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氏远世祖源和遂昌、仙居吴氏世系的杂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松金  文章来源:川普安皙42天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6/6 8:58:00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关于吴氏远世祖源和遂昌、仙居吴氏世系的杂谈

吴松金  原创

     吴姓起源于姬姓。从古公亶父卜居陕西周原岐山,泰伯和仲雍公远奔荆蛮,至今已3200多年。由于世远年湮,关于吴氏远古的史迹和世系都已经有点讲不清、道不明;可以说是说不得假、道不得真的事情了。无从求证真实祖源世系,不得已只能试着杂谈一下,与有志于此道的宗亲们相互探讨交流,为吴氏祖源的梳理尽一点绵薄之力。因是杂谈,难免会有点胡说八道,可能入不了方家之眼。这里所谈的只是个人的随想、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和意见。限于水平,或许有失偏激,如有不妥、不对之处,尚请宗亲们指正和见谅。
    一、吴氏远世祖源

     吴姓作为中国历史传承最悠久的两大姓族之一(另一为孔姓,朱熹老夫子说:“惟吴孔两姓得称,余姓人家不敢妄僭”)。自泰伯远奔荆蛮,肇建勾吴以来,传承至今族群已达3500多万人,各系统、各支派的后裔分衍散布在全国各处和世界各地。真可谓是泱泱大族,世泽绵绵,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子孙昌盛。

     纵观中国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腥风血雨的争战历史。从母系社会的原始部落到氏族部落,奴隶制社会在争战中诞生,历经夏、商、周,因衰落而灭亡;新兴的封建制社会则在争战中兴起,然后又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长期处于动乱之中,封建王朝更叠频繁。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民国,战乱连连,内患、边患、外患不断。时而统一,时而分裂,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是封建时代一姓家天下的宿命。历史上所谓的太平盛世,也仅出现在文景、贞观、两宋初期和康乾两朝而已;为时长的不过百年,短的仅几十年。永享太平、长治久安仅仅是人们美丽的梦想。历史上因争夺皇权王位引发几多祸起萧墙,父子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剧。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其后的焚书坑儒,几乎把中国上古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典籍史料,焚烧迨尽。致使上古历史出现了空前的断层。司马公在编撰《史记》时,因缺乏上古史料也只能略而推之,徒叹奈何。从汉末至唐初战火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传世的史籍譜牒亡佚几尽;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东方、西方各国纷纷来朝。到唐末五代又是动乱不已,百姓流离失所,谱牒散轶严重。北宋是相对繁荣时期,但由于武备不振、边患连连,以割地和金钱买来的安定是有限的,也是不平安的;南宋偏安一隅,半壁江山沦于异族,其繁荣也是短暂的。到元灭宋,异族入主、杀戮空前,汉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谱牒又何能保全。到明朝民间编修谱牒、蔚成风气,各姓氏均修有家乘,可惜的是大半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之中。到顺治以后,民间又兴修谱之风直至民国。日寇侵华,江山沦陷,人们四处逃难,谱牒又将何存。解放初期,谱牒不修。文革期间犹甚秦火,红卫兵无知愚昧的除四旧行为,给华夏文明造成了灭顶之灾;多少珍贵的传世文物,史册、典籍、资料销毁殆尽,中华文明遭受空前的浩劫。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和道德文化破除几尽,给华夏民族造成空前的文化断层。也给各姓氏寻根问祖和修谱,造成断源断代的无尽遗憾。现在欣逢盛世,修谱蔚然成风,但由于旧谱缺失、祖源难觅,所修谱牒离祖源、史实越来越远;其真实性、可靠性实在难以恭维。只能是姑且编之、姑且信之可也。

封建社会倡行孝治天下,崇尚尊祖敬宗、敦伦睦族。魏晋南北朝又盛行门阀之风稍有地位和实力的家族都要建造宗祠家庙,编修家谱宗谱。于是寻找祖宗世系,延续宗族源流就成了当时各华族名门的大事。吴氏先祖们也在史籍中探赜索隐,引经据典、东摘西抄,拼揍出诸多雷同而又相互交叉的远世世系这在现存的旧谱中可窥其一斑。再者,由于史料匮乏,编纂之人动机各异,攀附之举比比皆是,好像谁的祖上都系出名门,都是显爵贵胄后裔似的。于是附会声华者有之,张冠李戴冒认祖宗者有之,不知所云相互矛盾者有之,种种乱象不一而足。就拿长沙王吴芮公和广平侯吴汉公这两相隔十世的两汉先祖来说,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在后世竟会成天下吴姓几大支派争相拥趸的共同祖先夫差征生重道几大系统和支派都各以吴芮公为本派裔孙,出现了个祖宗同育一个孙子的怪异世象;那一支都说芮公是他的子孙,那一派都把自己编成是芮公的后人。然后再次支分派别,又各衍各的支系,十世,历史再次重演,又是众多支派共同拥汉公为自己的。这种所谓的传代世系能让人相信吗?能不让人怀疑吗?还有可靠性可讲吗?(当然,其中应该有一支或两支真的是芮公后脉,但那又该如何去确证他?)我们作为后代子孙,如不信,又能怎么着?只能徒叹奈何!这一笔笔历史糊涂帐,谁又能说得清楚,扯得明白?谁又能以确切的史实加以证明,谁是真祖宗,谁又是真的传人?虽然谁家的谱上都言之凿凿,谁家的世系都编的传承有序,谁家都讲自己是清白家声,那也仅是编在谱上而已。又有谁敢说自己是真的祖真宗正?你又拿什么来证明她是真实的?又如何去反证人家祖宗的真假?我想谁也没有这个底气,原因嘛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就没必要多作无谓的世系之争。东汉灌阳候如胜公是著《吴氏家谱》第一人,开华夏姓氏谱牒之先河,得到汉桓帝的认可和褒奖:“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他编纂的《吴氏家谱》被后世奉为圭臬、视为权威,其成就和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唐代若远公二修《吴氏宗谱》亦是如此。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其认真负责的精神是毋庸置疑的,编写非常好,可以说其功至厥至伟。但他们毕竟距商周已一两千年,距先秦也达几百年之久,在缺乏史料的情况下凭推断和想象编出来的世系又该如何去相信?因此,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可想而知的。给后人留下诸多说不清、理还乱的千古迷案、悬案。

总之,一本由后人在几千年以后去撰写前人的世系传承,而且是在史料匮乏、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写成的家谱,其真实性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很成问题、很不可靠的。那只能说是在编撰家族史,或者说是家族的传说,但不是真实的家族历史、不是真实的世系传承。因为他们没法去搜集、也无从去辨证远古的家史及传承世系,甚至连世序都无法确定以致缺失;当然,我们现在更不可能,因为我们距古代更远(除非有重大的考古新发现)。所以只能抱着古人姑妄言之、我们姑妄信之的态度,去承认和接受这个不是真实历史的所谓吴氏远世世系。这也是个约定俗成的事实。我们要以史为鉴、以谱为本、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继承发展,客观对待存在的问题。坦率地讲,有世系总比没世系好,有传承总比没有传承,有族谱总比没有族谱的好。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变迁、族人迁徙分衍,世世代代无不依谱溯本求源、寻根问祖。吴氏后裔无不期望了解本家族的历史,特别是迁徙外地、外省和海外的宗亲。因为几千年吴氏至德精神和优良的宗族文化传统已深深地根植在每个族人心中。

天下吴姓本一家,只要大家都记住自己是泰伯的后裔、仲雍的传人;血浓于水同宗共祖的兄弟,是一脉相承的吴氏大家族中的一员就够了。至于如何支分派別,属于派,你的祖宗是谁?我的祖宗又是谁?真的没必要去过于细分和较真。只要大家都重视、珍惜宗族亲情,尊祖敬宗、敦伦族、团结友爱就好。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实际行动来延续传承泰伯公的至德精神,弘扬三让家风,使道德和谦让的族魂重回吴氏家园;使“德让两家天下、功开万古江南”之美德发扬光大。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让吴氏重铸辉煌!这也是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吴氏族人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不断组建形形色色的宗亲会、联谊会、吴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的宗旨和目的所在,也是魅力所在和生命力所在。
    二、遂昌、仙居吴氏的世系问题

吾宗派出延陵、源于泰伯,先祖吴进公是神龙元年进士(705,官三衢刺史。以五马之荣退居遂昌马埠,为遂昌吴氏始祖,开派至今已将1400年。遂昌吴氏宗谱》(石练)对远世世系的认识和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其《吴氏宗谱》序文中说:吾族世系,自唐进公以上、邈不可考者不敢妄述,阙其所不知也”吴之先世代有闻人,炎汉以前查无实据,李唐以后事有可考在当时有这样鲜明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即便如此,难以免俗,其外纪世系存在攀附、挂靠、臆造、交叉等弊端,亦一团乱象。明白人尚且做如此糊涂事(这也是当时的世情、风气所使然),更遑论其他家族了。

遂昌吴氏进公以上至泰伯的世系,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中编纂的还是比较合理的,在没有更好的证据之前,以采用该世系为妥。吴进公长子吴垒的后裔不明,次子吴峦生子三:长子龙袭,字世封、行孝一、号新溪,后裔在遂昌山前、山后、楼坪等处;次子龙库公的后裔分衍浙、闽、皖各地;三子龙庄公的后裔遍布浙江各地。
    仙居吴氏始祖全智公是遂昌吴进公的第十世孙,于唐光化二年(899)从遂昌马埠迁徙仙居下砾村。举五代后梁开平二年进士,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查阅仙居吴氏的外纪世系像一个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一个官宦世家、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家的家乘谱牒,其外纪世系竟如此混乱和颠倒,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究其原因,源于清顺治戊子年(公元1648年)兵燹,使仙居吴氏历代祖先留传的谱牒、史籍敕命等古籍典册被劫掠一空。现在存世的宗谱是康熙四十一年,凭族中老人之记忆想象和修谱先生东西抄出来的世系,也就是说,基本上是根据老人们模糊的记忆和搜肠括肚的臆出来的东西。纵观仙居氏宗,其祖源之混乱,外纪世系之颠倒,达到匪夷所思、令今人无所适从的地步。如再不及时进行梳理,从祖源地遂昌吴氏大宗宗谱接续完整的外纪世系,势将遗患子孙后代。总之,远的不说,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直至民国时期,改朝换代之际,必社会动荡,兵祸连结,民间的谱牒史籍往往丧亡殆尽。尽管后人不断续修,但已不复当初模样。能够记得本派始祖是谁就已不错,谁又记得住具体的世系传承?宗谱又不是教科书,古人是宝而藏之、秘不示人的。不是宗族中的年高德劭之人,平时连看一下宗谱都很难,遑论熟知熟记远世的祖宗世系。而兵燹失谱,又事出突然宗族流离失所,各奔东西。然后散而聚之,休养生息,往往又需十几或数十年才能丁,方有财力重修续修宗谱,其时族人脑子里仅有的有关祖宗的一点记忆也差不多模糊,而攀附显宦贵胄的心态和修谱匠的推波助澜,又极易使真相走样。另外,史料的匮乏,祖源资料的缺失,也是造成祖源世系失实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先祖们在创谱和修谱时的有心和无心之失,都已经是既成事实和历史陈迹,我们要么继续装糊涂,不管对错,保持原样;要么勇敢地面对,花大力气史海钩沉,辨别考证。这可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而且极有可能毫无收获,一事无成。要进行此项工作,只有本着尊祖敬宗之心,怀着慎终追远之意,以对祖宗、对族人、对自己、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持之以恒,不计荣辱,不计代价的心态,默默耕耘,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只有把祖源传承世系梳理清楚接续完整,做到祖真宗正,才能真正告慰九泉下祖宗的英灵、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无愧于子孙后代。

吴进公第四十二世/裔孙 吴松金写于寓所之听雨轩  20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