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南 荫堂家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6 15:38:45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东莞横沥镇水边村委会平巷村口的老榕树旁,有一座由该村清末富商兴建的“荫堂家塾”及15座宅第古建筑群,历经百年风雨仍保存完整,并保留有大幅手画家族画像。日前,记者到达这里时,只见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三三两两地聚在树下闲聊,几个孩童正在嬉戏,苍老的榕树与荫堂家塾古朴的青墙互相辉映,这场景颇有几分古风的意味。 雕刻繁复精美

  荫堂家塾门前有一个地堂,十分开阔。往这里一站,这个已有166年历史的家塾外景尽收眼底。远一看,它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差别不大,檐上陶塑的麒麟仍保持着清新如初的翡翠绿外形,麻石构件上两个石刻狮子虎虎张望,坚守着这栋房子的生气和威严。最让人应接不暇的是内容丰富、艺术价值高的雕刻、彩绘、书法艺术,就连门前台阶的麻石上简单的雕琢也惟妙惟肖。尤其是以花、鸟、人、动物为内容的木雕,雕刻细致,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真叫人眼花缭乱。厅堂的木架构上甚至有镏金雕花,虽然蒙尘仍不失本色。家塾正面外墙及室内四面墙上均有彩绘图画,画着一则则历史人物故事,诸如“孔子讲学、孟子论道”之类。

  遗憾的是,屋脊正面标着“石湾沙头街”的雕塑曾遭到严重的破坏,已经看不到原貌,只见部分“无头”的雕塑空伸着双手作叫卖状。村中老人荣叔说:“以前还有孔明造琴、司马仪画相等雕塑,可惜都在土改时期破坏了。”

  据了解,荫堂家塾建于1840年冬天,为两进古建筑,深21.5米,宽17.5米,面积376.25平方米,用红石、青砖、石柱、木柱建造而成。中间是一个天井,门口两侧有两个厢房,后进为敞开式厅堂,摆放着数十张简易的木桌椅子。

  据荣叔介绍,过去这个厅堂是陈列家族先人神位的,现在成了族人在喜庆日子宴请宾客的场所,为此,左边的客厅和书房都改做厨房了。天井左边有个八角门,隔着两尺宽的过道就是当年的客厅和书房。这个书房自建成后就用作私塾,主要是给家族的后人读书用,后来也招收本村及水边、四马村的孩童。1929年,国民政府推广学校教育制度,号召各乡办学,私塾才解散。

  记者从吴氏家族的第29代吴任满处了解到,家塾是该家族第25代名叫耀南(也叫世昌)的人所建。当年他的父亲荫堂很穷,有一年在水边、平巷乡亲的资助下,儿子耀南得以到佛山、广州等地做洋纱布生意。此人机敏,很有商业头脑,又能吃苦耐劳,由此发迹并成为当地首富,于是以其父的名义建“荫堂家塾”,并以家塾为中心置有大量的田产及手工业作坊,包括蔗寮、糖坊、榨油坊、染布厂等等。

  百年手画画像保存完好“家塾与祠堂不同,这里主要是为后世子孙聚会、处理家族事宜提供落脚的地方”,荣叔这样解释家塾的含义。现在,这里主要作为家族后人摆喜庆宴席的场所。每当这个时候,荣叔就会把他小心珍藏的家族手画画像挂在厅堂正中,这已经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仪式。

  采访当天,荣叔特地找来了这幅画像。为了防潮,他用红色的塑料薄膜裹得严严实实的。记者看到,画像高2米多,宽1米余,画中的1男4女均着清朝服饰,安坐太师椅。画工十分精细,5个人的样貌、神态特征明显,衣服上还画有雅致的花纹。吴任满告诉记者,“画中男子就是耀南,4个女子是他的妻子和小妾,右起第一位、穿橙红色衣服的是正室。”

  “原来一共有4幅画像,其中有一幅是荫堂,可惜在土改时被撕毁了。仅存的这幅是我当年偷偷藏在柴间,一藏就是20年,直到改革开放才敢拿出来”,荣叔说。

    荣叔告诉记者,家塾内原有不少宝物,其中一个1米高的花瓶,过年时养在里面的桃花竟然能结出孩子拳头大小的果实。

  宅第建筑群空置多时在荫堂家塾家塾的左侧,现存两列与家塾同样古老的宅第建筑群。沿着狭窄的巷道一路数过去,共15间,房子之间墙挨着墙,紧密连在一起。这些房子门楣高而窄,结构多样,有带天井的两进民居、直头屋和两层带阳台的洋房等。门口、四角都是清一色的红砖基石,这一点,将这个家族的房子与其他民居区分得一清二楚。

  吴任满说,耀南育有7个儿子,这些房子都是他为子孙建的。其中最尽头那间二层结构、相对豪华的就是长子的住房。

  记者看到,这些房子多数大门紧锁,空置多时,但个别仍然住人,在这里过着悠闲的祖屋生活。成叔就是其中一个。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安闲地坐在躺椅上。据了解,成叔今年61岁,在这里已经居住了52个年头,已经熟悉和习惯了祖屋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