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吴氏祖庙----泰伯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BIANBIAN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5 11:27:11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2015年清明,从南京归乡祭祀先祖。先祖的 坟莹就在灵源山上,面向山下的村庄、道路。从晋江市安海镇驱车行不足5公里,车到灵水村,依指示牌行驶,沿盘山公路而上。时下正当山花盛开季节,艳阳高照,花红柳绿,轻风摇曳,鸟语花香,真正体验置身于南国之春的惬意。本门中亲戚十几廿人结伴上山,祭扫公共的吴氏祖先坟莹。

 

    305米海拔的灵源山,其山势不陡,植被不密,树木不高,看似极为平庸的一座山,却是泉南的一座名山,也是晋江市的群山中名列第二的高峰,唐代称“太平山”。据说是因山顶高且平而得名,又以其山形如飞鹏称为“大鹏山”。宋时,因见山中“时涌灵源”而称“灵源山”。灵源山上有众多古人留题的摩岩石刻。据云, 山中有步云关、望江石、石境道人之塔、紫云室、灵泉井、七星墩、公婆石、狮仔石、灵壶天等胜迹,本次即欲能观赏之。

 

    灵源山历代有不少儒生结庐读书。唐代首开八闽科第的欧阳詹就曾居此山读书三载。宋代名士林知读书终老灵源山并终葬于此。其后,林知裔孙,曾写下传世之作“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诗人林外,也曾读书山中紫云室。明代黄克晦、王慎中、陈让、张瑞图、苏浚等名士都留下咏灵源山的诗篇,至今为人所传颂。灵源山上还有泉南最享盛名的寺庙之一灵源禅寺。  

    祭奠完先祖,带着一缕绵长无尽的系念,一个硕大沉重的浩叹,一份惆怅飘袅的情愫,四弟带我前往安海吴氏祖庙----泰伯庙。车过灵源寺,因此行目的是拜遏安海吴氏祖庙,故未作过多的逗留。站在灵源山上,伫立灵源寺前,“南眺大海,可历数百余里;北顾郡治,山川城廓历历如绘”(《泉州府志》)。相传早于隋初,就有僧人于灵源山顶立寺祀奉观音大士,常有紫云盖上,故号“紫云寺”。唐代又有道士蔡明浚来庵隐居,与寺僧守净共同扩建。宋仁宗嘉祐元年,御史吴中复、吴中纯昆仲于此隐居修道。元末明初,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亦遁于此山,削发为僧,号沐讲禅师并建新寺于山腰。经历代僧众保护修葺,千年古刹灵源寺现已成为泉南最享盛名的禅林之一。

    都说,有一种地方,风景是在路上,有一种旅行,风景留在心中。灵源禅寺就已然留在了心间。俗语云:“陈、林半天下,吴、许占一半”。吴氏在晋江分布广泛,磁灶、安海、青阳、深沪、罗山、金井、龙湖、东石、池店、紫帽、陈埭、永和、英林各镇有吴氏聚居的村落80多个。他们分属不同支派,如梅溪磁灶“先举公”派,龟湖象畔“十一郎公”派,龙湖岱阳锡坑“浔阳公”派等,吾门系灵水吴氏二房“宽公”派下,但归根溯源都以春秋时吴季历为祖先。

 

    硕大雄伟的泰伯庙正门广场,经由二层27级台阶登阶而上,即到“至德门”。书卷式青石匾上镌刻着这三个镏金大字。过了拱扇式门洞,迎面是一面硕大的‘泰伯奔吴’的石雕壁画,古色古香的青石浮雕,配以石刻说明。让你一进家庙就知先祖的业绩和出处。

    再沿右侧台阶拾级而上,又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沿着青石铺砌的地面,里边又是一面硕大绵长的石雕巨画,那栩栩如生的九条浮雕的苍龙,更胜北京的九龙壁。难怪庙里的执勤人再三推荐我要好好拍下这张照片。再上一组台阶,我们来到了泰伯庙,泰伯庙前照样是一个硕大的青石广场。

 

    三对镂空青石龙柱擎起泰伯庙前檐,像这样的巨大镂空青石龙柱雕,在一般的家庙并不多见。祖庙长廊上挂着一溜“吴”字大红灯笼配合着镂空青石浮雕龙柱更显气派端庄;家庙中门,只见“让位适荆蛮肇基梅里,德声播列国著望延陵”楹联,道出了中华吴氏的渊源及“三以国让”的传世美德。家庙正门上悬,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题书的“泰伯庙”匾额,朱底,安金。匾框饰以九龙。左右二门分别悬挂“延陵衍派”、“让德传芳”匾额,亦黑底,安金。主殿左右各有石阶通向庙宇左右大门。

    进入家庙大门,可见大殿中龛塑吴氏始祖泰伯、仲雍、季札三尊溜金塑像,神采雍容、尊贵,透出一代帝皇的凛然大气;塑像正处于建筑群中轴线上。吴泰伯,原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一路向东,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塑像前置香案,案上红烛高燃、香烟袅绕。中龛侧有柱两对,其一词为“孝亲在知亲让位于弟背乡离井哪怕披荆斩棘”其二词为“从俗而化俗推己及人启蛮迪夷何忧断发文身”,该联对仗工整,气韵铿锵,吴泰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人楹联中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司马迁认为吴是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著《吴太伯世家》在《史记》的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荆蛮,归附他的有千余家。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句吴”,并在今无锡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

    家庙“层顶至龛自上而下悬有“衍派延陵”、“三让高踪”、“至德无名”三幅溜金匾额。右侧悬“至德传芳”、“至德宗徽”两幅,左侧悬“德配天地”、“色明日月”两幅;与之相对的泰伯庙大门背面悬有“德信传芳”、“肇启江南”、“世家第一”三幅匾额。一庙十匾,该是吴氏“三让帝皇、功开江南”之功德的彰显。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泰伯公由遥远的陕西吴山,迁入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江南,在梅里(今江苏省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后周文王封其五世孙周章为吴子,列为诸侯。吴文化由此发源,吴王阖闾、夫差均为其后人。夫差为吴氏廿一世。

    3000多年前的始祖泰伯公到如今的蒲莉,已经整整过了99世了。这是泰伯当年奔吴到达的吴越地界,之后其第廿一代子孙吴王夫差就是在这里亡的国。这里是常州淹城吴越国的遗址。下面这个古吴字,和蒲莉已经完美融合在一起了。按照灵水吴氏通族命名排行(讳行,十六世起):

据灵水吴氏二房“宽公”派下世系图得知,宽公为灵水吴氏五世,灵水一世为懒翁,懒翁之前至泰伯(为吴氏一世)共有76世。则吴氏自泰伯到宽公已经传了80世了。所以算下来,到我辈(灵水吴氏廿二世)已经97世,到我孙女蒲莉就99世了。期待她的儿女够满100世。经查,从泰伯之父亶父往上溯到黄帝(轩辕氏)还有廿五世。

姬姓,是为吴姓人口的主要来源,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常州、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灵水吴氏自始祖懒翁公明初肈基灵水后,至四世祖纯恒公生子十人,即:恭、宽、信、敏、惠、道、德、仁、义、礼,共分为十房,房各繁衍,成为晋江一大望族。我家族系灵水吴氏二房宽公派下,传至十六世祖隆旺公,于二百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由灵水徒迁到晋江壳厝村,再经三传至我祖十九世祖裕煌公,再由壳厝村徒迁到安海镇传衍,至今已又传衍六代了。

最后,不忘此行的夲衷,祭祀悼念吴氏先祖,特赋诗一首以纪怀:

 

七律 清明

佳节清明祭祀天,野田荒冢哭乌虔。

雷惊草陌凋零火,薄雾轻风醇酒缅。

吾辈躬程山路径,尚甘祥映父爷前。

悠人寄得承平誓,延蔓蓬蒿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