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吴姓 历史辉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明正提…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9 22:00:48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吴桐雨
 
吴的释义:连比带划大声说话
  吴的本义是大声说话。甲骨文中的“吴”字,是一个脑袋微偏的人,嘴上说着话,肢体上连比带划的形状。金文中的“吴”,把上面的“口”移到了旁边。
  《说文解字》中对吴的解释,非常直接,吴是个姓,也是一个地名。作为地名,吴指的就是江浙地区。古时,江浙一带人说话的口音和中原人不一样,要想让中原人听懂,江浙人就得借助肢体动作,大声说话才行,由此产生了象形字“吴”。
  吴氏部落的族徽与此有关,他们活动过的地方被叫做“吴”,在那里建立的国家就叫做吴国,最后成为姓氏“吴”。吴姓起源:总的来说有5个起源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
  第一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
  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述,这里暂且不提。
  第二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驺虞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仁兽,传说它虎身狮头,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生性仁慈,连青草都不会踩踏,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山海经》中说:“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说明的是,炎帝是一个称号或者说是职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担任。打个比方说,某个地方的市长职务,是不同的人相继担任的,但市长的称呼没变。与黄帝同时期担任炎帝职务的人,是最后一任炎帝。
  吴部落在姜水(今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第三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那时,人们把掌管火种的首领称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方国的含义,我们在此前的姓氏报道中有详细的解释,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第五个起源,就是改姓了。清朝时,满族的多个氏族集体改姓吴,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吴。如今,吴仍然是苗族中的一个大姓。
始祖太伯:三让天下成就周朝
  源自黄帝姬姓的吴姓后裔,在现今吴姓人中占大多数,他们都把太伯作为远古始祖。太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吴姓后裔眼里,太伯谦让、尚义、友悌、仁爱,四德俱全。他三让天下,历尽艰辛,奔赴荆蛮,创建吴国,为吴姓的发展和繁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忠诚孝悌三让天下
  商朝后期,在豳地(今甘肃宁县庙咀坪)有一个姬姓部落,部落首领叫古公亶父。古公普施仁义,大家都很拥戴他,部落的财富日渐积累,人民都过上了好日子。附近的戎狄薰育族看得眼馋,经常跑来侵扰,抢夺财物。古公不但没有对他们说“不”,反而主动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他们各种财物。薰育族得寸进尺,又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这下,大家不干了,想坚决说“不”。
  古公不忍心让大家去流血牺牲,惹不起躲得起,带着部落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达岐山下的周原。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非常适合种植庄稼,古公决定定居下来,部落由此被称为周部落。邻近的部落听说古公的大名后,有很多前来投奔他。古公看到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就营造城池,修建房舍,把民众分别安置定居。又设立官职,处理各种事务。
  古父娶了有邰氏的女子太姜为妃,生了3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很贤能,他的儿子叫姬昌,姬昌聪明过人,具有王者风度。古公说:“都说我们家族有一代要兴旺起来,难道就是姬昌这个娃娃?”就想传位给季历,以后可传给姬昌。
  但按旧制和当时的传统,王位应由嫡长子太伯继承。季历排行老三,根本没有资格。要是这样的话,姬昌就没有机会振兴周部落了。古父思前想后,左右为难,郁郁寡欢,最后竟生病了。
  太伯是个忠诚孝悌的人,察觉到父亲的心思后,决定让位。他跑去找仲雍商量,二人假装出去给父亲采药,离开周部落,跑到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隐居起来,心想这样就好让季历继位了。
  太伯、仲雍离开后,古父把季历立为继承人。古父临终前,再三思量,觉得还是不能违背传统,就叮嘱季历说,如果太伯回来,就把王位还给他。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
  季历按照父亲的遗命,要把王位还给太伯。太伯哪里肯接受,但季历也坚决表示要按父亲说的去做。太伯没有办法,为表示自己是真心让位,不是说来耍的,决定远走他乡。太伯和仲雍率领在吴山的200多族人,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后,来到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这里,在古时被称为荆蛮之地。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说,太伯、仲雍的这支族人历经4代才到达梅里。照此说法,太伯、仲雍根本没有到达梅里,可能在半路上就去世了。但千里路程,即使在古代路途艰险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走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这里我们采用简阳的吴姓研究者吴仲贤编著的《吴氏春秋》中的说法,即太伯、仲雍都到达了梅里。
  太伯、仲雍来到荆蛮后,为表示让位决心,就入乡随俗,易服毁容,文身断发。在周部落里,只有受到刑法的人,才会文身断发。然后,太伯叫人给季历带信说:“我到了遥远的荆蛮,像当地土著人那样断发文身,成了刑余之人,再也没有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哈。”季历接报后,没有办法,只得继承王位。
  后来,孔子赞叹道:“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广施仁德荆蛮建国
  季历继位,死后传给姬昌。姬昌果然不负爷爷的期望,为灭商振周苦心经营。虽然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他给灭商打下了良好基础。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一帮能人贤士的帮助下,向商朝大举进攻。4年后,商朝灭亡,姬发建立起周朝,完成了兴旺周族的大任。
  却说太伯和仲雍到了荆蛮后,与当地人同甘共苦,艰辛创业。他看到当地人还习惯吃生食,就教他们吃熟食,又教他们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当地还在用“水耕火褥”的原始方式生产,他把先进农耕和制陶等技术传授给他们。
  为了发展农业,太伯带领人们在梅里开凿了“四泾一渎”:香泾、洋泾、龙泾、梅泾和太伯渎。太伯渎是江南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从现在的无锡市清名桥南入口,穿过伯渎桥,经坊前苏团桥进入梅村地界,从西向东流经梅村境内的8个行政村,进入鸿声、荡口、后宅等乡镇,然后分流注入漕湖和望虞河,全长87里(现在测量为28公里多),宽36米(现在测量最宽处为28米)。直到现在,横贯梅村中心的伯渎河,仍是梅村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水道之一。
  除了农业,太伯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教当地人栽桑养蚕、饲养禽畜。如今梅村的鸭城、猪羊巷和麂城等地名,就是当时放牧鸡鸭、饲养猪羊的地方。
  很快,梅里这块蛮荒之地,逐渐兴旺起来,“数年之间,人民殷富。”而且,“荆蛮人民,从而归之千余家。”大家拥立太伯为君长,兴建国家。因居住的地方属于吴地,所以,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被称为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句吴是江南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当时已到了商朝末年,天下大乱,刀兵四起。太伯担心会波及荆蛮,就在梅里营建了一座城堡。据说这座城堡内城周长3里200步,外城周长30多里,人们在里面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这座城堡也是江南史上第一座城池,古城遗址一直保存到唐朝。
  在城堡南门外有一片空地,叫崇安场,是当时的贸易中心。《东周列国志》中说:“伍子胥吹箫乞吴市”,看到“朝市粗立,舟车嚷嚷”。这个“吴市”,就是指的这个地方。崇安场,现在被称为茶安场,在梅村梅东桥北岸东侧。祭悼太伯披麻戴孝
  在位49年后,太伯去世,活了91岁,太伯墓在现在的无锡鸿声乡鸿山(又名梅里山)。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哭声震天。大家争着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最后使得漫山遍野的鲜花都被采摘一光了。
  许多找不到鲜花的人,不想空手去祭悼太伯。大伙聚在一起合计,想到太伯生前喜欢种麻,就各自采了一束麻,系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这个风俗从此在民间流传,形成了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在位5年,活了92岁。仲雍去世后,吴人把他葬在虞山(今江苏常熟西北虞山山腰)。
  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
  如今,在江苏苏州、无锡一带,还有很多与太伯有关的遗迹。无锡市的鸿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的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太伯在无锡也成为“江南万家始祖”。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当地人都要去瞻仰朝拜。每年清明节,梅里还有祭祀太伯庙的节日活动。
  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四川部分地方吴姓字辈情况
  全国统一 100字字辈: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有善观光中。只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高祖树典范,远孙锦程通。棠棣真毓秀,兰桂胜劲松。俊杰英豪汉,安邦智谋勇。好学期上进,览月步九重。历代人才济,富贵久兴隆。
  大英一支:忠孝继先业,仁义启后昆。昌迁志秀必,再正通方明。祖德万年历,贤宗世代荣。登科兆甲第,会元起文衡。永远开祯吉,兴家享大成。
  资中一支:仲位世永芳,洪祖享荣昌。光霞顺德泽,宗尧守正邦。天星显达远、国乐民安康。
  成都一支:必玉鼎象汝,道赞先光家。大有云化天,江朝万世希。
  华蓥高兴一支:仁义礼智信。仲太延继,世宗大先。伯祚方新,贤才又起(启)。禄锡自天,昌明永喜。
  巴中一支:朝芝宗川毓(玉)秀(廷)传,德化(志)昭明文治联。长兴昌大恩光远,永兆升荣吉安全。
  三台西平一支:国顺泰元启,爵子显名扬。万代忠良相,永远正朝纲。本支定长久,文武百世昌。金章玉树大,龙凤富贵家。
  渠县建国吴胜朝后裔:(1)胜楚拔思,裔朝善天。存步丕作,永锡铭象。景星庆云,儒怀安帮。(2)登朝炳文德,仕道克昌明。师必从良彦,学益希大成。佳家维孝友,治国本忠贞。能继先人志,兰贵万代荣。
  岳池赵家湾一支:X与朝道天,志月楚凤可。宣春有益成,就亲贤安国。
  岳池一支:世尚应与大朝廷,道希洪元启文明。必盛天德钟秀仕,永绍周祚万代兴。
  都江堰一支: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都江堰没头河一支:来元应芳升,伯肇永维兴。国家光玉(裕)泽,文士庆庭登。
  武胜乐善一支:祈正文宪子,元金世泽长。祖德昌隆远,宗功万代芳。
  安岳通贤、营山茶盘一支: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明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达春。养原思珍祖,祥开梦瑞龄。时际昌隆盛,恩敷意北宁。敦笃怀仁本,万代俊奇英。
  简阳一支:应胜仕简希修坤。增光兴懋家道正,嗣季同宗万化民。百千亿兆祖德远,孝子贤孙必久存。善人富贵由天定,一统江山有圣君。
  名山百丈一支:应万百大开,其以肇成怀。继永洪思国,尚仕正在全。必得善乃祥,文理可维邦。克复仁之本,亦新自尔芳。
  安岳石庙子渤海堂一支:文占国三元,光廷永绍先。希贤登仕品,长耀寿明天。
  营山一支: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远春。仰源思先祖,祥开肇锡龄。时际昌隆盛,恩敷亿兆宁。敦笃怀仁本,万代毓奇英。
  眉山一支:朝正尚永启,应成甲世久。绍国安元奉,仕廷忠可首。登云崇学进,治泽京光定。家红德秉明,玉福庆怀文。
  仪陇一支:世国钦天先,尚礼家自延。道德开宗泽,文明启大贤。受封从太伯,克让兆周传。统绪谋猷远,忠良孝义全。朝堂高位品,才学保坤干。齐治平安乐,纲常政教宣。宏基能裕后,广业必光前。继述同为善,心思尽以虔。人丁长发达,科甲定绵联。富贵昭千载,荣华享万年。耆英书谱系,渤海映山川。待有诗词作,应多巨派镌。
  广元一支:应元丛生多,中路治太和。孝乃人之本,事后发高科。
  中江一支:大良上国,正新迪德。秉礼存仁,希天遵道。
  什邡一支:文廷应天X,德国定世昌。鸿光辉万代,忠厚振家邦。
  射洪一支:显应学启文,习洪向范坤。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成古训,礼仪绍家帮。
  会理一支:天星开泰阜,贤仕必荣昌。和顺方为本,孝思乃作详。治家能德化。安国自民良。继代如兴衍,先人应有光。
  南充高坪一支:再正通光昌胜秀,长怀永锡绍兴帮。显耀朝廷延世祚,鸿开文景庆家祥。
  邛崃石头一支:耀德长久远,登文正上天。
  乐至一支:希天遵道,景圣明伦。敦本培元,宣化和鼎。功懋福致,光照庆录。
  犍为一支:朝维世联登,元希从大志。天开成景运,永正应宏春。
  峨眉一支:朝维世联登,开泰崇尚钦。明文成景运,永远应宏春。
  金堂吴家桥一支:利立必言廷,国正天星明。书原知义读,性以书伦诚。克己心常泰,修身道自生。作述真仁孝,守为见品行。家声三让古,世业大清新。
  平昌白衣一支:序行联一本,万代乐升平。家传德以昌,世守道之常。诗书遵祖训,忠孝为国光。善作祥宜降,源远流必长。人文齐继美,百代仰芬芳。
  资阳老君一支:应明初众汉,登学朝永元。大庭千让国,荣昌发万年。晋福从中后,鸿希顺太康。新仁秦建立,亿代庆佳祥。


/读者互动/
  加微信 看更多四川姓氏文化
  截至目前,我们已报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姓,正在报道吴姓。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一是可通过华西都市报电子版(网址www.wccdaily.com.cn)查询,二是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对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寻找在川宗亲家族,欢迎拨打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028-96111。

/下期精彩预告/
  吴国被越国灭掉后,吴国王族子孙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漫长迁徙。顽强的吴姓人没有倒在困难面前,而是四处发展,繁衍生息,名门望族此起彼伏,成为中国的大姓。四川最早出现的吴姓,历史记载的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的吴懿家族。此后,吴姓是怎样发展成为四川大姓的呢?

/特别致谢/
  本期吴姓的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了吴姓研究者吴仲贤、吴松涛的大力支持。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