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三鼎甲传略(状元篇中)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甄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31 16:31:13  文章录入:吴甄源  责任编辑:吴甄源
 

吴姓三鼎甲传略⑵

【状元篇5 德艺双馨,有口皆碑

——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吴宽

吴宽(14351504)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吴宽生有异质,为秀才时,就遍读《左传》、《史记》、《汉书》及唐宋诸大家之文,以文德修养而闻名远近。由于爱好古文而鄙薄时文,乡试屡败。直至30岁才以贡进太学,学官张汝弼试其才学后,连声称道:“天下亦有如此贡生乎?”名臣李东阳读及吴宽的诗文,认定此人必是状元之才。明成化四年(1468)吴宽中举人,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皆第一,连中会元、状元。

吴宽考取状元后,初授翰林修撰。孝宗为太子时,他为侍读。孝宗登基(1488)升他为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再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5)擢为吏部右侍郎。因继母去世,离职服丧,孝宗特命虚位以待。服丧期满,转吏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仍侍武宗于东宫。当时,宦官多不愿太子接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吴宽率同僚上疏:“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孝宗赞成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弘治十六年(1503)进礼部尚书。成化、弘治年间,翰林声望最重者吴宽、谢迁二人。但谢迁入阁十年,号称贤相,而吴宽则逗留终不获入阁,时人颇不平。谢迁曾数次举荐吴宽入阁,但首辅刘健始终不同意,而吴宽却处之泰然。吴宽在任吏部侍郎时,苏州有一位太守来到京师朝见皇上后,前来拜访吴宽,吴宽问太守说:“ 沈周先生近来如何?”此太守根本就不知苏州有个沈周,所以茫然无所对。吴宽十分不高兴地说:“太守乃一郡之主,郡中有贤者尚不能知,余何是问。”

吴宽少有介行,在当地很有名望。百里之外有一富贵人家,主人年幼,母亲尚在,特聘吴宽为其师。其家有一位小姐,长得十分美丽,窥见吴宽长得一表人材,心生喜悦,每天都亲自烹制肉羹,派遣贴身丫环送给吴宽,并说明小姐有意,吴宽即以他故辞职而去,有人问及吴宽其中原委,吴宽守口如瓶,直到此女病故之后,吴宽也已晚年才说出此事,以教训子孙。人们都十分敬佩他的品行。吴宽为人仁义厚道。自少至老,人不见其有过分之举,亦无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扶贫济困,救人危难。昔日同年贺解元,在京患病,吴宽将其接至府邸,晨夕守护,贺解元不幸去世,吴宽为其服丧一月。又有乡人死于京城,家贫,其子向别人借钱葬父,吴宽知道后,心生怜悯,亟命还所贷,自己出钱为其买棺材,众人也都乐于相助,使其得以丧归。

吴宽于书无所不读,为文不事雕琢,体裁俱存。外若简淡而意味隽永。“纾徐则有欧之态,老成则有韩之格。”为诗用事浑然天成,不见痕迹,《明诗评》说:文定力扫浮靡,一归雅淡,诗如杨柳受风,煦然不冽。吴宽专典诰敕修《宪宗实录》,经明行修,粹然笃实,为当时馆阁巨手,文章领袖。旷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吴宽善诗文书画,善写真、行、草书,尤工行书。其书法多师承东坡笔意。吴宽最好苏学,学习苏书心摹手追,神形兼善,更可贵的是其笔法能出新意。因此,他的朋友王鏊说他作书姿(滋)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自得(《震泽集》)。这是他能高于同时代一般书法家之所在。吴宽有时也作草书。他常临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的《自叙帖》,草书也写得狂奇豪放。

吴宽之德、艺,当时和后世有口皆碑。

【状元篇6 英才早逝,朝野振腕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状元吴鸿

吴鸿(1725~1763),字颉云,号云岩。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状元。

吴鸿年幼时,家中极为贫因。所以下聘的是卖豆腐家的女儿。不料这家的女儿长大却眼也花、足也瘫痪。将待结婚时,妇翁不自安,劝吴鸿别娶她人。吴鸿表示不可,说:“以前没听她有此病,而今瘫痪,是天意,违背天意是不吉祥的。”还是迎娶了那个下过聘的女儿,没多久,那个女儿竟然全好了。乾隆十二年,吴鸿参加浙江乡试,夺得解元。吴鸿进京赴考,殿试后,读卷大臣将与吴鸿同科的刘墉作为呈送卷第一名。乾隆帝阅后认为“墉”无超人才华,也可能怀疑读卷大臣巴结正在当朝大红大紫的刘墉的父亲,将刘墉贬为二甲二名,将原拟第五名,也就是二甲二名的吴鸿拔为第一甲第一名,说道:“今取一朝状元,必得有众人向往之才气。平庸之人怎能夺冠?”

吴鸿获取状元,即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乾隆十七年,吴鸿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次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十年,吴鸿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不久授侍读学士。乾隆二十二年,以翰林侍读,出任广东学政。二十三年,吴鸿出任湖南学政。乾隆二十七年,与钱大昕、王杰一起出任湖南乡试典试官。应试者出场,人将试卷呈送吴鸿,吴鸿阅卷后对丁甡、丁正心、张德安、石鸿翥、陈圣清等五人的文章最为赏识,评说均应中式。说道:“此五卷失一,吾以后不复论文矣!”结果,五人皆名列前茅。丁甡果然第一。时人无不赞叹吴鸿有知人之明。皆称其为“识士”。乾隆二十八年,吴鸿学政任差告竣,回京,误食河鲀中毒身亡,官至侍读,卒时年仅38岁。朝野惜之。人们感叹,吴鸿尚未得以任用,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据说吴鸿任学政时,赴潮、嘉典试途中,严谕禁妓入谒。偏遇名妓濮小姑,想见一见吴鸿。濮小姑就设下计谋,驾舟跟着吴鸿的船。一日雨夜,让使篙的在吴鸿寝休的地方捅几个窟窿,吴鸿衣被全淋湿了,连忙呼叫,也无人应。濮小姑这时出来,将吴鸿接上了她的卧榻。等吴鸿试罢返回时,吴鸿又去找濮小姑。赠诗:“轻衫薄鬓雅相宜,檀板低敲唱竹枝。好似曲江春宴后,月明初见郑都知。折柳河干共黯然,分襟恰值暮秋天。碧山一自送人去,十日篷窗便百年。”濮小姑捧诗而拜,要随吴鸿走,吴鸿殷勤相劝而止。从此,人称濮小姑为殿撰夫人。后来,濮小姑不再见客,自以私囊千金筑舍,焚香礼佛。直到听说吴鸿去世,设奠哭祭,绝食而亡。

着有《云岩诗文稿》、《南亭笔记》等。

【状元篇7 君臣缘浅,兄弟情深

——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状元吴锡龄

吴锡龄(?-1775年),字纯甫。清休宁大斐人。

据《休宁大斐吴氏族谱》和道光版《休宁县志》记载,吴锡龄的远祖是元末一个名叫吴富的山林隐士,非常有学问却不愿意做官。吴锡龄的祖父吴休文在乡里多行善事,曾捐银十万两,将坑洼的外出六十里通道,修成平坦大路。吴锡龄的父亲吴思英是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学生员(也就是秀才),吴锡龄家族世代口碑很好。吴锡龄出生在这样家中,受到良好教育,少而好学,博闻强记。

吴锡龄幼年丧父,其父病逝时,吴锡龄才3岁,靠同父异母的哥哥吴长龄抚养成人。兄长长龄是增贡生,本来仕途远大,但为了侍奉继母陈氏,抚育幼弟锡龄,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替人当帐房先生挣钱养家,并延请名师为锡龄授课。锡龄见哥哥如此任劳任怨,对自己如此关心爱护,既感动又愧疚,无以为报,只有更加发愤读书,丝毫不敢懈怠,学业由此突飞猛进。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南乡试,他高中举人,授内阁中书,很快又进入军机处任职。

公元1775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清晨,紫禁城太和殿丹墀下,身穿各色官服的朝廷大臣和新科进士穆然肃立,乾隆皇帝缓缓登上宝座。一阵钟鼓齐鸣之后,舒缓悠扬的《庆平乐章》凑响,殿试金榜揭晓的隆重典礼“传胪大典”便正式开始。诸位大臣和众多新科进士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聚焦在掌管朝仪的鸿胪寺官身上,随着他宏亮的宣唱声响起,宣告了吴锡龄大魁天下,夺得状元桂冠。原本立在丹墀下的吴锡龄听到自己的名字头一个在空中回荡,惊喜万分,连忙出列朝着高高在上的皇帝跪拜谢恩。

喜讯传至故里,哥哥与族亲们笑逐颜开,在村中吴氏“尊德堂”高高挂上“文魁武威”的金匾,不时炫耀着大斐吴氏的光荣。吴锡龄更是喜极而泣,他深知如果没有哥哥的无私奉献,他不可能有在万众瞩目之下,胸戴红花骑马游街的无上荣耀。他的状元桂冠,最起码有一半是哥哥的。他写信给哥哥,要哥哥保重身体,赡养全家老小的重担今后该轮到他来挑了。

几天后,吴锡龄率领新进士刚刚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恩荣宴”,紧接着又在午门前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乾隆见锡龄眉清目秀,心中已有几分喜爱,有意要进一步试一下新科状元的才学,突然发问:“那日大典,历经诸多宫殿,其中名联佳句可还记得?”锡龄没想到皇上要问这样的问题,先是一愣,随即脑中就象放电影一样,闪现出那一日随礼部官员出太和门、经午门中门出宫到长安门放“金榜”的一幕幕,前宫后院的佳联名句也随即一一脱口而出,直听得乾隆皇帝连连点头,禁不住高声赞叹:“过目不忘,真乃奇才也!”

不知是因为过于劳累,还是因为过于紧张,皇帝的话音刚落,锡龄止不住猛咳一声,竟然吐出满口鲜血。乾隆大吃一惊,关切地问锡龄是老毛病还是新创伤。锡龄知道自己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不敢隐瞒,便照实说是旧病复发,但还不至于碍事。乾隆略作沉吟,随即授锡龄翰林院修撰,赐六品衣冠和金质簪花,并特赐参汤一碗、御酒三杯,以示厚爱。

可又有谁知,锡龄已是痨病晚期,御酒、参汤加御医,都已无力回天,他这个踏入官场不久的新科状元,翰林没做满一年就不治身亡。乾隆皇帝闻知,叹道:“可惜徽州吴状元!”因“吴”与“无”谐音,当时在场的徽籍大臣听罢,无不潸然泪下。

噩耗传来,大斐山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鬓发染霜的哥哥长龄痛哭失声,却没有被无情的现实击倒。他又挑起抚养孤侄吴若曾的重任,直到70高龄还到山外四处奔波,终于将弟弟留下的独苗培育成人,由拔贡入选吏部文选司,成为七品小京官。侄孙吴自孚后来也能自食其力,接续状元郎的香火。

吴锡龄中状元,即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然而才学未展,溘然长逝。只以夺魁天下留载史册。同科榜眼汪镛,因胪唱未至而罚俸。探花沈清藻,授编修后不久,因病身亡。乙未科鼎甲三人均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在科举史上,实属罕见。

【状元篇8 双元独冠,勤政爱民

——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状元吴廷琛

吴廷琛(1773年-1844年),字震南,号棣华。江苏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吴廷琛垂髫年龄,天资聪颖,人们怀疑他生来就有智慧。在乾隆五十七年,他参加乡试中举。

嘉庆七年殿试,"读卷官"选出10份最佳的卷子,排定第一至第十的名次,进呈嘉庆帝裁决。吴廷琛的卷子名列第一。嘉庆帝御览前10名的卷子,觉得第一份最好,遂于卷首殊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吴廷琛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七位状元。吴廷琛会试、殿试皆第一,集会元、状元于一身。在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寥寥无几,"二元"也极少见。嘉庆帝对吴廷琛连中"二元"也极赞赏,在赐给他的诗中有"双元独冠三吴彦"之句。

中状元后,吴廷琛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第三年,即嘉庆九年八月,出为湖南乡试考官,旋督学湖南。督学的全称是"提督学政",掌理一省学政,官位与督抚平行。吴廷琛虽然被授予官职,但仍挂着庶吉士的名,这种兼衔是极少见的,被视为殊荣。

嘉庆十一年春,吴廷琛的母亲章氏病死,回家服丧。丧满还京。嘉庆十四年,庶常馆散馆,即庶吉士结业,正好碰上三年一次的京察--对京官的考核。吴廷琛名列一等。第二年,出为金华府(府始金华,今属浙江)知府。金华号为"学道乡",文化、特别是儒学兴盛,吴廷琛到任,追缅贤哲,问民疾苦,锐志兴革,修葺文庙,创立"育婴堂"。城外双溪桥毁坏已久,以舟充桥,水涨多覆,但因修建费用大,迟迟不能重修。吴廷琛多方筹措,并亲自带头捐钱,筹足了钱物,重新修建,新桥被名为"通济"。吴廷琛在金华做了六年知府,调任杭州(府治仁和、钱塘,今浙江杭州)知府。他接到诏命,正准备动身,忽闻金华府辖下的永康(今属浙江)、东阳(今属浙江)一带大旱,送前往巡视,黎民遮道迎送,动辄数万。

道光皇帝即位的第三年,即道光二年(1822),吴廷琛升任直隶清河道道员,并代理按察司按察使。他白天处理案件、政务,晚上缮写奏稿,常常至三鼓方罢。第二天清晨便赴直隶总督衙门汇报,得总督大人称许。不久,吴廷琛奉命出任云南按察使。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案狱疏略,多有不当。吴廷琛到任,严加整饬,量罪定刑,依法办案。宜良(今属云南)、江川(今云南玉溪东北)、通海(今属云南)三县民人遭歹徒抢劫,三县长官却谎言失窃,民人向按察司控告,吴廷琛选派得力官员前往调查,获得抢劫的证据,上报督抚,督抚犹豫不决,吴廷琛力争,经奏请道光皇帝批准,罢免三县知县。接着,吴廷琛强化治安措施,盗贼匿迹。

道光五年,吴廷琛奉诏代理云南布政使。布政使负责一省的财政、人事。吴廷琛在代理云南布政使期间,重点整顿铜矿的开采与冶炼。当时,各铜厂官员侵吞、贪污现象严重,致使国家的铜库亏空。吴廷琛认真查处,彻底清理。一个月后,局势便好转起来。翌年九月,道光皇帝以四品京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及其它卿寺长官,均称"京堂")的官衔征召吴廷琛入京任职。

吴廷琛年已54岁。在24年的仕宦生涯中,尽职操劳,体弱多病。入京不久,便频患嗽疾。翌年秋,他上疏请假,回籍养病,道光皇帝诏准。吴廷琛回到了老家元和县养病,不再出仕。尽管他已离开了官场,但对国事民政仍很关心,遇上歉年,他出粮赈济贫民;修治苏州城,他捐钱助费。闲暇时,他修订旧著,名为《归田集》、《池上草堂诗集》。

他在老家安度17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初三日,吴廷琛寿终正寝,享年72岁。吴廷琛死后第二年,同榜进士朱存为其撰写墓志铭,铭曰:"敦品则懿,勤学则粹,宜掇巍科,九重嘉奖,目为名榜,传遍玉珂,剖符守正,陈臬式敬,无敢依阿,吏民咸服,争牙行毅,导之以和,戒讳凶盗,戒肆侵冒,严而不苛,请解簪绶,乐处岩薮,未竟厥施,文誉丕显,艺林冠冕,永维世仪,伉俪同宅,勒此贞石,千秋弗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