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台胞寻亲的吴天玺
记者 徐 闻
华夏吴氏网特稿【江西徐闻 报道】: 一个偶然的机会 ,认识了吴天玺,清丽素雅、温柔成熟的气质,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短暂的交谈后,她送给我一本书:《风雨思归程》。我当时认为可能是她写的回忆录或自传什么的,也没很在意,但华丽的封面和精美的印刷却让我多看了几眼。
我有晚上睡觉前看书的习惯,回到家后,临睡前坐在床上,打开床头台灯,拿起《风雨思归程》翻看。谁知,这一看就没有停下来,直到将全书读完。期间,眼睛几度湿润,几度哽咽。书中文字,朴实无华;人生历程,真实感人。主人公为台胞寻亲的情节,跌宕起伏,艰难曲折,更是暖人肺腑,催人泪下。
吴天玺的父亲是河南籍国民党军官,父母1949年从大陆去台湾后,定居在宜兰,她是在宜兰眷村出生、眷村长大的外省第二代。成年后,赴东瀛求学才离开台湾。她和在眷村长大的孩子一样,有快乐的童年,也有思念大陆亲人的乡愁,向往家乡的情结不仅影响她的思维,也影响她的人生。为此,她在日本取得双学位后,就来到河南郑州创业、定居。先后创办了印刷、餐饮、传媒、教育等多种企业。中间,虽有挫折与磨难,在当地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凭着自己的智慧、人缘和努力,事业逐渐走上正轨,日渐发达。为了加强故乡河南和第二故乡台湾的联系与交流,她创建了《豫台有约网》,并以“米兰庐”的网名、奥黛丽·赫本的头像,以赫本“富有的人就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那些一无所有的人”的理念,为两个故乡的同胞热情服务。
在一次商业交往的饭局上,她偶尔得知,南阳邓州有一个台湾村。强烈的好奇心和浓浓的乡情,使她有一种迫不及待地找到“台湾村”责任感。不多久,她驱车数百公里,多处寻找,费尽周折,终于在离邓州20多公里之处找到了“台湾村”。
明朝末年,一个叫“依那思罗”的台湾高山族少年,跟随明朝在台湾的将领黄廷,抗击荷兰人入侵。随后又来到大陆,征战南北、四处漂泊,最后定居在南阳邓州。依那思罗生有四个儿子,有两个儿子随他回台探亲时,留在了母亲身边。有两个儿子就在邓州劳苦耕作,繁衍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高山族同胞后裔一起,开荒种地,奋力打拼,形成了中原独特的“台湾村”。他们的村寨格局、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服装打扮依然保留着台湾原住民的习俗和风格。他们的生活虽然安定平和,衣食无忧,但心中却有着不可触摸的痛楚:故乡在哪里?何时能找到故乡的亲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种种的制约,他们无法回台湾寻亲,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亲人。
吴天玺与从美国学成归来、和与她一同创办《豫台有约网》的侄女吴昀容,听到这些情况后,深深理解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的飘零无依,对他们的遭遇和情感更是感同身受,也更加激起了两位吴姓女人为台湾同胞寻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5年,从春到秋,数次往返河南与台湾之间,几乎跑遍了台湾原住民十二族居住的地方,抓住每一个有用的线索,采访每一个地方的原住民。几次往返奔波,几次失望而归,她们不气馁、不放弃,其中的艰辛、困苦,溢于言表。有一次冒雨到有希望的原住民住地,小车奔驰在崎岖的山路上,山里天气说变就变,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模糊了前进的道路,山上的泥石流在不断地倾泻而下。她们就看到前方50米处,一辆小车就被千钧之力滚滚而下的泥石流沖下了悬崖。车外场面惊险,恐怖吓人;车内心惊肉跳,后怕不已,她们急忙调转车头往回跑。这次回来,她们都病了,侄女高烧了两天。
也许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经过这场惊险之后,她们终于看到了曙光。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的执着和坚守终于有了成果。没隔多久,她们终于在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区特富野部族聚居地找到了“依那思罗”后人的亲人。不仅如此,吴天玺还设法筹集捐款,让台湾同胞来河南邓州与亲人团聚。其场面之隆重、气氛之热烈、情节之感人,那就不必细述了。
吴天玺将大陆人去台湾60年及台湾原住民在大陆生活了360年之历史,以及寻亲的过程,揉和着亲情与乡愁、分别与重逢、战乱与和平、历史与现在,缓缓叙述,写成了这本二十余万字的《风雨思归程》,用充满感情的笔触,静静地书写亲情、乡情、民族情。她作为在大陆奋斗的台商,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身兼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宗教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州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为台胞、为宗亲、为艺术,四方奔走,积极工作,为吴文化的传承,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和平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完《风雨思归程》,时针已指向凌晨1点,我没有睡意,依然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台湾村的高山族后裔现在生活得怎样?他们与台湾的亲人还在交往吗?我思考着…… 2015年元月20日 江西上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