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谱上的唐贞观四海名族大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麻溪吴后…  文章来源:麻溪吴后裔WFH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29 0:19:43  文章录入:吴甄源  责任编辑:吴卫东
 

      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吴氏宗谱》中刊录宋许国公吴潜重修的《吴氏宗谱旧编》首1卷上,发现收录有唐贞观六年《四海大姓名族志》诏书,录原文如下:

       貞觀六年六月十五日,武庫井中有二青龍出見,聖上大悅。是夕,感夢神人共語法令,自謂先帝名賢。上驚寤,喜感。明日,敕秘閣秘書臣汪行忠,仰各賷(jī拿、持)先世譜狀,投上秘閣品藻(评论高下)。毋容非類買譜接支,如有犯者,削譜。

                                                                                                         貞觀六年六月

                                                                                                         敕付秘閣秘書臣汪行忠

       貞觀六年七月十八日,汪行忠進海內名族譜狀,照西晉太康中條例,臣汪行忠頓首、頓首,切看得,四海九州八十五郡,合乙百九十八姓,唯有三十一姓與诸姓不同婚媾(唐以前及唐时,仕宦门阀制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其譜系相承不虚者,乃可與國家通婚。别有乙千六百雜姓史籍所不載,今詳定事意録於前。

 計開:

武陽李、河間劉、隴西牛、梁山姬、穎川上黨陳、安定胡、廣平程、延陵吳、中山鮑、太原王、燉煌洪,以上十二姓爲國之柱。隴西李、汝南周、榮陽鄭、宏農楊、高陽許、穎川汪、河内顿邱葛、馮翊趙、河南方、扶風馬、河東饒、廬江何、天水賀、武陽潘、京南葉、并州郭、清河張、武陽賈、京兆杜、東魯孔以上二十姓爲國之梁。

                                        皇   帝

                                                         貞觀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下

                                        全   實

                                                          聖旨依奏天下同者

 

唐贞观六年《四海大姓名族志》诏书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该篇诏书内容可以确定,在唐之前,已经有家谱或谱状(世系传),而且只有大姓或有名望的贵族姓氏才会有谱存留。

     秘书臣汪行忠受皇命,收集天下各姓谱狀进行筛分和统计,对假冒或没谱系买谱接入支系的,一经发现作削谱处理。结果为当时四海九州八十五郡,有一百九十八姓有谱系,另有一千六百杂姓是没有谱系和史籍没有记录的,说明唐代贞观年间各地就有各种姓氏近一千八百种。

汪行忠根据各姓进呈的世系或谱狀,按高低排位,怎么排的(是按历代声望,或是按对朝廷的贡献,还是官职的大小等)不得而知。在一百九十八姓中筛选出三十一姓为名门望族,各姓氏均带有郡望。而且还具备与国家(李姓)通婚嫁娶的条件,并分出十二个姓为国之柱;另二十姓为国之梁,共三十二姓,实三十一姓(李姓占二,武阳李及陇西李)。

    李唐天下,将武陽李和隴西李分别排在第一,是当然的。吴姓在國之柱十二姓中排第八,说明在唐初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各朝代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主流地位,也奠定了孔姓的地位。该诏书将东鲁孔姓排于末位,猜想与唐太宗推崇道家治国的思想有着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