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吴川上郭村吴氏大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上郭七甲-城提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7 19:41:01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广东吴川上郭村吴氏大宗

吴氏大宗位于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上郭村,始建于明洪武丁丑年(1397年),为纪念始祖北宋进士银青光禄大夫保金公及族内贤德之士所建。据族谱及电白莲头岭旧墓碑考:吴保金,号丽川,原籍福建莆田县珠玑南巷钱坡大井头,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神宗熙宁庚戌科进士(1070年),在京受职十八载,官至知枢密院事,授银青光禄大夫,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谪高凉参军,宦满元祐七年(1092年)卜居宁川所,后因此地扩建吴川县城,让地迁上郭世居,遂为始祖,距今九百一十四年。配刘氏敕封一品夫人,卒葬高州府城内。

据吴川旧县志和祠堂碑记载:“吴川吴氏世为望族,宗支藩衍,冠盖相仍,文儒继踵”。明洪武丁丑(1397年)“族长以正命族众,抡材兴工,度地营祠,修筑必固,材必美,攻斫纯泽,构造坚缜,规制宏敞,逾年告成,大享厥祖。春祀夏礻仑,秋尝冬蒸,礼文交作无或间断,以享以荐。历元及明,箕裘弗替。迨明万历、崇祯年间,先祖彦廷、一善、鼎泰、鼎元、鼎和、士望等先后同登科甲,乃于清康熙丙戌年(1706年)迁祠堂,弘其宅,次岁丁亥年建成”。

吴氏大宗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由主宫、厢房、厢廊、门廊、迴廊、谷仓、颐园及广场等几部份组成,分门堂、中堂、寝殿(后堂)三进七间三天井,以传统的中轴对称和遵规守道的手法,按封建王朝体制标准建设。采用红砖彩瓦,石柱梓材。悬山脊峰上雕塑有鳌鱼等,檐封刻有花鸟人物,原山墙灰塑有六国封相、八仙贺寿、天姬送子等图案。

门堂前为外天井,有左右厢廊及屏风栏杆。左右厢廊前面分别开月门,门额分别刻有“崇礼”,“敦厚”。屏风栏杆两端立石戟(唐宋礼制:立戟于门又称“棘门”,三省六部以上长官方可设立)。墙上有司马迁、范仲淹给吴氏家族的赠言“第一世家称”、“至德无上名”。两厢廊墙上镶嵌着名人碑林,有明吴川知县周应鳌、探花陈子壮,有清状元林召棠、礼部侍郎陈兰彬、高州知府戴衢亨及族内历朝进士举人等前贤诗联,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梁鼎光、陈初生、张桂光、曹宝麟、王楚材、王永华等所书。

门堂前台阶两旁设有石鼓、狮子,左右钓鱼台分别刻有“谦让”、“开拓”四个鎏金大字,由曹宝麟所书。门堂檐廊左右两根石柱上有清状元林召棠撰联“县未立时先有姓,庙从迁处更扬名”。门堂进有三门,各有对联,正门有明成化尚书丘琼山撰联“庙貌常森光日月,科名捷发振箕裘”。左门联“让水分流徵让德,名山特峙拱名宗”。右门联“凤起蛟腾光祖德,水流山峙远宗祊”。左右门额分别刻有“系传梅里”、“姓著吴阳”。正门上方大匾阳刻着“吴氏大宗”四个鎏金大字,字体雄厚凝重,大气磅礴。

门堂用八根花岗石柱和两根梓京木柱承架,采用传统抬架式木桩架结构,承架梁托全部采用名贵木料镂空雕刻,原两边山墙分别雕塑青龙白虎等图案,风格以写意为重,古拙沉稳,雕刻精妙,令人叹为观止。石柱上挂有广东布政使程国仁赠联:“仕宦历三朝,入乘聪马,出莅乌台,岂第四传博学;科名看两榜,春报莺迁,秋歌鸣鹿,更延五代明经”,还有清道光辛丑科状元龙启瑞撰联:“光禄绪先开,嗣后泽被夔府,功播淮州,仕宦绵绵勿替;木铎声传远,从此宴歌鹿鸣,名题雁塔,科甲济济相承”。

中堂用十六根梓京立柱托梁,柱下有石基座,步架梁的断面为椭圆形,梁头雕刻或成花饰,或成云纹,或成鸟兽,千姿百态。原每根柱均挂有对联,其中有林召棠题给始祖银青光禄大夫保金公联:“冠盖先临,相阴阳而观流泉,大据山川胜势;英髦继嗣,有诗礼以贻来叶,永绳簪笏名宗”。架梁挂有进士、光禄寺正卿、通议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中宪大夫、两淮运使、云南都御史、夔州府正堂、将军、旨赏戴蓝翎、文魁、经魁、武魁及前贤赠诗联匾额;有明洪武梧州知府陈鹏,崇祯进士承宣布政司清吏员外郎吴逢翔赠叙文碑及祠堂记等碑。中堂两边山墙有现代名人诗书画,其中有当代著名书画家梁鼎光、陈初生、张桂光、吴静山、方楚雄、方楚乔等作品。

中堂天井两厢房现为文化室展览厅,陈列吴族贤人简介图片和上郭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料,记载上郭村的历史变迁。

寝殿(后堂)天井两厢房有古代名人遗像及名人赠联。名人遗像有北宋进士银青光禄大夫保金公、南宋进士光禄寺正卿味淡公、元明经进士通议大夫特峰公、明经进士愚轩公、明云南都御史孔昭公、进士两淮运使鼎泰公、夔州正堂鼎元公、清中宪大夫元功公等。名人赠联有南宋度宗皇帝赵礻基  赠给七世祖敏吾公联:“双亲白发堂前座,一领蓝袍天上来”。有礼部侍郎陈兰彬赠给味淡公吴颐联:“至德流芳,名题雁塔;正卿鸿略,誉著燕京”。有状元林召棠赠给通议大夫特峰公联:“五百年燕翼诒谋,管奏新宫,恪备精禋修梡楬;数十代蝉联姻戚,萍湘南涧,远从先德溯津梁”。匾:“岳竣淵深”,有赠给两淮运使鼎泰公联:“书萃一门家熠耀,宦留余泽族光辉”。有赠给夔州知府鼎元公联:“旌表乡贤,邦家留誉;政施夔府,廉德可风”。有赠给云南都御史孔昭公联:“功业著云南,德被生民安社稷;科名垂粤海,恩敷桑梓辉宗枝”。有清同治丁亥年状元陆润庠赠给举人锡庚公联:“学宗象山,期于习静;教尊鹿洞,先在明伦”。有高州知府戴衢亨赠给家骏公联:“入场共识奇童子,谒圣齐呼小秀才”。有明探花陈子壮、进士李士周、清翰林吴道镕、诗人陈恭尹等名人撰赠诗联及匾额。

寝殿(后堂)正厅十二条梓京柱莲花石座基和门廊四条石柱,采用架梁通堂式殿堂构造,柱上架梁,梁上立柱,重叠交替,形成万众同心、筑就乾坤之势。正厅龛位敬奉北宋进士银青光禄大夫保金公,昭穆位敬奉历代本族贤德之仕,神龛前置大神台,五供祭品,每年春秋两祭及灼、禘、尝、蒸等定期祭祀。每次祭祀活动族人均在此集中举行隆重仪式,祭祀敏吾公和吴颐公时还特设有帝赐肉宴会,南宋时敏吾公以子吴颐贵授迪功郎淮阴县尉,曾带领淮阴兵民抗元有功,宋帝赵祺赐宴,由于公年迈齿失,嚼食不便,乃命厨官特制和肉及秘制方给以赏赐,后人于是保持帝赐肉宴会形式以示纪念。寝殿前檐挂有周应鳌题赠匾:“至德开先”、“科甲名宗”,清湖广总督吴荣光题赠匾“至德流芳”等。

颐园(后花园)是南宋进士光禄寺正卿吴颐公出仕前读书之所。原有假山名思恩山,吴颐中进士后改叫鹿鸣山。吴颐,号味淡,敏吾公长子,生于南宋嘉定八年乙亥(1215年),少聪颖嗜学,弱冠拔廪,后因科场坎坷,大器晚成,景定五年甲子科举于乡,咸淳元年乙丑科进士(1265年),初任鄂州知州,功绩显著,升临安知府,迁光禄寺正卿。明清时期颐园建有进士亭、二贤亭、御史亭、大夫亭等,明万历年间鼎泰公、鼎元公兄弟同榜举,后鼎泰公为崇祯元年进士,兄弟出仕宦满还乡,造福乡梓,群邑奏请“旌表兄弟乡贤”而建“二贤亭”以纪念。“御史亭”则是为纪念御史孔昭公而建,孔昭公后授云南监察御史,清积案、洗民冤、廉正可风,升授都察御史巡抚云南。原四面围墙还有石刻、灰塑,雕刻了民间传统故事和岭南特色壁画。

前门广场为族众活动场所,原有族中进士及举人在此立石桅杆共二十多条,此为封建科举制度的标志物。广场前面为码头,鉴江流经上郭过县府,从黄坡出海,码头上设大宗、小宗、读书楼及各祠堂祖尝收集处。据记载,吴氏大宗祖尝8000多亩,祖尝收集后储于谷仓,常以此周济族人而德泽乡邻。


民国期间,吴氏大宗为共产党革命活动场所,李钦、吴崇岳、肖光护、李侠雄等曾在此组织上郭村民进行革命活动,因此上郭村被命名为革命老区。废科举兴新学后,吴氏大宗设立博文学堂,办学经费由祖尝负担。解放后(1950年)改为经谕小学,1953年改为上郭小学,1968年改为上郭中学。文化革命十年浩劫,大宗的亭阁、谷仓、雕刻、塑像、石碑、牌匾、名人书画等均遭破坏,被拆除或损坏的祠堂庙宇还有长宗祠(愚轩公)、小宗祠(烈祖特峰公)、一甲祠堂、一甲长宗祠堂、一甲小宗祠堂、二甲祠堂、五甲祠堂、七甲祠堂、文林郎祠、三元宫庙、洪圣公庙、都会庙、坡边庙、封诰楼、读书楼、进士第、大夫第、御史第、文魁第、明经第、二贤里牌坊、绣衣坊、联珠坊、敬文书馆、敬仁书馆、宏文阁等。1991年族人倡议修复吴氏大宗,至1996年告成,但雕、刻、塑、绘等工艺无法复原。

吴氏大宗记载着吴川吴氏藩衍的悠久历史,展示了吴氏诗礼传承、儒贤相继的良好风规,吴氏家族必光前照后,宗枝昌盛,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