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河南吴氏研讨会纪实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星河秋雁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17 10:39:4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原标题:吴氏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4年11月1日,对于吴姓后裔来讲,这应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郑东新区天明园小区,来自于河南各地的吴氏后裔代表相聚一堂,大家在这里举行着吴氏先祖渊源研讨会。

研讨会开始之前,东道主、郑州市政协委员、列子学校校长吴建增先生播放了由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栏目》录制的《我从哪里来?》视频。这是2014年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与河南省电视台《民生频道》联袂打造的一个有关姓氏文化介绍的节目。在播放的视频中,主持人陈小莉把观众的视野,带到了原阳县的吴氏祠堂。吴姓宗祠协会会长吴修成先生,介绍了吴姓祠堂的规模和修建过程,并且特意讲述了原阳吴姓祠堂悠久厚重的历史。原阳吴姓祠堂最古老的石碑,是在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立下的。就是说,这个祠堂距今已经有410年的历史了。

接下来,由吴氏文化研究会的负责人吴修成发言,他讲的是吴氏先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泰伯作为吴氏的先祖,3000多年前,让位于弟弟,自己率领他的子民,沿黄河流域逶迤东进,后来到江苏的无锡,在那里安营扎寨。开始农耕生活。泰伯的的到来,不仅为江南地区带来黄河流域的农耕技术。而且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带到了江南。后来建立了吴国。泰伯被吴姓推崇为起始祖,这是海内外吴姓后裔共同公认的历史。另外,吴修成也谈到了黄河流域吴姓的迁徙和发展。他们这支吴姓,是在明朝的初年,跟随朱元璋的部下徐达和常遇春从江南来到中原的。这支队伍。来到中原地区之后,根据朱元璋的指示,实行军屯。一边打仗,一边垦荒。有许多的吴姓先祖,为了明朝江山的稳定,对元军作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地存放的大明英烈碑,就是明证。为巩固明朝在中原的统治,吴家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明朝的皇权巩固之后,吴家军就在中原地区安家落户。成为当今中原吴氏的一世祖。

吴修成宗亲关于吴姓一世祖的观点,引来参会宗亲的讨论和争执。大家对吴会长的观点,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来自于巩义市的吴忠道和吴建立宗亲。拿出他们的家谱,对吴修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因为在巩义吴氏的家谱记载之中,他们这支吴姓的先祖是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过来的。当时从大槐树迁入中原的是吴氏三兄弟。分别叫同光、同庆和同伦。根据族谱记载,当时明朝政府不允许弟兄们住在一起。于是,弟兄三人分别住在开封府的汜水,洛阳府的巩县和怀庆府的温县。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府衙管辖,但是三者相相距的距离并不很远。弟兄三人随时可以见面。

吴忠道宗亲谈出自己的看法,“几百年来,我们的家谱一直记载我们的吴姓是从大槐树底下迁过来的。今天,吴修成宗亲提出吴姓是跟随明朝的部队,从南方到这里来的。寻根问祖,找到我们吴姓祖先的来源,是我们这些吴姓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必须有充足的证据,确凿的史料来说明吴修成宗亲提出的祖先来源的依据。这样,我们才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个历史的准确性。否则无法向吴姓的老少爷们交代。大家公认几百年的祖先来源,现在要变更,绝不是随便可以变化的。”

吴忠道宗亲的发言,得到参会其他吴姓宗亲的赞同。大家认为,寻根问祖,确定自己先祖的来源地,是一件非常慎重而复杂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有半点的粗心。在史料没有确准之前,一定要反复探究,多种论证。

接下来谈到关于修建吴家祠堂的建议。郑州市文广新局的吴局长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宗祠的修建,也应该与时俱进。有计划,有自己的特色和提法,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建成文物保护单位。不必再用“家庙,”“祠堂”等名词,可以使用“文化大院,”“道德讲堂”,“活动中心”等名称。把中华民族的孝道精神,忠君爱国,爱国爱家等内容贯穿进去。把二十四孝图挂进去。从中让老百姓也得到教育。当农民看到中国的孝道和忍让精神,小的家庭纠纷就不用通过法庭调调解。要借助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东风,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搞好我们老吴家的事情。吴局长的发言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

关于祠堂建设的问题,焦作中院的吴院长提出自己的思路,就是设计要有长远性,要一步到位,分步骤进行。就是资金不足,但是规划也要超前。这样,就会把我们先祖留下的遗产保护好。吴建增校长的建议是,应该利用好天下吴姓的雄厚资源,搞好吴姓的文化建设。利用吴姓的人脉资源,资金资源,把吴姓的姓氏研究做大做强。

最后,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赵建军理事长做了精彩的总结。他谈到,南方的姓氏文化事业做得很成功。我们应该借鉴。应该利用众人的力量。一个人建祠堂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姓氏团结起来,就是一件轻易而举的事情。赵理事长举出很多姓氏建祠堂,编族谱的例子。要先规划,把规划设计到位,然后逐步进行。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就担负着为每一个宗亲服务的责任。除了帮助各个姓氏宗亲探讨姓氏的来源,还要把每个姓氏宗亲的领军人物进入大典。基金会编纂的中华姓氏大典就肩负着这个使命。希望吴姓的宗亲们联合,把自己吴姓的名人载入史册。千秋万代流传下去,作为教育子孙们的教材。

会议圆满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