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头吴氏渊源初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莫非  文章来源:慈溪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6 9:07:44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吴锦堂先生是慈溪观海卫东山头人,少时随父耕作,及壮赴沪帮佣。后东渡日本,经商致富,名重中外,素以桑梓为重,先后捐银助资,兴修水利,创办学校,泽被乡里。又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华侨。

徐、吴、林是观海卫东山头的三大姓。徐氏系南宋初年,由岙鲁公携家众在此落户,聚居繁衍而来。林氏有记载的是,清初有祖上林阿贵拷海,网到“冯、任、孟、田、纪”五都大帝封号的神位,而带回家供奉。说明林氏至少是在明末清初就迁徙到了东山头。吴氏是何时迁居东山头,却有多种说法。

南宋郑樵《通志》载:吴,今苏州城是也。泰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之兄也。季历有圣子昌。泰伯欲立季历从及昌,故泰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泰伯号句吴。句者,吴、越之语辞也。荆蛮之人义泰伯,从而归之,立以为君长。泰伯卒,无子,仲继立。武王克商,求泰伯、仲雍后,得仲雍之曾孙周章,已君吴矣。从而封之为吴子,尊泰伯为伯爵。又别封周章之弟虞仲于虞。皆为诸侯。自泰伯五世而得封,十二世而晋灭虞。虞灭而吴始大,至寿梦而称王。其子季札来聘,始见《春秋》。鲁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子孙以国为氏。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孔子在《论语·泰伯》赞美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姓起源中关于泰伯三让王位的故事,笔者在东山头也曾有过耳闻。

据东山头吴氏族人介绍,元末明初,江西、安徽一带战乱频繁,吴氏明初从江西迁来,传到吴锦堂的父亲吴麟初时,已是第12代。周乃复先生认为,如果以平常20年左右一代来计算,吴氏迁入慈北的时间,大约在明洪武20年以后到明嘉靖初的百余年间。东山头承启堂残存道光《吴氏宗谱备草》序云:“吴氏自宋归南渡时从金华之浦江县来居慈邑北乡。宗谱已失,而先世承传之道无可查稽”。东山头承启堂吴氏以元大儒、官翰林学士、配享圣庙的江西吴澄公为先祖。童银舫先生曾经分析:“吴氏所谓宋室南渡迁徙于此,则大可怀疑,或者是从浦江迁居某地之后,再迁于此,当为合理”。

2010年初,笔者在东山头调查走访时,发现在徐家浦桥墩砌有一些墓碑墓表,其中一块文字密布、雕饰精美。后经市志办王孙荣先生分析,此碑乃吴锦堂先生为其祖父东耀公所撰。此碑记载了东山头吴氏特别是吴锦堂祖上一支的源流。对其祖父吴东耀的生平,及其怜恤孤寡、热心公益等事迹作了详细记述,为吴锦堂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墓碑上还记录了太平军在三北一带焚杀抢掠的情况,对慈溪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碑上记载“我吴氏之先囗囗囗者,仕元,封临川伯,讳文正,道号草庐先生。数传囗囗天发公,字顺昌,囗囗囗金华,明末掣家避寇来慈北之东山头,是为肇基之祖……”

吴澄 (1255-1330)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江西临川(今为抚州)崇仁人,人称草庐先生,是宋元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吴澄幼聪敏好学,曾受教于朱熹再传弟子饶鲁的门人程若庸,撰有《吴文正公集》 100卷、《易纂言》10卷等。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谥文正。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在宋代以后,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道光《吴氏宗谱备草》和吴公东耀墓表,均自述为先祖吴澄之后,以致东山头吴姓族人大多认为吴氏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然而,吴锦堂先生为其祖父东耀公所撰墓表又言,明末由天发公自金华挈家避寇来慈北;道光《吴氏宗谱备草》也言,自宋南渡时宋自金华之浦江县来居于此,迄今七百余载。

据《江西通志稿·氏族略》记载,吴姓都是当地的大姓巨族。其中最著名的宗族有鄱阳吴氏、贵溪吴氏、临川吴氏、南丰吴氏、乐平吴氏、永丰吴氏、崇仁吴氏等。崇仁吴氏由宣州(今安徽宣城县)迁来,南宋时,崇仁吴氏后裔有吴尚、吴曾、吴镒等十五人同中进士,大显于时,成为崇仁县的冠族。而根据《浦江县志》和《浦阳吴氏宗谱》记载:浦江吴姓主要有三个支脉,一支由唐代文学家吴融迁居鄱阳(现为江西),其孙吴彬再迁居睦州 (现为建德),吴彬之子吴养三迁于浙江浦江县大娄源,唐乾宁初 (894-898)又迁居县西尊仁里,后复迁于浦阳江畔上游之前庄,村曰前吴,水曰吴溪;一支系于明正德年间 (1506-1521)自义乌迁居县东大辂,今郑家坞镇吴大路、吴店一带之吴姓均属此支;一支其始祖为元时婺州税务提领,后卜居县中南部湖山芦塘,浦阳镇大许一带之吴姓属此支。

由此可见,江西临川吴姓与浙江浦江吴姓的来历渊源并不一致。观海卫东山头吴氏如属吴澄之后,则排除了自金华浦江县迁徙而来的说法;如认为吴氏系金华浦江县迁徙而来,则又否认了吴澄为东山头吴氏之先祖。古人对家族谱牒、脉络渊源的考证分析和资料查询,应该比现在困难得多。以讹传讹、分析失误的情况也肯定存在。笔者抛砖引玉,对江西临川的吴澄与浙江浦江吴姓的渊源关系梳理分析,希望得到行家们的指教。
根据浙江浦江县《吴溪吴氏家乘》十七卷记载,原前吴村始建于唐中叶,为县西第一大村,已有1100余年历史,为浦江县西乡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自宋、元以来,前吴科第连绵,驰誉全县。嗣后子孙繁衍,前吴乃析分为存心、存诚、存古三大派。

迁浦江始祖吴公养至第12世孙吴闻 (上族存心堂祖)字仲博,治春秋,中宋亚榜进士。吴闻之从弟吴大璋,字崇义,官名九璋 (存诚堂、存古堂共祖),宋授工部尚书。吴大璋之长子吴英,字振之 (存诚堂下宅下葛祖),宋举孝廉,授迪功郎。九璋幼子吴萁,字德茂(存古堂祖),登宋浙漕进士,吴萁之子吴谦,字仲恭,博学多闻,宋为亚榜进士,父子一门双进士,时人传为佳话。

浦江吴溪存古堂派下吴谦之子吴似,字续古,治《诗经》,元授绍兴府山阴县儒学教谕,时人推誉为“一世之高士,文章之巨家”。元末群雄并起,东南骚然,元至正十八年 (1358)朱元璋经略浙东,吴谦之玄孙吴志德与通化蒋镛迎谒吴将李文忠麾下,被封为浦江翼左元帅。从军取诸暨、义乌、金华、衢州、处州、杭州诸地,卸甲后,与兄吴志道同居共炊凡5世。子吴允和、吴允权皆以才行称世。吴允权子吴纬以文学孝义闻邑里。

据《吴溪吴氏家乘》载,存古堂派第13世万四府君吴茂,字材之,元授员外郎,迁宁波之鄞县,其孙又再迁至宁波之慈溪向山。因此,吴茂为慈溪向山派始祖。

从上述志料家谱分析,吴锦堂先生为其祖父东耀公所撰“明末由天发公自金华挈家避寇来慈北”有二误处,一为天发公自金华挈家避寇,时值元末朱元璋攻取婺州和方国珍对峙之时,并非在明末;二为挈家避寇应先迁鄞县,后才由其孙大约于明朝初年迁至慈北。而《吴溪吴氏家乘》所言“宁波之慈溪向山”应为“宁波之慈溪向头山”也。

由于缺乏史料佐证,吴锦堂先生所撰的慈北东山头肇基之祖天发公,究竟是不是吴茂之孙?尚难以定论。

【作者简介】
    莫非,又名莫品瑞,1965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长期在企业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爱好地方人文历史研究,曾在地方报刊发表地方文史作品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