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三鼎甲传略(状元篇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甄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31 16:32:15  文章录入:吴甄源  责任编辑:吴甄源
 

吴姓三鼎甲传略⑶

【状元篇9 忠孝两全,清廉独善

——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状元吴信中

吴信中(1772—1827),字阅甫,号蔼人,清休宁县长丰人,寄籍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云之子。

嘉庆十三年(1808)三月,参加“戊辰科”会试。初九、十二、十五日三场考试下来,他榜上有名。吴信中的殿试卷被排在前十名试卷之首,即将进呈皇帝御览。与此同时,江西宜黄县考生谢阶树的试卷也以书法见长被阅卷官排在第五位。状元出身的大学士戴衢亨虽然祖籍休宁,但毕竟长时间生活在第二故乡江西,久闻谢阶树是江西名士,自然很希望谢阶树成为本科状元,却不知位列第一、籍贯写着吴县的吴信中也是祖籍休宁的老同乡,于是他就在诸位阅卷官面前说:“江西自我以后30年了,竟再无一人夺魁中状元,可叹!可叹!”阅卷官们听了这话,自然明白其用意,便心照不宣地依次重新审定已经定好名次的卷子。其中一人指着第五名的卷子说:“此卷书法甚佳,可以提上一名。”另一位考官说:“此卷书法突出,应提前一名。”接着又一位考官说:“此卷书法佳,文章也好,应再提前一名。”接连三次前移,谢阶树的卷子便排在了第二位。但更动第一名按例必须经过以总考官为首的诸位大臣同意。谢阶树试卷前移三位时总考官恰巧不在现场,等总考官回到阅卷现场时,有一位考官又试探着说:“第二名书法甚佳,似乎可以更列为第一名。”总考官本来就对有人乘其不在随意更动名次有意见,便说:“书法的确不错,但列为第二名也不能算低呀!”这样,其他人就不好再说,任由总考官将试卷按刚排定的名次进呈嘉庆皇帝。嘉庆皇帝无瑕多看,照批圈点。吴信中终于保住头名状元桂冠,而谢阶树只能屈居榜眼之位。四月二十一日,最后一级考试——殿试在保和殿开考,吴信中一举夺魁,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九名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嘉庆十五年,吴信中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嘉庆二十一年,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嘉庆二十三年,吴信中京察大考获一等,升任庶子。嘉庆二十四年,出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大考一等,入值南书房。累官至侍读学士。

道光二年壬午(1822),石韫玉邀潘世恩、吴廷琛、侍养在籍的吴信中会饮鹤寿山房。黄丕烈闻之,以四人皆先后状元及第而同会一堂,诚乡梓盛事,乃汇刻《四元倡和诗》一卷。后潘世恩又倩人绘成《芳园宴集图》。

吴信中秉公处事,为人正直,无私无畏。他的养父吴云任御史时,弹劾权要,声震朝野,总能得到吴信中大力相助。后来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吴信中的副墨犹在,认识吴信中手迹的一看便知,吴信中始终给他的父亲以支持、帮助。吴信中也耿直如其养父。

吴信中幼时被弃,是吴云于途中将其拾回收养。状元及第后,吴云向吴信中说明此事。得知生母还在,吴信中不计较前嫌,迎来生母赡养、侍候,尽心孝敬老人,让他的生母颐养天年,直到给她养老送终。

吴信中虽然自幼随父寄居江苏吴县,但他的祖居祖墓仍在故乡长丰,虽因路途遥远、公务缠身,不能常回故地,但他一直不忘自己是休宁人。由汪由敦、金德瑛等前辈创建于乾隆年间的京师休宁会馆,他不仅常常光顾,而且多次慷慨解囊资助会馆日常开销。嘉庆年间,由京师休宁会馆倡议,旅京休宁老同乡在京城广渠门创建“休宁义园”,为客死京都的休宁人停放灵柩、营造墓葬提供方便。吴信中不仅积极捐献俸禄,而且以“邑人”的身份满怀深情地撰写了《休宁义园碑记》,其碑记影印件至今还在休宁民间流传,休宁县地方志办公室收藏了它的复印件。

吴信中以孝道闻名于世,养父吴云由河南彰德府辞官,归家养病。吴信中也以疾病告请长假,回乡侍奉父母。而后不复为官,居家至终。

   著有《玉树楼稿》。

【状元篇10 政坛名臣,学界泰斗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状元吴其濬

吴其濬(1789年-1847年),字季深,一字瀹斋,号吉兰。河南固始县人。

吴其濬出生在一个明清兴盛之至的世家,进入清代,自吴其濬祖父起吴家上下四世一共考取进士十人,其中吴其濬还是有清一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其祖父吴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二甲十四名进士(1766年),官至广东按察使;其伯父吴湳,乾隆四十六年进士(1781年),官至解州直隶州知州;其父吴烜,清乾隆五十二年进士(1787年),官至兵部吏部左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其长兄吴其彦是嘉庆四年的二甲六十三名进士(1799年),官至兵部右侍郎。另有堂兄吴其浚、堂弟吴其泰,子侄吴元炳、吴烈为进士。吴其濬五岁时,母亲许氏(翰林院庶吉士许家齐之女)便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十岁拜伯父为师,就读于固始临淮书院。吴其濬好学不倦,群书博综,无所不窥,而且他生性好强,遇上不懂的问题总要究根问底。十二岁时,吴其濬又随母亲到北京,先是攻读于清芬书屋,后又考入国子监,学业大进。

吴其濬从小好学,21岁时(1810)考中举人,初以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殿试一甲一名,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两年后他受命主持广东乡试(正考官),时值其兄吴其彦为顺天府学政,兄弟二人同为学官,一时传为学界佳话。吴其濬先后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尚书、兵部右侍郎等职。以后又出任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福建巡抚、山西巡抚等职,还兼任过盐政等高级官员,可谓宦迹半天下

道光元年吴其濬34岁时父病逝(1821年);道光三年伯父病逝(1823年);五年,母病逝(1825年),吴其濬守孝居乡八年。其间,他选择固始城东史河湾地十多亩,辟建植物园,取名“东墅”。“植桃八百,种柳三千”,“编槿为篱,种菜数亩,”“经营三四年,绿鬖髿,覆半墅”。“东墅”是吴其濬研究植物的场地,门前对联书写:“荒地十亩亦种奇花亦种菜,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一年山洪暴发,东墅被淹,他带粮,溯史河而上,进入大别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并写出《治淮上游论》,颇有建树。

道光九年,吴其濬守孝期满回京,初任教习庶吉士,充日讲起居注官(1829年)。十一年,在南书房当值(1831年),后历官湖北学政、太子洗马、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越级提拔为内阁学士。道光二十年奉令到湖北按察(1840年),查实湖广总督周天爵任人不当,逼死人命,其子违例用人等事,诏令周天爵革职流放伊犁,其巡抚以下分别受降职处分,吴其浚代湖广总督,后实授湖南巡抚。两年后,剿灭崇阳 钟人杰起义,被记功优叙。次年调浙江(1843年),未行,值武冈(今湖南武冈县)小股农民起义,剿灭后,调云南巡抚代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调福建巡抚,改山西巡抚,兼管盐政。任内裁减公费,改革盐政,捕捉鸦片贩子,时论称其"清勤"

吴其濬不同于清代一般官吏,他对植物学与矿产学有深厚的造诣,一生宦游各地,酷爱植物,每至一处,必搜集标本,绘制图形,并于庭院中培植野生植物,历时七年,将其实地考察及经历所得之真知,写成《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篇》等书,其中所收之植物共一千七百一十四种,并有附图一千八百多幅。书中有甚多纠正前人舛误之处,这些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植物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大于他作为一名清代封疆大吏的历史影响,清道光二十八年该书木刻本出版(1848年),该书的问世把我国传统植物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世界植物学界产生深刻影响。19世纪7080年代,流传到法国、日本等地,至今仍是植物学和中医学的重要著作。吴其濬在植物学、采矿学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称之为19世纪的著名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道光二十六年,吴其濬因为旧病反复多次发作,陈请开缺,辞官归养治病。不久,吴其濬病卒,奉上谕曰“山西巡抚吴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书房,存跻卿贰,外擢巡抚,学优守洁,办事认真,兹闻溘逝,殊深轸惜,著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衔,照巡抚例赐恤,寻赐祭葬。”朝廷因其在山西巡抚任内改革盐法,克己奉公,特别加恩其子孙以表彰他的廉洁清正。为此,其子吴元禧、吴崇恩、吴荣禧当即分别实授主簿、知县、通判官职,其子吴承恩、吴洪恩,其孙吴樽让皆赐举人出身。吴其濬为官清勤廉正,泽被五子一孙,成为当时盛事佳话,其家族也达兴旺极点。

【状元篇11 师生倾囊,叔侄并驾

——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状元吴钟骏

吴钟骏(1798年-1853年),字崧甫,又字吹声,号晴舫,一作狂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吴钟骏年少时就聪慧,博闻强记,显示出非凡的天赋。他13岁遍读十三经、楚辞、文选、史记等,而且能背诵,不丢一个字,十分突出。吴钟骏为人器度浑涵,言语很有分寸,与朋友聚谈,常能将离题之语拉回正轨。生平无他好,惟喜爱藏书,未仕之前,常借贷以购佳本。买不起书时,便借书抄录,终日不辍。青年时,靠教授谋生。道光二年(1822)中试壬午科举人,时任江苏巡抚梁章钜慕其名而聘为幕僚。

道光十一年(1831)冬,他计划北上参加次年的会试,于是辞了梁章钜,梁氏为其出川资若干。未到京,吴钟骏兄去世,家贫无钱出殡,吴钟骏乃将川资尽出,为兄长办了丧事,次年正月,吴钟骏因无资北上,工作又辞,生计已断而十分悲伤。其弟子梁恭辰、邱黎频、林庆祐商议,共同集资洋银100相助,方得成行。吴钟骏不负众望,一举得中壬辰科恩科状元。

中魁后,先授翰林院修撰,累迁至礼部左侍郎,道光十四年(1834)出任福建典试官,次年任湖南典试官,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督福建學政。任內歷遷國子監司業、右中允、司經局洗馬。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侍讲,次年升侍讀,任國子監祭酒。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钟骏在浙江提督学政时,面对应试生提出为学之方六条。包括:治经、论儒说、形声、训诂、选词试帖、勿间俗本、经传羽翼等。以此来实现经术明,儒业淳,学术正,人才蔚。吴钟骏在咸丰帝登基后,上书进谏慎择州县,以肃吏治,他的见解得到咸丰帝赞赏并且被采纳。吴钟骏历官詹事、内阁学士、浙江学政、礼部右侍郎等职。官至礼部左侍郎。为官以后,在公事之余,仍矻矻孜孜,写书抄书,丹铅不去手,惜其著作未见流传。

咸丰三年(1853年),吴钟骏卒于任上。

吴廷琛是嘉庆七年的状元,吴钟骏是吴廷琛的侄子,吴钟骏与吴廷琛皆中状元。故人称他们为叔侄状元

【状元篇12 捐俸兴学,重教育才

——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状元吴鲁

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又号白华庵主。福建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生于台湾府嘉义县他里雾菜瓜寮(今台湾云林县斗南镇),五岁从学,但家境贫寒,八岁由父率回福建。祖父名璧经,父亲名厚宇,祖上三代均为平民。光绪十四年顺天乡试中举年已四十四岁,入国子监。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六年(1890年)赴考庚寅恩科,殿试高居一甲第一名(状元)。是福建及泉州科举时代最后一位状元。

庚寅恩科为庆祝光绪帝亲政而特开,与吴鲁同科榜眼文廷式德才兼备,诸考官一致列为第一。可惜在其策试卷中将字误写为,光绪帝将其列为第二,于是吴鲁夺魁。吴鲁得中状元虽有机遇因素,但的确是具真才实学之人。吴鲁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光绪十七年,吴鲁出任陕西乡试副考官。同年,转为提督安徽学政。光绪二十年,代办江南乡试。光绪二十二年,吴鲁母丧回乡。三年后服丧期满,出任国史馆纂修,教习庶吉士。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吴鲁充任军务总办,困居京师宣武门外南柳巷晋江会馆。他愤恨朝廷丧权、官吏误国,更痛恨外国侵略军烧杀抢掠。他将在京所耳闻目睹的事,缀以史实,撰写诗篇成《百哀诗》集。光绪二十七年,吴鲁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八年,视云南学政。光绪三十一年,朝议停止科举,各省学政专司考校学堂事务。

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督学安徽太平府时修复翠螺书院,他捐俸5千金倡导,并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力求上进。光绪三十二年,吴鲁同各省督学赴日本考察学制,兼及农工兵商诸政。返京后被任命为吉林提学使。吴鲁一到任,就发现百废待兴,任事则无人,开办则无款。乃又捐廉五千金以为之倡。由是泄沓之风为之一振,而学务之稍易著手亦于是始。到吉林仅半年,当地小学、师范及实业等新式教育方面长足发展,成绩卓著。他以小学为基础、师范为枢纽,兼及实业、法政。各种学堂如雨后春笋依次成立。督学云南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应分者分之。吴鲁主张兴学要注意因材施教,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兼修博览,终恐一艺无成;即使聪明特出,卓越寻常,学成之后,亦不能以一人而兼数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又建中学、女学。每日轮流到各种学校登堂演讲,(摘)刺取先贤言行有合于谕旨所谓忠君尊孔者,繁征博引以后,他让中学以上,兼训兵学。先用日本的仓迁明俊所著的《养兵秘诀》,后又用日本兵法。援古证今,语尤切实。另外,用他的《读王文成经济书后》讲学。丁未(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将军专折奏闻,奉旨赏给二品顶戴。吴鲁勤勤恳恳,十年如一日。光绪三十四年,吴鲁在京学部丞参上行走供职。

吴鲁心系国运,为了振兴教育,他特上《请裁学政疏》,提出建议:一在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在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在遴委道府精于学备者,认真考察;四在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凡此四端,皆宜统归督抚经理,方能确著成效。他督学吉林时,倡办《吉林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学研究与学术讨论,以促进教育改革。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推行。在废科举、兴学堂新风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出国留学。吴鲁认为对这些留学东洋的莘莘学子,要加以重用。他建议在经考试及格,当轴者破格用之,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或分发各省学堂以为人师,或入官诏糈出其所学以襄理新政。吴鲁因兴学育才卓著成效,而诰封为资政大夫。

宣统元年(1909)吴鲁仍在京供职学部。宣统三年,充图书馆总校。不久,奏请开缺回籍,辞职回乡。辛亥革命以后返回福建,于厦门鼓浪屿林菽庄(台湾籍友人)处寄居。民国元年(1912年)病逝,享年68岁。吴鲁能书善画,其字体沉雄峻拔,一生读写不辍,著作甚丰,诗作有百哀诗,还著有《读礼纂录》、《蒙学初编》、《教育宗旨》、《国恤恭记》、《正气研斋汇稿》、《正气研斋遗诗》等,堪为清末著名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