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占用多年,后经吴姓族长多方努力,才从日军手中索回,但已面目全非,荒废不堪,乃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增建修葺,得以粗具规模。1964年5月,族人见祠堂久经风霜,又多年未修,已渐呈朽败,遂有重修之议。同年九月在重修期间,由于工人烟蒂不慎,致将已修竣的大半工程付之一炬,此一回禄炎变,带给热心宗人至深的打击。1966年11月13日,台南地区吴姓宗亲再度解囊赞助,进行宗祠重建工作,而于1967年5月始克完成。
1980年,全台吴姓宗亲齐到台南市召开四届联谊大会,吴姓大宗祠因而又重新油漆粉刷,焕然一新,于是始有现今之面貌与宏规,使得祠堂成为全台吴姓宗人的精神堡垒,也给吴姓子孙留下了仰慕祖德的良好场所。台南市的吴姓大宗祠,堪称台湾最古老之吴姓宗祠,1966年设立“泰伯公祭祀管理委员会”组织,推动管理祭祀事宜;1982年元月18日,台南市吴姓宗亲会成立,会址就在成功路的“全台吴姓大宗祠”内。从此,吴姓裔孙在台南不但有宗祠奉祀祖先,岁时祭拜,又有宗亲会敦亲睦族,宏扬祖德,是香火得以薪传,宗光得以永固的最佳注脚。
[img]upload/news/20071207105712k.jpg[/img]
一入大门便可感到一股肃穆之气氛
[NextPage]
全台吴姓大宗祠在建筑格局上,原属于一牌楼、一正厅、一庭院及左右护龙之方正形式,但是经过多年的环境变迁和人事更迭,左右护龙已不知去向,代之而起的是两幢现代平房,与宗祠正身并不相连,宗祠景观就剩下牌楼和正身了。虽然如此,但是全台吴姓大宗祠早年的规模及吴氏裔孙奉祀祖先的衷心虔诚或祭典盛况,都可以由宗祠内外一砖一瓦、一景一物、探寻出个脉络端倪。
吴姓大宗祠的大门牌楼,虽不是巍然巨构,但足有磅礴屹立之姿:三川拱门都是以石材为基柱,固若金汤;门楼脊上是石雕燕尾及木刻青龙,各自翱翔矗立,门楼檐上则覆以琉璃青瓦,苍翠俊美;一丈高的拱门上有横额“全台吴姓大宗祠”字样,均为石刻拓碑字体;最高的门楼脊檐上另镌有篆字“至德传家”。而门楼背面的相同位置则是横额“绵绵世世”,和小篆“步绳祖武”,前后联句都是手工石材镂刻。整座门楼高两丈余,却是气势非凡,令人刮目相看。
进得门楼,但觉得一阵沁凉,庭院中绿荫为庇,使人舒爽安详。宗祠正身是座传统的燕尾式建筑,屋脊上并不饰以雕龙或画凤,只是清清爽爽一弧上悬脊梁,线条简单而优雅;屋脊下却是精雕细琢,富丽端庄。在宗祠正厅外有两樽石质圆柱,上面有石颗对联“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使人望之而生敬意。“让德”是吴姓裔孙最引为光荣的祖上传家风范,中国人谈“忍”并非难事,,但说“让”弥足不易,所以祠堂最显眼之处,标以上述联句,一来宏扬祖德,再则惕励来者,有追前惕后的意义。正厅大门上绘上教忠教孝的民族史话,或雕刻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都是精工佳作。唯觉遗憾的是厅门门板改木质为玻璃质,不能在上面镂刻绘饰,缺少了传统式门板的古风。
[img]upload/news/20071207105718a.jpg[/img]
门楣之彩绘精致而细腻
[NextPage]
全台吴姓大宗祠正厅内神龛上方悬有一面“至德”竖牌,揭示得姓始祖泰伯之让风至德;神龛上有三座大型神座牌位,分别是吴开姓始祖泰伯公之神位,吴传代始祖仲雍公之神位,和吴继世始祖季札公之神位,在神位后面墙壁上各有泰伯、仲雍、季札之画像。神龛左边另供奉着成仁义士字元辉吴凤公之神位,北极光内配上吴凤红衣红帽,骑马赴义的图画一大幅,并有“恩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