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姓氏》之吴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郑摧如  文章来源:思訥堂主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1 9:55:1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1、渊源

《史记·泰伯世家第一》载:“吴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前后经三次让位,以避季历,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泰伯卒,无子。弟仲雍即位。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所以泰伯被奉为吴氏开姓始祖,仲雍为吴氏的传世始祖。

吴国[①],《辞源》注释:“吴,古国名,周初泰伯居吴,在江苏无锡县梅里,至十八世寿梦始兴盛称王,据有淮泗以南至浙江太湖以东地区,传至夫差,于公元前四七三年为勾践所灭;姓,相传泰伯始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元和姓纂》载:“周太王子泰伯、仲雍封吴,后为越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百家姓探源》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据史料记载,吴姓的得姓始祖,是周之泰伯。”

季札(前576年~前485年),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有“南季北孔”之称;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有“南方第一圣人”之称。其祖先为姬周族的泰伯,即孔子所赞美的“至德”者。其父为春秋时吴王寿梦。相传,季札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

延陵郡,春秋时季札所封延陵邑,遗址在今江苏市南淹城。西汉置毗陵县,治所在今常州市。季札封延陵,家室也跟随到此。夫人颜氏,生五子,个个都有德操才华。长子早逝,次子名征生,三子名重道,四子名子玉、五子名木熹,此四子后裔,人丁兴旺发达,宗族昌盛繁荣,分衍出吴氏各分支,形成今天中华吴氏成员的绝大多数。吴氏始兴于延陵郡,延陵郡遂成为后世各吴氏郡望的主要发祥地。

除了延陵郡外,吴氏还有七个著名的郡望,相应的起源则大同小异,他们分别为:

一.武昌郡:晋太康元年(280),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治所由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迁安陆(今安陆北)。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郡中吴氏,多为季札次子征生裔孙汉长沙王吴芮之后,又繁衍为江阴吴氏、山阴吴氏等支系。而福安吴氏的绝大部分即为山阴吴氏的分支。

二.渤海郡:汉高帝五年(前203)初设,治所在今冀州浮阳(今沧县东南)。郡中吴氏来源于延陵吴氏。

渤海吴氏可能有很多支,但都属季札后裔。这一支吴氏宗族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丁兴旺,支裔繁衍众多,成为今日吴氏的主要来源之一。清顺治长沙《八甲湾吴氏谱序》说:吴王寿梦曾派季札北守渤海,因封为渤海王,自此得名。《元和姓纂》与《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内司吴光墓志》分别认为,渤海吴氏是汉长沙王吴芮及汉司徒吴雄后裔。《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源流》则认为,渤海吴氏也有夫差后裔。

三.濮阳郡:西晋威宁三年(277)改东郡置国,治所在今河南濮阳西南。据《元和姓纂》,濮阳吴氏属季札一宗,是长沙王吴芮和广平侯吴汉的后裔分支。

四.陈留郡: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初设,治所在陈留(今开封东南)。其后裔分衍为华阳吴氏、四川绵竹吴氏等。

五.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初设,治所在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郡中吴氏多为延陵一脉。

六.汝南郡:汉高祖四年(前203)初设,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郡中吴氏多为季札裔孙吴汉之后。

七.长沙郡:战国时设置,治所在临湘(长沙)。郡中吴氏多为季札后裔吴芮之脉。

 

吴氏属人口大姓,除了姬姓吴氏外,还有其他源出的,而且年代久远,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吴,上古音读“ga”,现代汉语读“无”(wú)。文字学家考证,上古字中的“吴”字,是后世“吴”、“虞”两字的原始字共同体。先秦以前,吴、虞两字不分,甲骨文中没有“虞”字,吴字即代表“虞”字,《集韵》说:“虞,古作吴。”甚至在秦汉时期,也还有吴、虞不分的现象:如《左转·僖公五年》中的虞仲,《吴越春秋》的作者仍写作吴仲。《诗经·丝衣》中有“不吴不敖”,这里的吴字,即呼喊之意。《说文解字》:“吴,大言也。从矢、口。”从这些古典中就知道,吴的原意就是大声呼叫。

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的吴姓人叫吴权,宋人罗沁的《路史·国名纪》中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吴权之妻叫阿女缘妇,生有三儿子,分别叫鼓、延、殳。《路史·国名纪》中还说黄帝的母亲是吴氏族人,叫吴枢。

古代姓吴的还有一个叫吴回,他是颛顼帝的曾孙,卷章之子,在帝喾时代因迁居吴人之地而叫吴回,是个火神,又叫祝融氏。吴回的儿子叫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一胎生下六个儿子,是许多中国人的先祖。

陆终娶鬼方氏女名女如嬇,一胎生的六个儿子中,长子叫昆吾,也叫樊,居住在昆吾(今山西安邑一带),以地为氏,叫昆吾氏。昆吾氏后裔很多,有昆吾、樊、昆、吾等姓。吾字音通吴,故又有一部分吾姓改吴姓,《路史后纪》中“昆吾“下注:“氏书又有吴氏”。即说昆吾氏后裔中有人改姓吴。

在《帝王世纪》中载有吴贺其人,他曾与后羿比射,是个神箭手。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在夏商时一直存在,《路史.国名纪》中即载有:“纣时亦有吴伯”这件事。吴贺极有可能是吴氏族中的一员,他的后裔,是吴氏人中的一支。

在古代传说中,犬戎部落中有一个杰出英雄首领,叫做吴将军,经常把帝喾的军队打得大败,帝喾许以重赏取吴将军首级,竟无人敢出战吴将军。

传说时代的帝舜原是有虞氏的首领。大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今山西永济),古时吴虞相通,故商均之后裔有一部分姓吴,有一部分姓虞。以上吴氏均属传说。

 

由吴氏分衍而出的支姓:

泰伯氏:周古公长子泰伯,让位季历,故以为氏。

阎  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泰伯(实为仲雍)之曾孙仲奕于阎,后裔以阎为氏。

常寿氏:《路史·后纪》记载,吴的分支有常寿氏。

虞  氏:《元和姓纂》记载,武王封仲雍曾孙周章之弟虞仲于北虞,其后有虞姓。

厥由氏:《路氏》记载,寿梦第五子吴厥由之后,以名为氏,姓厥由氏。

盖余氏:阖闾刺僚后,盖余随兄逃楚国,封于舒邑,后裔以名为氏。

独庸氏:《左转》记载,阖闾刺僚后,馀昧之子独庸逃楚。封于舒邑。后代以名为氏。

夫余氏:夫概奔楚后,在吴之子改夫余氏,后成为古代朝鲜百济王氏。

棠溪氏:《左转》记载:吴王阖闾之弟,公子夫概,政变失败后逃亡至楚,楚昭王封于棠溪,后裔改姓棠溪氏。

庆忌氏:僚之公子庆忌死,后裔改姓庆忌氏者。

延  氏:《路史》记载,季札封于延陵,后代有姓延氏者。

延陵氏:《元和姓纂》记载,季札封于延陵,后代以地为氏,改姓延陵氏。

濮  氏:季札嫡长孙吴濮婪,当越灭吴之际,携母逃隐于震泽东洞庭武峰山南,后代改姓濮氏。其中有部分已归宗姓吴。

曹  氏:《曹吴合谱》记载,梅堰吴氏后来改姓曹。

樊  氏:《元和姓纂》记载,周太王子虞仲之孙为周卿士,食采于樊,后以邑为氏。

另,据罗沁《路史·后纪九上》记载,胥门氏、庆师氏、公冶氏、公祖氏、公刘氏、太后氏、漆雕氏、唐溪氏、郁闾氏,郁氏、或柯氏、冶氏、阖氏、梦氏、勾氏、寿氏、番氏等,都是吴姓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