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弼公历四十八年修徽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徽州老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25 15:42:32  文章录入:scwuxuehui  责任编辑:scwuxuehui
 
根据左台吴谱资料:
左台吴氏自唐后,宋代也修过谱,左台谱有两条明确记载:仁福宋熙宁中编辑族谱】【士志与兄廷瑞修辑族谱】,现将三位祖公的世系和用清公至王弼的谱载生卒年月如下:

【73】团→【74】全兴→【75】仁福

【75】用清→福→元珪→【78】廷瑞

【75】用清→进→义祥→【78】士志【79】子恺→【80】镛→【81】王弼

仁福(1010--1092)与用清堂兄弟宋熙宁中编辑族谱

廷瑞(11271210年)授将仕郎,由富饶迁松木转迁岩镇

士志(11281204)            编宋谱

士忠(1136)                1209年向子恺出示宗谱

子恺(1172--1218)          1210年由富饶迁庐江

镛(1200-1259)               1238年自庐江迁金陵  编谱未果

王弼(1225---1287)           元谱编辑,有序

廷瑞生卒年月不祥,士志生活年代(1128—1204年),廷瑞、士志均为用清公曾孙、少微第17世,距少微公(664--750年)生活年代有近500年,但距七十一世靖公迁富饶(955年)才七代,仅200年,年代不算久远。由于宋谱己失传,也没有留下二位修谱祖公写的序,估计他们做了一些家族的资料收集工作,可能不完整,连他们的父亲义祥、元珪公卒年也没记下来。但从61世到78世十七八代的传世、墓莹、官职、迁徒大部份都留下来了,尤其是少微公与巩公的唐谱序留下来了,这不能不说二位宋谱修辑祖公给我们后世留下的资料,为他们的后世王弼公修元谱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条件。

我手头没有元谱也没有见到有关元谱存世的信息,但根据元谱编辑的王弼序言及我所手头收集的几套谱、几位编集祖公的记载分析和了解。自北宋七十五世仁福公宋熙宁中(1073年)到再七十八世士志、廷瑞收集编辑到王弼编的元谱刻印1286年,历经200年。宋代仁福、廷瑞、土志公收集的宋谱资料由其弟士忠转交给王弼的祖父子恺,并由王弼的父亲镛公继续,镛公编辑未果,又由王弼公接力。王弼公的左台元谱是我们左台吴氏最可宝贵的家族资料。关于王弼公谱中有记载:公能绳其祖武继志述事虽生自庐江长自金陵累回新安搜访我靖公以下数代莹域既得乃修辑完固礼托坟邻又复载笔遍叩族人之门细询世系年甲生殁婚娶葬所囊之以归编成谱牒刊刻传送俾新安支裔有所矜式盖殚四十八年之心力而后成功既殁其子应丑以其事迹上之于朝于是得(束力)旌孝子并移牒新安故宅表其门闾云。从序和王弼生卒年月上知,王弼公18岁开始修谱,就达上了往返徽州编修宗谱的路程,1286年农历六月完成编印左台谱,一年后1287年七月在他67岁时就去世了。王弼公倾其一生之精力,历时四十八年,给徽州吴氏留下了这份宝贵的家族历史资料。那时王弼公祖父子恺公于1210年(38岁)由富饶迁庐江,其父亲镛公1238年又自庐江迁金陵,从士志起祖孙四代在不断迁徒中念念不忘祖先,完成了这一宗族历史大卷。

   王弼公编辑宗族历史,四十八年中,从金陵无数次回新安,搜访我靖公以下数代莹域,他从墓葬搜寻第一手资料,又叩拜族人之门,细询世系,生卒年月,婚娶,再汇集成卷。从金陵南京到徽州走旱路有700里,从长江新安江走水路近2000里,来回路途就要半个月,其精神可敬可叹!

在左台谱中许多祖先条目中记载有王弼公留下的记录,如七十一世靖公条,靖淙长子后周世德显德二年(955年)乙卯与弟竦由休宁迁歙西,分居孝弟乡富饶(旧名玉泉)妻汪氏,葬二十都杨充口上穴,(金陵派八十一世孙王弼来新安寻访祖茔首得此穴时至元丙戌(1286年)五月十一日也)。这一条记载上看到,1286年农历五月十一日,王弼公寻到靖公墓,此时离先祖靖公去世有331年历十世了。

由于有王弼公的努力,左台谱自六十一世以下,对每一祖公的墓莹记载得很祥细。

                                        2006年12月写

 

元  谱  序(译)

王弼

吴氏得姓於泰伯,泰伯为一世祖。与仲雍居住在勾吴,即今天的无锡梅里一带,周武王元年四月份伐纣西归,寻找泰伯仲雍的后人,发现仲雍曾孙周章已经在江苏建立了勾吴国,周武王因此就封周章为吴王。十九世季札被授封在延陵。三十一世芮,秦朝时封为鄱阳令,即今江西九江一带,秦未汉初助汉有功被汉高祖封为长沙王。於是后世子孙迁居新安即今徽州,人口支派繁多,到六十一世少微在唐朝做官,当上监察御史,居住在休宁石舌山。少微子吴巩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在唐开元年间封为中书舍人,他改石舌山为凤凰山,莲花湖为凤凰湖。六十九世晋有文化不愿入朝为官,死后也葬在凤凰山。今歙富饶、澄塘、休宁、婺源、绩溪、庐江诸族都是晋的后代。

   南宋绍兴庚辰年(1160)夏,曾祖父与曾伯祖父讨论修族谱事,编修成册,凡富饶派下面的吴族,排行、名字、科举、娶妻姓氏、坟葬地址,辈份代数,生辰年月,先世的源流,都要列上,后人一看就知道了。

嘉熙戊戌(1238),先君(父亲)从庐江迁居到繁昌县,本族的伯公忠居住在芜湖时,己七十二岁了,经常与父亲谈及修编宗谱事,来年二月二十六日族伯取出了所传的祖谱,谱上讲授了吴氏出自於姬姓周太王,历秦汉以后,有一些遗漏,有些是考据分析,并非真实。父亲与族伯谈论宗族事时,我(王弼)就在他们旁边,至今历历在目、言犹在耳。以后家庭经常迁居搬家,家具什物遗失较多,此老谱也一时找不到了;再加上父亲去世,王弼我一个人孤陋无闻,但总记住曾祖父的遗愿,不敢忘记,也总记住父亲授讲的一些家族的大概。自已总是责怪自己,唯恐愧对祖先和天地,以后数年间多次往返新安故里,在山间松林、祖宗墓莹间清扫考察,去过祖居地歙县富饶、问政山多次,收集先辈们随笔记载,反复与宗亲门讨论,凡本族有人到建康(南京)的,我都一定拜访询问,再记载下来,前后四十八年,专注此事。乙酉年三月十一日,忽然在散佚中,偶然发现了族伯交给父亲的原本老谱,悲喜交集,於是会集编成册,仿效曲阜孔谱的格式。从周武王元年己卯周章受封吴王之月,至至元(元世祖年号)丙戌,凡二千四百有八年,按宗族派糸的起始,与宗族人一起,抄印成册分存,总耽心遗失。第二年五月一日,我携带此谱,再往新安故里,走遍各族之居住地请教老人,向他们作辑求拜,告诉其祖宗上世,再第二年六月以前,带上这本族谱,返归南京家中并刻印成书。

虽然支派有别,但根源为一个,我都视之为一家人,但也恐世代遥远,相见如过路人,就是编此谱的理由,中间纪录,岁久裔繁,有详有简,但都是根据所采集的资料编印成册的,虽不是我的专长,已尽力了,由于条件所至,仅编成居住问政山的一支,澄塘、休宁等族,没能编入,将来宗族里有才能辈出之际,再来编辑,这是祖宗所希望的。峕至元丙戌(1286)六月,既望。

进公宗金陵派王弼公柏墩支钦仪公二公殚尽辛勤会族编谱实有大功于宗族迄今赖之故二公之渊源一脉以及子孙悉照二公之谱详尽刊载以彰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