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竹排上学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文琴  文章来源:自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1 19:51:01  文章录入:吴文琴  责任编辑:gohwu
 

划着竹排上学堂

华夏吴氏网  吴文琴

     小时候,从家乡到学校,一道水库水如一把利剑,从前面横贯而过,锁住了人们前行的咽喉。那时经济落后,无钱架桥与购船,而家乡盛产竹,因此,竹排便成为人们出行、运输与孩童上学的唯一交通工具。

家人通过关系, 要来了三根竹,为我量身打造了一张三根竹构成的竹排。竹排体积小,但够灵活,一旦划行起来速度飞快,只十多分钟便可到达学校,很是便利。但体积小的竹排,也为操作带来了不便。双脚一旦蹬上了竹排,就如钉子一样钉在那个位置上,如身体略有晃动,一旦失去重心,滑落水中便成为见怪不怪的事,于是呛水便成为家常便饭。所以要学会驾驶竹排,就得交学费。我的驾驶竹排技能,就是在落水爬起,爬起落水,在不断呛水中炼就的。

我村是一个大村,30多个小孩上学堂,如果每人一张竹排就需要30多张竹排。出于节约,也有俩人承坐一张竹排。家人出于安全考虑,总是动员孩童们集结同行。30多张竹排同时在湖面上出发,在那湛蓝色的湖面上行驾,仿如天鹅聚合在那蓝色的大空上飞行,编织着不同的构图,忽如“U”字形、忽如“Z”字形、忽如“V”字形,忽如“J”字形等。而这一切的变换,总是伴随着孩童们的心诸在发生着变化。或者激奋,或者意合,或者赌气,或者斗殴等,心境的不同,在湖面上划行的竹排,构成的队形也截然不同,有的赌气的孩童,总是闷着气在那里搞单干,天各一方地在那里,成为散落的族,自然构不成图形。因此,竹排在湖面上编织的,全属于孩童们自已的心意图。

家乡的土壤比较肥沃,自然为竹的生长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如黄竹、单竹,青竹、麻竹等,应有尽有。其中麻竹,当地人称为牛牯勒竹,其体硕大而修长,其高百米,体大20至30公分。一棵种子栽了下去,不几年就形成了麻竹一簇,几十棵麻竹聚在簇里,那方园百米几乎寸草不生,尽是属于它的世界,而成为竹王。体大自然空间特大,因此具有较大的浮力,从而成为竹排的首选。

人们把砍伐下来的麻竹,截成5米长的段条,剥其皮后,用微火慢慢地烧烤它的头段,作软化处理,然后采用强制性的弯折手段,经过一番加固捆扎,便成为头部垅起的竹排。这样在水中行驶时自然减少了不少阻力,其速可达40公里/时,最高的时速可达60公里/时,几乎与一般大卡车的速度不相一下。

竹排的结构分为单根竹、三根竹、五根竹、七根竹与十根竹等。单根竹的竹排,主要用于对人们重心力的训练。平日里人们出门捕鱼或办事,大多使用三根竹构成的竹排。七根竹以上构成的竹排,一般用作载物与载人。一根竹平均承载重物约100公斤,十根竹便可载物一吨了。在不用任何动力驱动的前题下,终于解决了家乡人的运输与载人之用。所以人们出门收作物,到集市购物,运送物资等,竹排便成为理想的帮手。所以居家必备,有的家庭甚至拥有三张以上的竹排。

    一天之计在于晨,家乡人出行也特别早。清晨,划着竹排出动的人们,终于打破了江面的宁静。原来平静如镜的湖面,突然被穿梭前行的竹排撕得肢离破碎。从远处看,仿如蜘蛛在织网,蜻蜓在飞溅,海燕在觅食,织女在穿梭.....。

水库水的上涨,打破了人们生活的原有惯性。终日与水打交道,水已成为挡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鸿沟,于是熟悉水性,是人们求生的重要一着。在水库水上涨的那段时间里,溺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训水已成为家庭内的一桩大事。开始时,人们让小孩沿着江岸边,借着浅水或江边之物慢慢地习水浅游。待达到一定程度后,大人们开始把自家的小孩领到竹排上,待行至水深区后,便把小孩推入江中,让小孩靠在竹排的边沿,慢慢地前游,以训化小孩的水性与游泳技能。因此,竹排已成为人们训水的一种最好工具。在我们家乡,从大人、妇女至小孩,面对那浩瀚的湖面,畅游一至二百米,几乎不在话下。

但尽管是这样,也难免身在江边不湿鞋,溺水也时有发生。那年,一对夫妇因为家事而争嘲,女的决意一死。她趁人不备,一跃投入水中。眼看不几个时刻,便没有了踪影。人们闻讯后,人到竹排到,几张竹排如箭一样驱至事发地点,然后如鱼鹰一样,跃入水中,只几秒钟的功夫,溺水者如被抓到的大鱼一样掌在手里。然后抓住她的脚腿,经过在水面上的几个一推一拉的拨弄,使溺水者吸进去的水从嘴中吐出。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人体的呼吸,为对溺水者实施抡救赢得了时间。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期与水打交道,人们自然学会了一套对溺水者实施救治的有效方法。一旦发现落水者,人们不急于立即拖上岸边,而是把溺水者拖出水面后,先抓住他的脚,使人体呈一字状,然后在水面上来回几个回合的推拉,这时吸进肚子里的水便自然从口中吐出,等于人体进行了一次自我呼吸。然后在竹排上实施人工呼吸,挽救溺水者生命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自然,竹排为参与抢救者与被抢救者提供了一个双重保障体系。

竹排在那宽阔的水面上行走,轻巧与快捷是它的优势,但一旦遇到强风与强暴,轻巧便失去了优势。家乡的上游,山峦叠嶂,一旦遇到暴雨,山洪暴发,山洪猛兽般倾泻而下。山洪的强力冲击,打破了库水的原有宁静,行驶在湖面上的竹排,在外力的强势冲击下,往往使人失去重心,翻落水中不可避免,危难便成为现实。因此,学会在任何情况下行驶,便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训水,也就是训练人们的重心力。开始时,划着竹排在湖面上行驶的人们,展开斗气、称雄,诉说自己竹排结构精美、功能上承、技术了得。村中的领导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把竹排的竞技提上了议程。

竞技共设两大项目:即竞速与技能。竞速,即在规定的距离与时间里,先者为胜。竞技,即选择在单根竹构成的竹排上,展开倒立、180度大旋转、在相距三米远的单根竹排上,通过撑杆的作用,从这一竹排跳到另一竹排,站稳者为胜。

竞技开始了,每五人为一轮次。法令枪声一响,竹排如根根利箭,向着目标射去。有人对此作过测试,其速超过60公里/时,与一般大卡车的速度相差无几。

与竞速相比,在单根竹排上的倒立、180度大旋转,竹排间的跳跃与站立,靠的是重心力的扎实基本功,是平时训练出来的结果。这些具有高难度的水上技术项目,开始时胜者为数无几,后来这一数据在年年刷新。

在家乡,竹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山乡的面貌。人们在依靠竹排维护生计的同时,很快注入了竹排的文化元素。驾驶竹排的技能在不断强化、变招;对竹排的选料,更加注重轻巧与美观;对竹排的管理开始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一经用完,就将它抬到岸边,把它掠起来;为了延长竹排的寿命,人们也把砍下来的竹,作晒干处理后,在外面涂上一层防腐层,从而竹排的寿命在成倍地增长。

但这一切,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道路的修通,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汽车可以把物资直接送到每个门户,终于改变了手提肩挑运送物资的原始状态,出门坐车成为了惯性。但人们也不想因此而轻易地把竹排抛入江中,因为竹排给予人们太多的寄托,留下过太多的美好记忆,竹排曾经伴随人们匆忙的脚步,度过那艰难的岁月,留下下过我们孩童许多美好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已经不用的竹排,把它精心地包扎了起来,精藏在家中,成为鼓舞前行的强力音符与永恒的记忆。

家乡的竹排,曾经伴随我们孩童的脚步,顺利地迈过了那个小学时代的门槛,为仕途注入了生机。在这里,有过与风浪博击的惊险、承风破浪的愉悦、滑落水中的苦涩和次次呛水的辛酸。这一桩桩往事,将化作终生难忘的音符、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