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村游记——泰顺县进士村大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格子  文章来源:本站编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14 9:52:16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原题《老峰卜筑千秋远——进士村大济

公元八百九十六年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一艘帆船缓缓地在飞云江上游一个叫做交溪的岸边停泊。接着,从船上下来一群挈箱提担的老少,走在前面的是三位相貌不俗官人模样的人。这群人沿着一条支流向东深入。约摸个把时辰后,他们在淡淡炊烟中见到了一条瀑布,并隐隐听见鸡犬之鸣。于是循声渡水,来到一个约有百户人家的村落。村落四面环山,中间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崇山倒影如墨,舍前屋后多好田、泉水、修竹、水果和药材,一群模样像鹤的野鸟在田野间安详地飞翔。于是众人停住了脚步,筑室而隐居了下来。

这个世外桃源就是现在泰顺县新山乡库村。三位官人中最年长的那位57岁,名吴畦,讳(左示右是),字祯祥,当时官拜谏议大夫;年龄次者名吴畴,讳祎,字祯洁,当时官拜都巡,赠大中大夫;年纪最小的那位官人是吴畦和吴畴的小弟,讳祓。吴氏三兄弟乃山阴人氏,这次为躲避董昌作乱,大兄吴畦奉父母命携父母及两位兄弟并家族老小,来到兵祸不及的边远山区隐居。想不到几百年后,吴氏人丁兴旺,逐渐成了这南方山区(今浙南闽东一带)的旺族,家族文化教育在有宋一朝达到不可攀及的地步。这是后话。

再说吴氏兄弟在库村隐居了4年之后,父母俱逝。三年后小弟祓又亡。在这种变故层出的情况下,二弟吴畴便产生了另选佳地再度开创局面的想法,便于天复三年(903年)与兄吴畦前往苍括(今丽水)一带游览勘察。不日,到达龙泉县南边一山谷,只见山谷地带地势荡平,人烟辏集,松木畅茂,两河溪水长流,暗自欢喜。于是在天复四年(904年)春天,吴畴携家人隐居于此(今庆元县墩头),并将隐居地名为“松源”。

吴氏兄弟一个在东(今泰顺库村),一个居西(今庆元松源),虽然相隔两百华里,但皆以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在本地大力发展教育。发展教育的成果在宋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据家谱及《泰顺分疆录》记载,库村吴氏一族在宋代孕育了19名文武进士。而松源吴氏大有过而胜之之势。这里单举松源大济村为例。

    自吴畴隐居松源正好一百年后,家族中出了一个颇具开创性的人物,即吴畴五世孙吴崇煦。吴崇煦,字云光,因子贵封大理评事,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迁入大济,是为松源大济村吴氏始祖。吴崇煦生四子,依次为吴榖、吴毂、吴彀、吴壳。吴崇煦在迁入大济村之前即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年),便在在松源不远的一个叫做竹坑庄的地方,不惜重金建造豹隐洞书堂,聘请名师为四个儿子教授应试制艺文章,长子吴榖在仁宗天圣二年(1024)登甲子科进士,次子吴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进士。十年内伯仲双双上了黄榜,名震乡里,时称“一门双进士”。据统计,大济在当时不到二华里方圆,不满三百人口的格局下,在宋代中进士的竟达到26人!这样,大济吴氏在宋朝成为响当当的旺族,大济村亦成为了北宋宰相李纲的外婆家,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大济村也有很深的渊源,连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和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都曾到大济讲过学。

带着多年的夙愿和仰慕之情,在一个暮春的上午,我走访了这著名的进士村大济。

大济村位于庆元县松源镇,距离县城中心只有两个公里。从大济村停车场下了车,沿着一条不很宽敞的水泥路走不远,就拐进了巷弄连连、民居密布的千年古村。庆元一带传统民居的外墙一袭福建民居的土筑,几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将红褐色的墙体盘剥得有些凌乱,原先掺杂其中的瓷片和瓦片裸露在外,加重了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斑驳的墙体当中会有一些很朴实的木质门框镶嵌其中,门的两边贴上一幅很精致的对联,与一两米远的竹架子上红红绿绿的衣裳相映衬,给人一种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幸福的氛围。假如你走过泰顺新山乡的库村,你一定会非常惊讶两地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外墙建材和风格的迥异。库村古民居的外墙大都用大小匀称的鹅卵石叠砌,显得精致而爽朗,而眼前大济村一律红褐色的泥外墙显得有更为质朴和实用。

除了大量的很质朴的木门外,在小巷里还有很多的用青石打造的牌楼式的豪门。这些“豪门”当然不是普通人家,是功名富家的面子,或者说是百千年来大济村耕读文化的存留。一千年来,大济村肯定有过无数座精致的楼房,但是经历无数次风霜雨火折腾,如今留下来的有名号的堂屋是明代8座,清代10座。

行走中遇到的第一座清代民居是慎修堂。慎修堂的大门除了门冒是青砖黛瓦外,门框各部分的建材全是青石,显得十分的厚重。门楣是上方正中是四个大字“延陵旧家”,周围的青石雕花仿木雕技法,非常细腻,两门柱上用楷书阴刻一幅对联:“门迎北阙恩光大,地接南都春意多。”这座躲藏在小巷深处的大院还有一桩与孔子有关的事。抗战期间,为了南孔家庙的瑰宝(孔子夫妇圣像)的安全,国民政府内政部特令南孔七十四代孙孔繁豪,恭护圣像向浙南方向转移。1940年孔繁豪来到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大济村,便定慎修堂作为避难之所。据说,这圣像雕刻的是孔子夫妇像,楷木雕就,上有“子贡雕刻”四个字,假如这是真的,那么这木刻应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两千多年前的木刻你见过没有?退一步,两千多年前的木头你见过吗?可惜我们进到慎修堂时,已经见不到当年当年孔繁豪避居的有意义的见证,更何况是如此贵重的孔子夫妇像?

在大济村所有民居的门楼中,修德堂的门楼是最为气派的,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门楼为砖石混合型,有三重檐。修德堂正堂内部主要为木制结构,正前方挂有 “修德堂”的牌匾,斗拱、雀替雕刻精美。正门上方的泥塑牌匾比较少见,上写“恩迎北阙”四字。“北阙”指的是皇宫,这里借指帝王。牌匾两侧是两个象征性的门当,正面泥塑的花瓶和花儿倒也十分的逼真。修德堂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一座老宅,也是大济所有古民居中木刻雕花最为精致的一座。在这座宅院里,我花了不少时间,用我心爱的90定焦镜头将这些精美的木雕记录了下来。当然,这些木雕假如跟福建屏南一带的相比,我认为规模上不能比,但工艺上可以媲美。

转辗来到了聿新堂。聿新堂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民居,修于明万历初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聿新堂的主人吴道揆,豪爽忠厚,义行乡里。明朝通往政和县岭腰乡的道路,尚属羊肠小道,吴道揆独自出资筑路40里,于嘉靖二十五年建成,由于他热衷于修桥补路,扶弱济贫,终于积善成德,口碑载道。万历元年捐田36亩办学,府台道台为表彰他的义举,赠“尚义”匾,吴道揆还首创“书田”物质奖励,世代相传,书田达200多亩,使得大济村书香永继,代有显人,其子吴儒、吴俸、吴伸皆是当时朝中大臣。堂内有“别驾第”的古匾一块,原在门口上方,是时任处州知府许国忠赠给广东瑷州通判吴俸的。“别驾”官称始于两汉,为州府长官的从官,称别驾从事,七品官,宋后改称“通判”。

    离聿新堂不远的就是吴氏宗祠。吴氏宗祠是大济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中心建筑是务本堂。务本堂正厅中央供奉着大济吴氏始的画像,大厅右边一间挂着前文提到过的宋代26位吴氏进士的画像,每个画像下方是几行简介该进士事迹的文字。大厅左边一间是大济历代贤人纪念堂,这些有资格进入贤人堂的人,可能未曾谋得一官半职,但他们都有着受人景仰尊敬的一面,或品德高尚,或精通医术,或学问突出却不愿出仕为官。其实当年那些考取进士的人都在外地做官,大济村的物质和文明建设靠的是这一批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各类能人,他们才是大济最亲近的人。

    半天时间,匆匆过客,大济村似乎离我还很遥远。大济是一本厚厚的浸渍了千年耕读文化的线装书,它需要我们耐心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