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官家庙和吴氏宗祠典型代表的山墙各领风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佛都市网-珠江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7/9 8:32:47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吴氏宗祠高耸的镬耳形山墙                                                  官家庙香亭廊庑别具一格

  禅城区张槎街道东鄱村是多姓聚居村,体现在宗祠文化上,众姓氏祠堂遍布东鄱村各个角落,他们建筑风格也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我们选取秋官家庙和吴氏宗祠为代表,带您探寻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

  东鄱建村800余年多姓聚居

  东鄱据传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就形成村庄,但村名是1952年后起的。因靠近城区,旧时较多外籍商贩居此一带谋生,并相继落籍此处,故村中今有陈、庞、许、丁、徐、吴、梁众多姓氏。或谓徐氏族人最早聚居于此,至今已有830多年历史。以前归属南海县,当时的南海县一区由张槎乡划出罗埠、田边、岗头、巷口,由弼东乡划出东便、罗鄱、西庄、聚边,并从其中东便、罗鄱两个大村各取一字,成立东鄱乡。

  据传,“东便一带竹基城”为张槎古八景之一。今存陈氏大宗祠、陈氏宗祠、徐氏宗祠、秋官家庙、许氏宗祠、志存许公祠、吴氏宗祠、天后古庙、恒直丁公祠、迪元丁公祠、梁氏宗祠及祠前东面的安定门门楼等,皆为晚清建筑。

  东鄱村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文化:聚边村“绍德堂”早于明末清初就组建有“金声祖会”,有“十番”、“醒狮”各一队。旧时,张槎及周边每年农历三月廿六“天后入庙”,五月初六“车公出色”等活动,皆以聚边金声狮引头。东便“叙雅怀粤乐社”、“怡乐堂狮艺社”等成立已超百年历史,至今仍十分活跃,在佛山享誉较高。此外,往昔每年农历五至六月,村中还有以妇女参与为主的“观音案”(摆神恭)打醮活动。

  同是祠堂两种风情

  东鄱村的祠堂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从祠堂封火山墙来看分为“人字形”和“镬耳形”,以秋官家庙和吴氏宗祠为典型代表,这不禁让人浮想,同处一条村,为何建筑风格却是如此迥异?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东鄱小学路17号的秋官家庙一探究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造的东鄱村陈氏祖祠“秋官家庙”,建筑恢宏,布局精巧,香亭廊庑别具一格,是东鄱村众多姓氏祠堂的代表。

  秋官家庙屋脊呈人字形高耸,上多有云纹、龙纹硬山顶,两侧山墙与屋顶基本平齐,在旁边的陈氏宗祠,还可以看到高高挑起的尖角,看上去就像牛头上的牛角,在屋脊的两边各有一个。

  秋官家庙是一座三间三进家庙,也是张槎街道现存祠堂中唯一带后花园的。村中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曾作小学、幼儿园,校舍园舍,也曾办过工厂。2001年村委会投入60多万元聘请佛山梁园修复设计人员进行加固、维修,恢复原貌。现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供村民娱乐休息。

  研究张槎历史文化的佛科院教授戢斗勇介绍,秋官家庙由清末富商陈士成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独资修建。村心村陈士成(可继堂始祖)是清末富商,捐得“秋官”一职,在东鄱村北面建了一座建筑精巧的“秋官家庙”,原为供奉祖先神位及作为族人集结的活动场所。

  位于张槎四路路边的吴氏宗祠,掩映在酒楼食肆里,有种独守传统烟火的韵味,它是典型的镬耳结构封火山墙宗祠,和秋官家庙完全不同,高耸的大镬耳、精细的木雕和砖雕彰显着宗祠的威严和魅力。据了解,吴氏五世祖云朝公之四子月廉、西庄、清居、敬庄齐心合力,在原寺边村(即今聚边村)兴建“吴氏宗祠”,堂号“绍德堂”。清光绪丁酉年(1897)扩建、大修。1995年族人筹资40万元大修。现作为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物保护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