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吴麟夫妇墓碑
在古代,人们往往将死者的世系、籍贯以及生平事迹,刻石藏于墓内,称之为“墓志”,若配以韵文称赞则称之为“铭”,后来就有了墓志铭的笼统称呼。坐落于鄣吴镇景坞村竹漾村民小组的吴麟夫妇墓,便是将墓碑藏于墓内。1966年秋天,该墓被炸开,墓碑被砸碎,仅存现有残碑,高60厘米,宽85厘米,厚20厘米。此碑是明代进士吴维岳的父母吴麟夫妇之墓碑,墓志铭为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征明写。残碑字迹模糊不清,幸得王季平先生当年抄下碑文,向人们真实展示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和生平事迹。此碑原藏于鄣吴镇吴昌硕故居内,大约2003年起,用一玻璃柜展示于众,是故居的镇馆之宝,2014年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之际,此碑被移至位于凤凰山下的吴昌硕纪念馆。
吴麟墓碑碑文
(略) 详见安吉县档案馆馆藏《安吉历代碑刻》第88页至89页。
吴麟其人
吴麟,字允祥,别号苕溪。鄣吴镇鄣吴村人,吴昌硕十一世叔祖。生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卒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明嘉靖时著名的“吴氏父子四进士”之一,历官至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政声显著,被誉为“江南江北治行第一”。
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一个惊人的喜讯从京城传来:村里吴松之子吴麟、吴龙兄弟俩,在科考中联袂荣登进士榜!这一爆炸性的喜讯不仅轰动了全村,而且还震惊了全县乃至整个湖州府。明嘉靖《湖州府志》载有相关记载:“吴麟、吴龙兄弟同登进士榜,开孝丰县建县之科举记录”。当时,距孝丰建县(明成化23年,公元1487)仅三十余年。一切处于草创时期的山区小县竟获得如此殊荣,实在是为地方挣足了面子。为表彰吴氏兄弟的卓越成绩,孝丰县令特地奏准朝廷,在县城北街树起了高大雄伟的“双进士”坊;又在鄣吴村中树起了“甲第联芳”坊以永志纪念。这些史实都可在明、清两代编撰的《孝丰县志》、《安吉县志》、《安吉州志》等书中查阅到,2009年10月,在鄣吴村出土的“甲第联芳”石雕残件也是物证。
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时年63岁的吴麟致仕归里,并参加湖州“岘山诗社”活动,善诗文,曾有《苕源存稿》十卷藏于家,今佚。
吴麟墓
吴麟墓是闻名遐迩的明代吴氏“天官墓”群之一。此墓建于明代吴氏家族鼎盛时期,其形制之独特,保存之完整,装饰之精美,可称诸墓之最。可惜,和其他“天官墓”一样,彻底毁灭于文化大革命的爆破声中。王季平先生曾亲历、亲闻其全过程,其有文记录,今再记忆。
吴麟墓坐落于一座二十多米高的小山上,座西朝东,山后是挺拔高峻的“大坞山”,约400多米高。墓前有口半月形的池塘,人工开挖而成,大约600平方米左右。塘水清澈,经久不干。在塘的中轴线上,依次向上排列着石坊、祭坛、墓冢等墓前建筑。高大的石坊四柱三开间,石坊柱下蹲着四只一人多高的石狮。依山而筑的祭坛,共有五层,按坡高渐次收小,以第一层为最大,约有200平方米左右,用石板砌齐,严丝合缝,寸草不生,四周树木蓊蓊郁郁。自第三个祭坛始,石阶改由两旁砌筑,中间用雕有云状花纹的巨石砌成拱形(弧形)石坎,至第五个祭坛方为墓冢。冢前,有一巨形石供桌,用于祭祀时摆放供品。墓冢约1人高,下端圆形,块石砌成;上端六角形,以六块巨大的石板覆盖。靠西头的一块已被移位。墓冢四周有1米左右宽的隍壕,壕边立着半圈巨石围成的石墙。
1966年秋天,在“加油,加油!向‘四旧开炮’!向吴天官开炮!”叫喊声中,吴麟墓被红卫兵炸开。
开棺这一幕是在半夜时分进行的。王季平先生有文章记载:为了保密起见,只留下了最可靠、最胆大、最强壮的四位贫下中农。汽油灯和火把将现场照耀得如同白昼。后来据参与者、我们那位队长回忆:破棺并非易事,须用钢钎和斧子一点点地砸、砍。棺材板犹如铁壳一般,进度十分缓慢。三更时分,正当人们精疲力尽、昏昏欲睡之际,只听得“咣”的一声,棺材板忽而裂成两半。人们立刻来了劲道,一跃而起,都把头伸过去。只见左边棺中,墓主人冠带袍服,脸上胡须齐胸,面相饱满,身躯伟岸;右棺中,墓主人头戴凤冠,耳环垂及腰际,绣鞋尖尖,雍容华贵。按墓主人的装饰,结合“男左女右”的民间葬俗判断,这是一对享受过荣华富贵的达官贵人!最使人惊叹的是,这对夫妻历经五百年的岁月侵蚀,竟然面色如生,肌肉丰满,丝毫不见腐烂的迹象!
吴麟“天官墓”陪葬器物十分丰富和珍贵,多以墓葬主人生前用品为主,有金、银、玉器等。如一级文物金丝发罩、白玉二层琢玉冠饰、洒金折扇,二级文物银凤钗、银花钗、银带饰板,三级文物银挂饰、玉步摇、玉挂饰、水晶、玛瑙,还有薄如蝉翼、呈透明状的丝绸,隐约可见云状花纹和花卉图案。
传说鄣吴“天官墓”有18冢之多,目前仍有遗迹可寻的有9 座,但大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已面目全非,有的只剩下部分石构件,惟金华山上的2座“天官墓”形制基本保存完整。
吴麟,初授刑部主事,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北直、山东、河南马政等要职。因性情耿直,“条奏四事,剀切无少避讳,所至有惠政”(他向皇帝所奏的四条建议都很切合实际,并不避权贵。实施后惠及百姓,受到好评)。并且,他认真查处吏治上的积弊,劝导人民学习礼仪,因而得到朝廷的欣赏和认可。在山东提刑按察使副使任上“因亲老,乞归孝养南山公(吴松)”获准退休回到故里,享年七十有三。
嘉靖十七年(1538年),吴麟之子吴维岳进士及第;又二十四年,即嘉靖四十一年(1559年),吴麟次子吴维京又登进士榜。嘉靖一朝四十五年间,吴家两代出现了四位进士,先后入朝为官。嘉靖帝曾特赐一块御匾,上题:“吴氏父子四进士”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