚与吴、越发生外交关系的开始。这时,吴国还是楚的属国。

姬寿梦即位于周定王二十一年(乙亥,前586)。此时东周王朝已经衰弱,各诸侯国恃强凌弱互相攻伐,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战乱不断。他即位时,江南的楚国已经称王,他便效仿楚国也开始称王,成为吴王国。

吴国初都于蕃离,二任王姬诸樊迁都于吴邑(即姑苏,今江苏苏州市),六任王姬阖闾使伍子胥扩建吴邑,史称阖闾城(仍称姑苏,今江苏苏州市旧城区)。苏州作为吴国国都的时间长达近百年,直至亡国。伍子胥当年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至今两千五百多年原貌仍存。

吴国的疆域早期在今江苏省中南部南京、扬州一带,后来发展为今江苏省全部,上海市大部,安徽、浙江两省的一部分地区。后期国力强盛时,还占有湖南、湖北部分地区。

吴国古称工吴,吴国金文皆自称工吴,列如吴王光(吴王光就是吴王阖闾)剑上就有铭文“工吴王光自作自用”的字样。吴国的王室来源于周室,吴地的人民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吴王夫差于前486-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正是因为这条邗沟,吴国才得以使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

吴国在军事方面很有成就,其兵器制造技术享誉一时。“操吴戈兮披犀甲”(屈原,《国殇》),说的就是吴国的兵器。吴国不仅能打造各种精良的常用兵器,而且还拥有高超的铸剑技术;干将、莫邪是当时吴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制作的剑代表了当时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现今存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阖闾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千年不朽。检测证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 吴国不仅有陆军,而且建有一支编组强大的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多。 吴国的军事家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几千年来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响。

吴国于前586年称王,共传七任王,立国一百一十四年(前586-473)。

首任王:吴王寿梦,在位执政二十五年(前586-561)。

二任王:吴王诸樊,在位执政十三年(前561-548)。

三任王:吴王余祭,在位执政四年(前548-544)。

四任王:吴王夷昧,在位执政十七年(前544-527)。

五任王:吴王州于,在位执政十二年(前527-515)。

六任王:吴王阖闾,在位执政十九年(前515-596)。

七任王:吴王夫差,在位执政二十三年(前596-473)。

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

吴国称王前传十八君,传国五百五十一年(前1137-587);称王后传七任君,传国一百一十四年(前586-473);前后共传国六百六十五年(前113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