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台吴氏诸公考(六)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成瑜  文章来源:吴实求真的BLOG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11 17:43:58  文章录入:吴甄源  责任编辑:吴甄源
 

 左台吴氏诸公考(六)

关于吴公少微卒年之考析

吴成瑜

关于先祖少微的生卒年等问题,统谱、族谱、方志及其他资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生年就有四个(1641年版《临溪吴氏宗谱》为644、据《少微公墓志铭》推算出的656、锡谱和《左台吴氏大宗谱》为663、浮梁李家埠吴桂林收藏的《左台吴氏宗谱》为683)。举进士时间有三个(《少微公墓志铭》为668、锡谱为684、《左台吴氏大宗谱》为701……为了还先祖以本来面目,曾就其若干问题,进行了一番肤浅的辨析、考证,现归纳整理如下。

谷倚的少微公墓志铭载少微的卒年为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即740年,锡谱及沧州左台谱为天宝八年己丑,即749年,浮梁吴桂林收藏的左台谱为大历四年己酉,即769年,笔者在《关于少微及其子孙生年之辨》(以下简称《辨》)一文中,考证少微的卒年为开元八年庚申,即720年。《辨》文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的第21期《工作简报》上发表之后,有宗亲提出了一些异议。因此,促使本人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思考。第一次考证的依据是太原主簿谷倚为少微公所作的墓志铭(该文见于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碰巧,那次考证的结果解决了无锡1950年版《吴氏大统谱》中少微及其子孙生年的突出矛盾。从主观来讲,绝非有意迎合1950年版统谱的需要,那仅仅是一种巧合而已。不过那次考证结果存在的疑问是:少微拜御史的年龄达70岁。但根据唐制,不是没有可能(详见唐朝官吏退休制度中的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现依据唐书等史料,对少微卒年再次进行考证。

从下述几处记载来看,少微卒年不应是720年,而是706年。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富嘉谟传载:中兴初,为左台监察御史,卒。《新唐书》卷二百二富嘉谟传亦载韦嗣立荐嘉谟、少微并为左台监察御史。已而嘉谟死,少微方病,闻之为恸,亦卒。”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吴少微传载:少微卧病,闻嘉谟死,哭而赋诗,寻亦卒” 唐《御史台记》亦记载:少微闻嘉谟疾卒,为文哭之。……既而病亟……慷慨而终”“已而 “ 既而都是不久的意思。从这三书记载来看,嘉谟中兴初任监察御史,不久就去世了,少微听说好友嘉谟去世,哭而赋诗,病情加剧,不久也去世了。

首先,我们来看富嘉谟卒于何时。唐《御史台记》记载了唐初至开元五年(717)御史台中制度故事。该书作者韩琬,长期担任监察官,历任监察御史、按察使、殿中侍御史等职,卒开元中。书中有关少微的记载有:吴少微,东海人也。少负文华,与富嘉谟友善。少微进士及第,累授晋阳太原尉,拜御史。时嘉谟疾卒,为文哭之。其词曰:维三月癸丑,河南富嘉谟卒。……夫情悼之,赋诗以宠之也。其词曰:‘……乃无承明籍,遘此敦牂春……’词人莫不叹美。既而病亟,长叹曰:生死人之大分,吾何恨焉。然官职十分,未作其一,乃至是焉。慷慨而终。

敦牂是十二地支中的别称。这点告诉我们,富嘉谟是卒于午年,中兴初之后,符合这一条件的年份有神龙二年丙午(706)、开元六年戊午(718)、开元十八年庚午(730)、天宝元年壬午(742)等,各年三月内均有癸丑日。到底是哪一年呢?请看:

上述唐《御史台记》引文中有太常少卿徐公、鄜州刺史尹公、中书徐、元二舍人、兵部张郎中说,未尝值我不叹于朝。这句话的大意是:太常少卿徐公、鄜州刺史尹公、中书省徐、元二位舍人、兵部郎中张说,都曾见过我在朝中叹息你的才能不得施展。

张说是玄宗朝宰相。从《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和陈祖炎的《张说年谱》(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来看,张说于神龙二年(706)春由兵部员外郎迁兵部郎中。景龙元年(707)迁工部侍郎,二月尚在兵部郎中任上。以后虽曾被人诬告遭受过挫折,但没有再任兵部郎中,而是官越做越大,直至左丞相,开元十八年(730)十二月去世。少微病中写文章悼念好友富嘉谟时,称张说为兵部郎中,应该说当时张说还没有升职,如张已升为侍郎、中书令、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少微决不会称其为郎中

综上所述,可知富嘉谟卒于神龙二年三月癸丑日706426日)

至于引文中太常少卿徐公等4人只有姓而没有名字。那么在神龙二年(706)是否确有其人其职呢?

请看,徐彦伯于神龙元年(按:705年),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旧唐书》卷九十四  徐彦伯传)。神龙二年五月仍在太常少卿任上(《全唐文》卷00六《请褒赏刘子元吴兢奏》)。故太常少卿徐公即徐彦伯;

中书徐舍人是谁呢?圣历中(698-700年五月)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徐坚为判官。徐坚文章典实,方庆常称赞说: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也说:此凤阁舍人(按:即中书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徐坚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同修《三教珠英》(《旧唐书》卷一百二徐坚传),长安元年(701) 十一月十三日书成(《唐会要》卷三六),迁司封员外郎(从六品上)。景龙四年(710)六月睿宗即位,坚自刑部侍郎(正四品下)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拜左散骑常侍(正三品,《旧唐书》一百二徐坚传)。坚父聃,子峤,自祖及孙,三世为中书舍人(《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徐齐聃传)。新旧唐书都没有载明徐坚何时任中书舍人。徐坚是宽厚长者,且能主动避祸,故一生没遭遇大的挫折,而是仕途顺利,官越当越大,一直当到从二品。中书舍人为正五品上,当在从六品上之后,正四品下之前,即则天和睿宗之间,亦即中宗时期(705—709)。因此中书徐舍人应为徐坚;

中书元舍人是谁呢?新旧唐书均无记载,但《全唐文》卷二百八十《故吏部侍郎元公碑》碑文载:公讳希声,……则天大圣皇后万几之余,属想经籍,思欲撮群书之要……目为《三教珠英》……公首膺嘉命。……皇帝缵膺大业,擢中书舍人……春秋四十有六,景龙元年某月,终于某。” 皇帝缵膺大业即指中宗重登帝位,中兴唐室,时间为神龙元年(705)。由此可知:元希声于神龙元年擢中书舍人。故中书元舍人即元希声;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诏学士四十七人修《三教珠英》,这是一部大型诗歌选集类书,徐彦伯、徐坚、元希声、张说、富嘉谟都是该书的编修成员(《唐会要》卷三六),吴少微亦参与编修(《玉海》卷五四)。这对上述四人论证结论起到了佐证作用,增强了它的可靠性。

那么鄜州刺史尹公是指谁呢?查新旧唐书,尹姓者,除了尹元贞死后赠润州刺史以外,只有尹思贞任过刺史,《旧唐书》卷一百尹思贞传载:长安中,……以忤张昌宗被构,出为定州刺史,转晋州刺史。”“神龙初,为大理卿 因被李承嘉劾奏,出为青州刺史。……思贞前后为十三州刺史。”“睿宗即位,征为将作大匠,累封天水郡公。尹思贞两次出为刺史,一次在武则天长安中(701—704年),一次是在中宗神龙、景龙年间(705—709年),十三州州名,旧唐书只列出三州。由此看来,鄜州刺史尹公很可能是尹思贞。

唐《御史台记》有关太常少卿徐公等5人神龙年间的任职情况基本上与新旧唐书之记载相符,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富嘉谟确实卒于神龙二年(706)。

其次,我们来看少微卒于何年。既然已考证富嘉谟卒于神龙二年三月初十(706426日),而吴少微是听说好友嘉谟去世,哭而赋诗,病情加剧,寻亦卒既而病亟……慷慨而终。” 那么少微亦当卒于706。陈祖言在《张说年谱》中断言:吴少微亦同年卒.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韩思彦传载:其子琬又举文艺优长、贤良方正,连中。拜监察御史。景云初(按:710年),上言。可见韩琬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于710年上言的,说明韩琬是在710年或之前拜监察御史的,其时与少微辞世最多只隔三四年时间。因此韩琬在《御史台记》中对少微有关记载的可信度较高。笔者以为,少微正因为到御史台工作时间短,业绩不多,所以临终前长叹:生死人之大分,吾何恨焉。然官职十分,未作其一,乃至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