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西台与吴彦祖吴龙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张惠评 许…  文章来源:泉州史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7/4 14:39:20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7年),有江苏无锡梅里人吴彦祖入泉开宗,五世孙吴龙征,吴氏一族己在泉生活近200年。

东观西台吴龙征故居

陪太子读书,当末代皇帝的老师,出仕当官又监察百官,一个人一生有这样的经历,也算是撞大运了。建个大厝荣显一番,也为名城添一段佳话,增几分逸趣,提升点老城格调。

涂门街南、大郎巷头吴厝埕,原大郎巷与杨公巷中段一条横通道,为明代官邸式与清宗祠混合之明清建筑样式。规模宏大,四进五开间,总建筑面积1177平方米,占地约1600平方米。

就像中国许许多多宗祠故居、名人宅第一样,一不小心,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就应景纷至沓来。这东观西台,也不例外,宗祠的大门联“文物重光凝合族;名祠振彩耀联宗。”与一般名祠所拟内容似乎差别不很大。部口柱的一副对联“祖溯延陵派别光分归一体;祠崇南岳地灵人杰奠千秋”,也属笼而统之的溯源光宗之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部口柱的另一对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为大门正中匾额及这座古宗祠的来龙去脉释名。

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7年),有江苏无锡梅里人吴彦祖入泉开宗,至其五世孙吴龙征(1546-1613)出生,吴氏一族己在泉生活近200年。据说,吴龙征出生的时辰,他老父刚好做了一个南柯梦,梦见有神龙盘柱,故立马给他刚出生的这一宝贝儿子起名“龙征”,当然,吴老伯免不了自小严加督教,让小龙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吴龙征也不负祖望,勤攻苦读,终于在明万历三年,公元1573年登贤书。又在万历八年登进士,后授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因有过东观陪太子侍读,又当西台监察官的经历,所以他所建的宅第就被人称为“东观西台”了。

民间传闻,这宅地因风水好,地灵故人杰。因起于其宅两边店铺云集,有“百鸟朝凤”的吉兆,建居后附近生意兴隆,而名宅也因此名人传芳。至清光绪年间,吴龙征九世孙吴朝铨将东观西台前三进献给泉州吴氏族人改建宗祠,1890年落成。恰好这年头其族人、晋江钱头人吴鲁得中庚寅状元,宗祠前遂加竖旗杆,并请吴状元亲自题写《温陵合族吴氏祠堂记》。后来又有族人、西埔村光绪乙丑科举人吴拱震,作《温陵吴氏大祠堂记》。再后,由族人进士吴增作文、吴拱震书《东观西台族史和吴氏大宗祠》,三碑并峙于吴氏大宗祠内,为东观西台增光。而由吴鲁状元以台阁体题写的“吴氏大宗祠”五字,是吴氏族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此书端雅秀丽,有欧阳询风骨。传说当年吴鲁考进士时,参加的是因皇帝喜事而增改的恩科,所以书写文章时,不用通常严谨规范的台阁式。吴状元福至心灵,泼墨挥毫时用的是欧阳询体,丰神俊逸,灵动飞舞,被主持朝廷全面工作的慈禧太后看中,亲自口谕,让皇帝钦点其为状元。

民国初年,东观西台遭元宵灯棚火患后,开始屡犯兵祸,轮流交替为北洋军阀及北伐军等南、北兵所征用,后又被十九路军及中央军直至抗战时的宪兵相继占驻,其间,又变易为过塾馆、学校、文化宫俱乐部、高甲剧团、皮革厂、文化局、南音乐团等单位,至1997年,有识之士倡修此祠,于199910月动工,200010月方正式竣工。1992年该宗祠被定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确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新修后的“吴氏大宗祠”除中书大匾外,左大门上匾书“至德流芳”,右大门上匾书“延陵衍派”,中门屏风上,有吴鲁题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其二进大厅所挂“记首世家”匾笔画刚劲,气派雄浑。三进大厅中的“状元宰相”匾,为南宋词人吴潜所立,相传吴潜生了4个儿子,后来分派他们到龙溪、梅溪、阳溪、岱溪开居奕叶、传裔流芳,其墓现在仍存南安境内。

传说中吴鲁临终有遗联“雄潭大发枕中书”,让后裔对下联,未见踪迹。据说其时吴状元遗言,能对出下联佳对者,必为状元或家出富豪。预言已成历史,吴鲁成为泉州最后一位状元。或许今天的中考状元、高考状元倒应了吴状元的谶语也未可知。

(辑自 张惠评 许晓松 著《泉州古城名街名巷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