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吴文化研究的思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徐闻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18 21:45:20  文章录入:吴启文  责任编辑:gohwu
 

深入推动吴文化研究的思考

《华夏吴氏网》记者  徐 闻

 (一)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吴姓是中国三千多个姓氏中人数较多的姓氏。历次中国人口普查,吴姓均列入中国人数最多的十大姓氏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吴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吴姓在十大姓氏的排名中,其名次在向前递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交流,吴氏族人的寻根问祖、宗亲联谊、谱碟修订、祠堂重修和文化研究等活动,呈现出沿海比内地活跃,海外比大陆活跃,南方比北方活跃,基层比上层活跃,年龄大的人比年青人活跃,城镇和乡村的民众比城市里的专家、学者活跃,日渐发展和繁荣的新景象。

     1、各地吴氏宗亲联谊会,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1] 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使广大宗亲有了自己的组织、活动的场所、交往的平台和联络的窗口,使大陆与海外吴氏宗亲的联系更加紧密。

     2、盖祖庙,修祠堂,续谱、修谱和寻根问祖的活动,方兴未艾,已成为吴姓后人义否容辞的责任,大大增强了吴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华夏吴氏网》等多个网站[2]的建立使吴氏宗亲信息传递加快,资源得到共享。各吴氏网站,资料详实,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点击率高,成为吴氏宗亲必不可少的对外宣传基地和感情联络纽带。

4、《中国吴氏通书》等各种书籍[3]的出版,吴氏大统宗谱的编纂和地方族谱的重新整理印刷,各地报纸、期刊的发行[4]都是吴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

5中国(无锡)吴文化节的连年创办,世界吴氏宗亲联谊大会和中华吴氏恳亲会的召开,大大加强了宗亲间的联系与往来。

尽管吴氏宗亲每年活动频繁,规模可观,收获也很大。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可小觑。

——参与活动的人员面不广。每次活动参加的人员都是固定几个地方的宗亲,都是几个老面孔,沒有很好地将各省市大多数成员单位的宗亲,尤其是中青年宗亲广泛吸收参加

——从事联谊恳谈的活动多,进行文化研究的活动少。各地虽然有一些刋物,由于发行面不广,影响力不大。有些好文章,沒有得到很好的传播。

——个别地方的宗亲闹矛盾,甚至对立情绪很大,有的竟闹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据了解都是学术上的争议,并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令人叹息!

——目前沒有一个统一的宣传口径。各地在自己的杂志中,对泰伯精神和吴文化核心价值观论点不一,有的差距很大,却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制,也就谈不上统一的宣传口径。

——在做好规划、研究、协调、服务的同时,缺少一个有权威的机构,引领广大吴氏宗亲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等各项活动。

(二)

以上种种,再次说明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非常重要,也迫切需要。

1、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发展文化不仅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城市、企业、社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德深泽厚,源远流长,魅力无穷,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泱泱吴氏大家族,人才济济,需要沟通,需要交流,需要展示,以充分发挥吴氏宗亲中专家、学者和各种人才、精英的智慧,进行吴文化的纵深研究,从而提高吴文化的软实力。这样,深入推进吴文化研究就必然摆上了议事日程。

2、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是人文交流的需要

这几年各地吴氏宗亲组织的相继成立,尽管名称不一,但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且各地组织都出版了书籍、报纸、刊物[4] 。形式多样,可读性强。每次开会,各地带来的报刊、书籍均一抢而光,这说明大家渴望阅读这些文字性产品。如果有这么一个平台,能够让各地的报刊、书籍进行展览、交流,充分发挥它的功效和作用。另外大型书籍的出版发行工作,如果有一个机构出面,筹措资金、组织人员、搜寻资料、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编写,那就容易办成。

3、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需要

 现在吴氏文化研究的书籍、报刊、杂志林林总总,二三十种之多。但其中有的说法不一致,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错误,如何去规范、去统一,也就需要一个机构或平台。如“泰伯精神”是什么?目前提法较多的是:崇德、尊文、务实、创新。也有人提出“仁孝、礼让、清廉、守信的高尚品德和开拓进取、躬耕为民的泰伯精神”,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准确的表述方式。泰伯精神的内容,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还有那些值得探讨和挖掘的地方;对现有文化领域中有争议的地方,不仅要研讨,还要争鸣。

 同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有很多专家教授,对泰伯精神、吴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有深刻的研究,也有不少的专著和文章,他们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应用。对这些宝贵的资源进行探索与挖掘,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宝贵财富,也需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4、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是改革创新的需要

近几年来,两年一次的世吴联谊会、一年一次的华吴恳亲会让我们宗亲间的交流形成了一种定式、一种习惯。任何事物都要发展,要创新。创新是事业的生命,创新是事业的命脉,创新是事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要创新、要发展,必然要寻找新的模式和方法,也就醖酿出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的各种新思维。而且从去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5],我们以此为契机,以泰伯精神为切入点,用泰伯精神引导吴氏宗亲弘扬中华传铳文化,深化道德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使中国不仅是经济强国更是文化强国。

(三)

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需要做好那些工作?

1、要建立系统的吴文化理论。 吴氏始祖泰伯公三让王位的风范和品德,令后人敬仰,万人传诵。也正是这种谦让与开拓精神,激励着吴姓后人前仆后继,开创事业。吴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吴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要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规范。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准确的表述方式?这就要去研究、探讨,尽快整理出一套系统性理论,来统一大家的认识,有利于宣传和扩大影响。

2、同心同德办好《泰伯论坛》。

《泰伯论坛》宗旨是弘扬泰伯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泰伯论坛》性质是一个高端的、学术性的论坛。

《泰伯论坛》原则是尊重、包容、民主、和谐

《泰伯论坛》的定位是泰伯精神、吴氏文化的宣传窗口;是理论探讨、历史研究的学习阵她;是人文荟聚、思想碰撞的学术平台;是宗亲联谊、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

《泰伯论坛》形式多样,有主题演讲、高端对话、论文发表、学术争鸣,也可以举办书报展览、期刊交换、经验交流、总结表彰。

论坛毎年举行一次,由各地有条件的吴氏宗亲组织轮流承办。每次论坛一个主题,以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吴氏宗亲中人才、精英的智慧,进行吴文化的纵深研究。每次论坛的论文可出版专著,使吴文化的理论得到普及和推广。每一次论坛的主题都要与国家政治形势和吴氏族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

3、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作用。 当前吴氏网站很多,尤其是华夏吴氏网内容丰富翔实,信息量大,点击率高。网站可固定一些记者,也可聘请一些专业人士担任专栏记者,定期推出一些好文章,以提高网站的水平和充分发挥网站的效能。使网站真正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信息传递的渠道,文化知识的仓库,感情联络的平台,学术讨论的阵地,经贸交流的桥梁。

4、最大限度地发挥刊物的功效。 各地出版的报纸、杂志、书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在各地举办会议和活动时,可进行报刋、书籍的展览和交流,形成一个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刊物的作用,有利于文化的的交流,有利于研究的深化。

5、要与当前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结合起来。 “对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语)对吴文化的研究也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每一位宗亲都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6],让文明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成为世界文化的典范。可与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合拍宣传吴文化的科教片、记录片和宣传片,也可在吴氏宗亲中推广《吴氏颂歌》、《吴氏家训》和《吴氏太极拳(剑)》等传统文化。

6、要与当地区域文化[7] 的研究结合来。 各地要吸取地域文化的营养精华,不仅使吴文化的研究具有地方风味,本土特色,也可提升吴文化研究的层次和品味,在传承泰伯精神、吴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有条件的地方结合会议、论坛,举办吴文化书画展,创建吴文化碑林,让吴氏族人的墨宝留芳千古。

7、重大议题要与本地社科院(所)一起申报课题,共同研究。如吴文化的发祥地是江西吴城还是江苏无锡[8]?类似这一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文物学等领域的问题,必须形成课题,多方参予,共同研究。以对祖宗有所负责,对后代有所交代。

8、要做好吴氏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吴氏家庙、吴氏宗祠及其他人文建筑很多,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或战火焚毁,文革破坏;或挪作他用,久占不还;或疏于管理,无力维修。现多数己残破不堪,有的成了废墟。如中国湖城江西鄱阳的油墩街、谢家滩一带,是吴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数十个村落村村都建有吴氏宗祠,而且建筑精美,气度不凡。可现在留下来的屈指可数,能派上用场的更是廖若晨星[9]。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保护和修缮吴氏古建筑,刻不容缓。要象福建泉州吴氏大宗祠那样,修缮一新,恢复原貌,让吴氏后人有一个敬拜祖先的场所和精神寄托的地方。合乎条件的,可申报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求得政策上的保护和资金上的支持。

9、有条件的宗亲要进行文化产业的创业。 泰伯精神、吴文化的深刻内涵,既是品牌,也是资源,很值得去挖掘,去探讨。有条件的宗亲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经营,使资源转变为资本。各地的宗亲都要以实际行动支持它、扶持它,才能产生效益。

10、要定期进行总结表彰。 对吴文化研究工作要定期进行总结,表彰一批对开展吴文化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并在报刊、网站上进行宣传,有利于推动吴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人民进步的文明和谐新吋代,给我们开展吴文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在进一步推进吴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在遵守国家的各种法规和“双百”文艺方针的同时,还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1、恪守古训,谦让明礼。 “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谦让”是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的最佳铨释,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谦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备的操守和品德。谦让就是不争,上不争王位,下不争权利,不争名争利。不争才不会有斗,不会有战争。大家都处在和平环境中,安居乐业,建设社会,只有树立这种理念才能求得吴氏的大团结。

2、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吴文化的研究是在学术的范畴内开展的,而学术的研究是在“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氛围中进行的。况且两干多年的吴文化研究,经过朝代更替,战争摧残和文化大革命毁灭性破坏,资料不齐全,难免有差异,这都是很正常的,也允许争论。在学术讨论中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不要固执已见,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意见不统一,暂时不能做出结论的,可以留给后人去研究,去探讨。

     3、舍弃小我,顾全大局。 吴氏宗亲,不论生于何地,属于何方世系,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作为吴姓后人,各地方的吴氏宗亲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经济条件的差异,难免有不同步的地力。但天下只有一个吴姓,吴氏内部只有世系,没有派性。必须以大局为重,一切维护吴氏大家族的利益,不要在枝梢末节问题上,在鸡毛蒜皮事情上锱铢必争,斤斤计较。这有失风度,有愧祖先,也容易造成分裂,不利于构建和谐吴氏。

     4、相互尊重,包涵宽容。 吴氏宗亲各项活动和吴文化研究,像世上其他事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一蹴而就,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各地吴氏宗亲之间的交流要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有不同的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也要允许别人表达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不要把商场上云谲波诡的气氛、官场上勾心斗角的手段带到吴氏宗亲的交往活动中。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互相倾听和了解各方的诉求,理解宽容,相互包涵,求出最大公约数,努力找准各方的平衡点,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与纠纷。

     5、要讲团结,不要分裂。 各地吴氏宗亲组织同是社团组织,都是手足之情,兄弟之谊,不存在谁大谁小的问题,更不存在谁管准的问题,没有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更没有必要用过激的言词相向和随意指责别人。如果我们吴氏宗亲内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闹起矛盾,争执不休,甚至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不仅有辱祖先的美德和教诲,也会遭到其他姓氏的嘲笑和轻蔑。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所向披靡的战斗力。

(五)

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行为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的。深入推进吴文化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也就必须依靠广大吴氏宗亲的努力来逐步完成。世吴、华吴是世界性和全国性的吴氏宗亲组织,在深入推动吴文化研究的各项活动中,要勇敢地担当起举旗、引路和顶层设计的职责,主动履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的职能,切实做好联络、沟通、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以避免被边缘化和淡化历史定位的尴尬,使世吴、华吴在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同时,更具权威性。

我们还要有一个团结合作、和谐相处的研究方式。团结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磨损在争大当头的“内耗”中。对吴文化研究、对吴氏宗亲活动勇于牺牲,乐于奉献,成果显著,影响深远,这就是大。反之,工于心计,沽名钓誉,精于钻营,谋取私利,就是小,为族人所不齿。

天下吴氏一家亲,同宗同祖血缘情。我们因为有始祖贤德的荫庇,才使后代繁荣昌盛,历千年而不衰。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而努力。社会和文明的进步,来源于和谐。和谐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怀,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亿万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梦想,中国梦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我们每一个吴氏宗亲的梦。广大吴姓后人,要继承和发扬先祖泰伯“仁孝、礼让、清廉、守信的高尚品德和开拓进取、躬耕为民”的精神,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不分大陆海外,不分郡望堂号,团结一心,同心同德,深入推进吴文化研究的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吴氏,为吴氏大家族的枝繁叶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2014年5月16日   江西上饶]

备注

[1] 各地吴氏宗亲组织称谓不一,名称各异,有吴氏宗亲总会、吴文化研究会、吴文化交流会、吴文化经济联谊会、吴文史研究室(会)、姓氏源流研究会吴氏委员会等。

[2] 除《华夏吴氏网》外,各地网站还有《吴氏在线》、《中华吴氏文化在线》、《江西吴氏文史研究会》、《福建莆田吴氏在线》、《湖南吴氏网》、《浙江吴文化网》等数十家之多。

[3] 除广西南宁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外,还有浙江平阳吴招亷主编的《平阳吴氏通志》、广西柳州吴耀振主编的《吴氏风釆》、广东吴川吴国超主编的《吴川延陵文化》、湖南娄底吴桂林主编的《中国梅山吴氏大观》、浙江东阳吴寿兰主编的《东阳吴氏文化志》、浙江庆元吴德生主编的《月山毓秀》、江苏吴志田主编的《回眸古吴》和福建晋江吴明月主编的《溯源》等。

[4] 吴氏宗亲组织的期刊有:《广西吴氏》(广西南宁)、《柳州吴氏》、《八闽吴氏》(福建福州)、《泉州吴文化》、《吴氏春秋》(福建莆田)、《台州吴文化》、《南平吴文化》、《吴氏文化》(广东海丰县)、《至德和韵》(广东陆丰市)、《吴文化(至德流芳)》(江苏无锡)、《至德文化》(湖南娄底市)和无锡泰伯吴氏祖地会刊等。

[5] 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办数十所孔子学院,今年春节前后各种媒体宣传家风的报道,2013年中华之光颁奖晚会上族谱的镜头等等,均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前八个字是指国家层面的,中间八个字是指社会层面的,后面八个字是指个人层面的。

 [7] 报刊上常介绍的区域文化有:河北的燕赵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安徽的江淮文化(徽派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湖南的湖湘文化、江西的赣鄱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上海的沪申文化(海派文化)、福建的客家文化、广东的岭南文化等。

[8] 据有关资料介绍: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祥地在何处?历来受到史学界、文化界的关注,更为海内外吴氏宗亲所看重。早在1907年,蔡元培、吴梅、柳亚子、田汉等人就开始研究吴文化;1937年,蔡元培、吴梅、顾颉刚等人发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出版《吴越文化论丛》,掀起了吴文化研究的高潮。1984年,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吴泽的倡导下,在苏州成立了中国吴文化研究会,重提吴文化研究与构建。1991年,中国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卢水石先生在上海出版的《社会科学报》上,正式提出了吴文化发祥地在江西的观点;1992年,原江西省博物馆袁进同志在《南方文物》上发表了“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其主要观点是吴城文化是先吴文化,早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吴文化发祥地究竟在何方?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的江西已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9] 有关中国湖城鄱阳吴氏宗祠的报道,本人有专文于2013年4月24日发表在《华夏吴氏网》上,可参阅。

作者简介

    吴启文,笔名徐 闻,男,汉族,19428月出生,江西省鄱阳县人。大专文程,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江西省劳动模范。

    泰伯公109世孫,现为《华夏吴氏网》记者。

    曾担任过国营企业厂长、经理,党政部门领导,退休后在民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主编杂志、报刊)。

    1989年起撰写文章在国家、省、市等报刋上发表。

    2008年6月,出版著作《渔舟唱晚》。